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杂谈电影影视」

虽然不如《哈姆雷特》《麦克白》那样有名,但《科利奥兰纳斯》依旧是极有水准的莎士比亚戏剧,而2014年由提姆·范·索默伦执导,汤姆·希德勒斯顿主演,英国国家剧院出品,在丹玛尔仓库剧院演出的话剧则更为精彩绝伦。故事发生在古罗马,罗马的将军科利奥兰纳斯在被流放之后向自己的国家发起复仇。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但复杂并不意味着难以理解。前半段树立起的各种矛盾冲突,都会在最后一场戏中释放出戏剧张力。本剧由许多场戏构成,因此常常会涉及到场景的转换,但这些部分都经过了很巧妙的处理,声光色运用的极为出色。

科利奥兰纳斯并非主角的本名,而是在他立下战功之后,以被占领的城市为名的称号,象征着军人荣耀。科利奥兰纳斯是英雄,战果累累,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回到家乡,被推选为长老,但他的高傲与他人的教唆使得他被人民仇视,被流放。这一段的进程充满矛盾,没有任何人的任何决定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于是许多矛盾和暗线已经埋下。于是在第二幕,科利奥兰纳斯即将复仇时,依旧有许多因素牵制他的行动。他与昔日敌人的联盟,对自己家乡的仇恨,注定使他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他的亲人都来求情,并且指出他的矛盾——无论做什么决定,都没有绝对的好下场。这使他心软,本身坚如磐石的内心被钻出一条缝隙。母亲与妻子对生的渴望是如此真挚,她们的情感外露并不虚假。于是他的内心陷入无解的境地,一切矛盾和挣扎都在最后一场戏激化,令人动容。最后,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最后一个场景神乎其神——科利奥兰纳斯被倒吊起,身体旋转,血液喷涌而出,母亲站在一边,天上樱花飘扬。

在本剧中,并没有任何非黑即白的处理与论断。例如科利奥兰纳斯的流放,并不能归结为完全是某一方的错误——所有的道德论断都是矛盾的。但最终我们又站在科利奥兰纳斯的视角来看待复仇,因此还是被视角局限,于是最后一场戏将视角开阔,使得内在隐化的矛盾显现。有了更丰富的视角,就有了更复杂的情感。

在剧中,平民的形象是有多次转变的。科利奥兰纳斯打了胜仗,把他看作英雄;科利奥兰纳斯的形象崩塌,人民唾弃他;科利奥兰纳斯即将复仇,人民跪下摇着尾巴祈求饶命。罗马的群众是无知且可鄙的,推动情节发展的最核心情节——流放便是人民意志的反映。人民似乎只会跟风,只看得见威风凛凛与恶人的煽动,最终差点落到自取灭亡的下场,但科利奥兰纳斯也是情绪易被左右的人。他也同样盲目和意气用事,最终走向死亡。虽说英雄与民众的关系才是剧目的核心主题,但情绪对人命运的左右,以及在还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意气用事的后果,似乎才是莎翁用外壳掩埋起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