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七部半电影(因为《压路机和小提琴》是老塔一部毕业短片,仅算一半),说实话除了《压路机》与《伊万的童年》,其他的影片第一遍确实看的云里雾里,正如李安所说:“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当然,看完让我对于观影方式有了全新的角度,是否可以放下对于剧情叙事的执着,仅仅欣赏人物内心情感的张力?特别是观看《镜子》时,叙事完全是按照老塔的内心剪辑,一种意识流,诗性电影手法。
当然奇怪的是,老塔是一个双面性的人物,在看他写的《雕刻时光》中,他开篇便指出自己是倾向于作者电影的,认为导演才是电影的核心。但双面性体现在自己创作中的想法。首先,他认为电影创作必须是自由的,但是他又认为电影受观众所桎梏。其次,他认为表演与纪录片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拒绝将两种嫁接在一起,但是他又认为文献和表演又不是水火不容的,在《镜子》中最后一段便将纪录片和表演结合一起。再次,,他认为自己的电影是没有意象与隐喻的,而观众所说的“水”的意象在他每一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但是他否定这个观点,他认为“水、火”等元素都是自己生长环境的特色。当然他也承认在《乡愁》电影中,他将俄罗斯房舍放在意大利教堂里确实有隐喻的成分。最后,他又是一位不承认诗电影的诗人导演。。。对于以上矛盾观点,老塔也有解释,他承认自己前后不一致,但作为艺术家本来就可以既制定规则又打破规则。(感觉有点任性)
同时,在《时光雕刻》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观点是,老塔认为电影决定性的要素是节奏,进而严苛批判艾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认为蒙太奇是纯粹理性的,违反电影本质。此外,他提出电影创作的实质就是如同雕塑家对待大理石一般,从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成分。
最后,塔可夫斯基的创作电影顺序是《压路机和小提琴》《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镜子》《飞向太空》《潜伏者》《乡愁》(老塔正是因为在拍摄这部电影,在重污染地区呆了两年而得了肺癌)《牺牲》。 以下照片的顺序是我的观影顺序。
PS:老塔的电影我仅仅是在《雕刻时光》这本书了解一点,真正从电影里获取对于现阶段的我确实挺难。。。但要真正能够解读这七部半电影还是需要继续参考文献和多次观影学习。。。

...
《伊万的童年》
...
《镜子》
...
《安德烈·卢布廖夫》《飞向太空》《压路机和小提琴》《潜行者》《乡愁》《牺牲》《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