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周前观看了特吕弗的《四百击》之后,本周的电影便来到了戈达尔的《精疲力尽》,说是本周但实际是上周日已观赏完的影片,可恰逢周中繁忙,腾不出空来撰写一些文字,再者即是有鸡毛蒜皮的空闲也因为繁忙的事物导致提不起兴致,恰逢上在b站评论区与一帮看客讨论《阿诺拉》的优劣与否,以使得本篇小记一直被搁置,这一放就放到了今天。细细想来这也算是“精疲力尽”的一周,些许我也是像男主角米歇尔一样,嘴上讲着不会选择痛苦,然而却选择了让自己最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一周。
正巧久违的锻炼一下记忆力,看看这近一周后我的感受还能残留多久,也印证一下电影是否足够经典让人铭记良久,亦或者电影使人映像深刻的场景。回忆起电影,戈达尔所塑造的米歇尔这个人物无疑是让我映像深刻的人物,米歇尔想必是很爱帕特里夏的,虽然身背命案,虽然自身窘迫,但仍然为了帕特里夏做着偷窃的勾当,以维持自身的体面,并试图去挽救这段爱情,直到米歇尔摇摇晃晃狼狈的跌倒在巴黎的街头时,一句“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为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他和女主帕特里夏更像是一体双生的两个人物,两者是不同性别相同的性格的人,在面对爱情的盲目和对不爱人的绝情似乎两人都是以同样的处理方式,帕特里夏对待米歇尔就宛如米歇尔对待自己其他的情人一样,所以电影更像是米歇尔以自己的方式处决了自己。
再者就是电影讨论痛苦和虚无的关系,在这点上米歇尔毫无疑问是一位矛盾的人,他本想选择虚无,但却在结局时选择了痛苦,而这样的痛苦却给本来选择痛苦的帕特里夏造就了她的虚无,这样的轮回关系和矛盾像极了人在面对感情,面对抉择时左右两难的境地。
三则是电影中开场和结尾的打破第四面墙,破墙可以理解为导演利用演员对观众进行观点的输出,从开场时男主让观众“滚蛋”,但结尾处女主直视观众,更像是是导演让观众对帕特里夏进行一个定义,也像是帕特里夏对于观众的质问?我究竟是好还是坏?
电影最后一幕的奔跑中,戈达尔用了很长的镜头来展示米歇尔的踉踉跄跄和跌跌撞撞,如此长的时间也不由的让我联想起人生不也是如此跌跌撞撞直至生命的尽头,结束了这筋疲力尽的一生。巧妙的是米歇尔在踉跄的行进过程中嘴中的烟确是叼到了尽头,似乎暗示着观众,生命虽然很累,但人生乐趣却应该伴随一生。
电影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故事的节奏更为跳跃,使得整部电影更像是片段式的观感,但这点使我略有些不大适应,以及部分b站资源的删减(亦或是没删?)譬如:枪杀警官,和帕特里夏共度良宵等画面的缺失,一时使得我不知道是b站的剪辑还是原片的剪辑,这种断裂感在当代的电影里面确是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带入。
当我结束的精疲力尽的一周,似乎在某种层面上与米歇尔精疲力尽的一生形成了有趣的映射。考虑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端之作,本作的风格明显,特色鲜明,相较于特吕弗《四百击》中的生活化和真实化,本篇还是有明显的剧本痕迹,但以电影承载观点,以谈话引发思考的方法还是具备其独创性和新颖性,个人评分:8.67分,新颖有趣,极具风格的作者电影。
记在精疲力尽的一周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梦境,回忆,现实
电影开始于拥挤的公路上,车堵的水泄不通,而男人基于从这辆汽车中脱困,想要脱离原本的轨迹,可两边拥挤的车内连门都无法打开,一辆辆满载人群的车辆中,一双双眼镜冷眼旁观着男人的徒劳无功。随着男人脱困而出,男人似乎获得了自由,可一根绳子将男 ...
好莱坞电影集大成者
久闻《美国往事》的大名,好莱坞的评价体系中本片是电影排名前10位的常客,可近4个小时的容量不由得让人望而却步,近期久违空闲,终于铁下心来一睹为快,总体观影过程非常愉快,时光飞逝竟不觉冗长,电影内容饱满,技法也丰富,可谓是好莱坞电影的 ...
德州巴黎
德州和巴黎两个本无关联的地域如何能够联系到一起,当男人出现的第一幕就展现了这种冲突感,满身灰尘但又穿着体面的西装打着领带,男人一言不发,即是联系到了他的兄弟,才从兄弟口中知道男人叫柴维,已经失踪四年了。直到男人第一句话出口便是:“巴 ...
焦土之城
电影从开始的平移镜头就能看出维伦纽瓦的一些风格特征,相似的镜头在《边境杀手》,《沙丘2》都有展现,似乎是维伦纽瓦较为喜欢的一种开场方式,电影从一帮孩子开始,却在标题之后突然转到了一位母亲的死讯。而维伦纽瓦似乎也很钟意这种抽丝剥茧,一 ...
"同权同责"的方形
去年期待了一个春节档的《红毯先生》最终在流媒体上映后,马不停蹄的看了下,但效果却乏善可陈,近日在搜索电影时正好看到了《红毯先生》的原作《方形》,于是便找来一看。初看电影时还不曾看导演便是鲁本.奥斯特伦德,但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一种《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