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周前观看了特吕弗的《四百击》之后,本周的电影便来到了戈达尔的《精疲力尽》,说是本周但实际是上周日已观赏完的影片,可恰逢周中繁忙,腾不出空来撰写一些文字,再者即是有鸡毛蒜皮的空闲也因为繁忙的事物导致提不起兴致,恰逢上在b站评论区与一帮看客讨论《阿诺拉》的优劣与否,以使得本篇小记一直被搁置,这一放就放到了今天。细细想来这也算是“精疲力尽”的一周,些许我也是像男主角米歇尔一样,嘴上讲着不会选择痛苦,然而却选择了让自己最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一周。
正巧久违的锻炼一下记忆力,看看这近一周后我的感受还能残留多久,也印证一下电影是否足够经典让人铭记良久,亦或者电影使人映像深刻的场景。回忆起电影,戈达尔所塑造的米歇尔这个人物无疑是让我映像深刻的人物,米歇尔想必是很爱帕特里夏的,虽然身背命案,虽然自身窘迫,但仍然为了帕特里夏做着偷窃的勾当,以维持自身的体面,并试图去挽救这段爱情,直到米歇尔摇摇晃晃狼狈的跌倒在巴黎的街头时,一句“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为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他和女主帕特里夏更像是一体双生的两个人物,两者是不同性别相同的性格的人,在面对爱情的盲目和对不爱人的绝情似乎两人都是以同样的处理方式,帕特里夏对待米歇尔就宛如米歇尔对待自己其他的情人一样,所以电影更像是米歇尔以自己的方式处决了自己。
再者就是电影讨论痛苦和虚无的关系,在这点上米歇尔毫无疑问是一位矛盾的人,他本想选择虚无,但却在结局时选择了痛苦,而这样的痛苦却给本来选择痛苦的帕特里夏造就了她的虚无,这样的轮回关系和矛盾像极了人在面对感情,面对抉择时左右两难的境地。
三则是电影中开场和结尾的打破第四面墙,破墙可以理解为导演利用演员对观众进行观点的输出,从开场时男主让观众“滚蛋”,但结尾处女主直视观众,更像是是导演让观众对帕特里夏进行一个定义,也像是帕特里夏对于观众的质问?我究竟是好还是坏?
电影最后一幕的奔跑中,戈达尔用了很长的镜头来展示米歇尔的踉踉跄跄和跌跌撞撞,如此长的时间也不由的让我联想起人生不也是如此跌跌撞撞直至生命的尽头,结束了这筋疲力尽的一生。巧妙的是米歇尔在踉跄的行进过程中嘴中的烟确是叼到了尽头,似乎暗示着观众,生命虽然很累,但人生乐趣却应该伴随一生。
电影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故事的节奏更为跳跃,使得整部电影更像是片段式的观感,但这点使我略有些不大适应,以及部分b站资源的删减(亦或是没删?)譬如:枪杀警官,和帕特里夏共度良宵等画面的缺失,一时使得我不知道是b站的剪辑还是原片的剪辑,这种断裂感在当代的电影里面确是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带入。
当我结束的精疲力尽的一周,似乎在某种层面上与米歇尔精疲力尽的一生形成了有趣的映射。考虑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端之作,本作的风格明显,特色鲜明,相较于特吕弗《四百击》中的生活化和真实化,本篇还是有明显的剧本痕迹,但以电影承载观点,以谈话引发思考的方法还是具备其独创性和新颖性,个人评分:8.67分,新颖有趣,极具风格的作者电影。
记在精疲力尽的一周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标题是本片电影宣传的原画话,而电影上映后直接变成了“侠之大者,让座于民”微博上的黑料是我接触到这部电影的最初的印象,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也未得空闲去电影院观看电影,不由的让人好奇电影究竟拍成了什么样,直到今天电影上线流媒体才抽空一窥究竟 ...
亲情就是一种亲密和疏远的不断轮回
本周的日本电影选取的是是枝裕和导演的《步履不停》,是枝裕和导演是我认为对于亚洲亲情关系解析最为透彻的导演,从早期的《无人知晓》中的无家长式的家庭关系到《小偷家族》中无血缘的家庭关系,是枝裕和导演在家庭这个话题上一直在持续的探讨,而《 ...
文艺片的教科书
从《四百击》到《精疲力尽》,近期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电影让我颇具惊喜,最近计划每周至少找部新浪潮电影作为本周电影的候补,恰逢上周在b站寻找《坏血》中的奔跑画面时,看到了《戏梦巴黎》与《法外之徒》中卢浮宫的奔跑画面,不由让我心生好奇,于是 ...
目光所及皆是光亮,身处之境却是黑暗
今日在寻觅片单时忽然发觉本届戛纳饱受好评的电影《想象之光》还未曾接触,因本人对印度电影的了解甚微,且之前所接触的印度电影大多和阿米尔汗相关的印度商业电影,所以本能将本片带上了印度商业片的标签一直搁置至今。今日补片时终于腾出精力观看本 ...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作为奥斯卡经典电影,前段时间突然想找找皮特年轻时的电影看看,便寻来了《燃情岁月》。电影围绕着家族的三个兄弟和苏姗娜之间的故事展开,电影围绕着苏珊娜和家族三兄弟之间的故事,苏珊娜是老三的未婚妻,却爱上了老二,而老大对苏珊娜也倾心已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