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出现的海边木屋场景,白纱窗帘被海风轻拂的质感、老唱片播放时的沙沙声、月光透过窗户的朦胧光影,这些细腻的镜头,让我仿佛能触摸到海风的湿润、布料的柔软,甚至感受到时间的颗粒感。印象最深刻的sequence是最后在小木屋里,近景镜头捕捉着皮肤接触的瞬间,手指轻触、衣物的摩擦,并加上模糊的焦点和柔光处理,强化了青春期情欲的“未完成感”——既朦胧又充满张力。这种大量贴近物体表面或身体的镜头,将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触觉经验,那种肌肤之上的温度,酥酥麻麻的触感。这种胶片颗粒、过曝画面模拟着记忆的褪色感。画面颗粒感的增强与色彩的淡化,使观众从“观看”转为“触摸”记忆的肌理。

“残缺“的联想

haptic visuality常通过“不完整”的影像激发观众主动补全记忆的参与感。电影中有很多碎片化的场景,通过快速剪辑的夏日片段,比如沙滩上的脚印、雨中的奔跑、未吃完的冰淇淋,营造出记忆的断裂感。这些片段不依赖连贯叙事,而是通过黏腻的汗水、咸湿的海风这样的感官细节唤起观众对自身青春经验、记忆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