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意思了啊啊不愧是神作我怎么现在才看这部,从现在开始喜欢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
  看原片之前没看简介真是太爽了,完全预料不到故事走向。明明就是很经典的人格分裂犯罪设定,为什么可以拍得这么精彩啊啊。
  开头玛丽恩与男友山姆出场,交代两人矛盾:玛丽恩想结婚,但男朋友山姆要给前妻赡养费,还要偿还父亲债务,就差把不情愿写在脸上。下意识以为玛丽恩和男友这俩就是故事主人公,联想各种情杀画面。没想到玛丽恩竟敢携公款四万美元驾车潜逃(不太理解玛丽恩的犯罪动机,她想要替山姆解决经济困难然后实现结婚的愿望吗,这也太疯了)。看起来很纯良的女主居然做出如此大胆的行动,莫非她隐藏了自己心狠手辣的一面?可下一秒又做贼心虚,遇到警察就乱了阵脚。
  不得不说玛丽恩老倒霉蛋了hh,四万揣包里还没捂热就碰上警察拦路,又好巧不巧对方是尽职尽责的类型,差点追究到穿帮;好不容易摆脱警察,又颇为不幸地住进人格分裂症患者掌管的汽车旅馆,然后在那里葬送自己的生命……
  (偏个题莫名想到《无声言证》,剧情不相似但那种心里跟着人物行动上上下下的紧张心情很像……或许更像《窥探》?犯罪者绞尽脑汁隐瞒罪行,然而总是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破绽百出。)
  浴室那段过后女主居然真的领盒饭了,这又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到后面才知道真正的主人公原来是诺曼。因为玛丽恩是犯了错的,又先入为主地认定她是贯穿全片的主角,即使觉察到诺曼的话语不太对劲,也下意识地听信了几分,尤其是关于他家庭的故事——比如他说父亲死后母亲独自养育他长大,母亲后来又遇到另一个男人但也死去了,儿子无法替代情人;说母亲病了、掌控欲强。当然在这之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他认定母亲还活着。毕竟他连自己也骗过了,很难不被他带跑。
  当玛丽恩向他提议将母亲送去某个地方,诺曼脸色骤然变得阴暗。他说人们通常用“某个地方”代指疯人院疗养院,讽刺人的“好心”;他认为母亲有病,但没有害,他甘愿被母亲控制。出现母亲所在的另一屋子的意象,让人想当然地认为母亲的确存在,诺曼所说的控制是外部控制、个体对个体的控制,后来才知道是指内部的大脑意识、同一个体的不同人格的控制……当时没注意他有意隐瞒人是如何死的,完全被诺曼的情绪带偏了,只觉得诺曼是个可怜又可悲的人——被亲生母亲道德绑架、被血缘关系牢牢束缚,结果自己也成为母亲的共犯,帮着加害者欺负自己,不断扭曲自我认知来合理化母亲情感虐待的行为。
  “我们都在各自的圈套里,被卡住了,且我们永远无法摆脱,我们又抓又扯,但只是在空中,只是对着自己,即使用尽全力,我们无法移动分毫。”
  关于人格分裂,曾有所猜测,等到真相揭露时还是很震撼,尤其是在地下室看到骷髅母亲的那刹那,直呼精彩绝妙。母亲与诺曼吵架的时候声音不同,因而不敢确信真正的母亲不存在,但猜测过诺曼用母亲的身份行凶。玛丽恩不幸遇害,诺曼替母亲收拾残局,隐瞒罪行。这番行动,解释成他想要隐瞒母亲有病且对人有攻击性的事,完全说得通。
  真正的母亲早已逝世。诺曼埋葬母亲的棺材,对外人讲述的故事是,父亲死后,母亲毒杀了一位有妇之夫,然后也服毒自杀。最后警察调查得出结论是,父亲死时诺曼就已经出现精神错乱的症状,诺曼不满于母亲与其他男人搞在一起,就把两人都杀害了;母亲的人格占据了诺曼的身体,看到玛丽恩与儿子接触,出于妒忌杀害她。其实站在诺曼人格的角度来看,他好像并没有说谎。在诺曼人格尚未被完全吞噬之前,对他而言母亲的确是活着的,所以是“母亲”认定男人不忠而杀人,甚至把真正的母亲也给除掉了;对玛丽恩的妒忌厌恶,也是出于“母亲”,但从外人的角度看,是先有诺曼的人格分裂症,后有“母亲”恶意杀人——“诺曼”没有杀人,但事实上诺曼确实杀人了,由此“母亲”就可以将自己的罪责推给了“诺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