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多月前,《高山》上映后引来一大波舆论争议,我当时正是感染支原体病毒后康复的阶段,也正是我面对2024考研精神最高昂的阶段,当时听了看了也了解了很多也一直有关注《高山》及其争议,直到24年3月7日,距离上映时期大概是103天了,终于看完了,内心仿佛有很大的波澜需要肆意冲刷,又感觉周围都是棉柔柔的围墙,身处巨大无形又空洞的空间里,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
毫无疑问张桂梅校长是伟大的,她的华坪女高是伟大的,那群老师那群孩子也是伟大的,我也会感慨内心地认为中国共产党也是伟大的。
《我本是高山》情绪起承转合,剧情设计,画面布景,音乐音效,人物表现我认为都是OK的,6-7分的水准是有的,但刚刚打开豆瓣发现依旧没开分,豆瓣的打分系统已经被刷(打)分到低的不能开分的境地,我想这是抽象的,也是现实的,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导致了这么个结果,我们无可厚非。
我也来自贫困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经历让我毕生难忘,我吃过很多苦,我们那儿的很多人都吃过类似的苦,包括现在依旧有人处在泥潭的最底层。哪怕现在的我坐在大上海的一所211的图书馆里,在明亮灯光下缓缓打出这些文字,我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小学和初中的生活画面:在洪水过后的泥水里洗吃早饭的碗、在冬天凌晨的夜晚里打灯走去上学、在放学回家路上的每一块平整石头上趴着一遍遍抄写生字生词、在中学村子出租屋里吃自己亲手做的饱腹的饭、在小吃店里仅仅只懂得吃碗3元的米皮却没想过一碗能否吃得饱、在很多很多的时刻和场景都充满了回忆,不仅仅是艰辛的,也有很多温暖和令人坚强的记忆。即使从纯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而言,八年级以前的生活令干廋若风的我从未迈开步子跑,但我或许此生最珍贵的回忆和对童年时光的眷恋依旧是写在这个年龄段那片山水间的,看《我本是高山》就是如此,看的是回忆,看的是自己,数次的情绪激荡,不仅仅是因为那群女孩子个人与命运搏击时的以及张校长踉踉跄跄和布满沟壑的身影,更是感慨、是自己内心的独白。
我认为《我本是高山》拥有充分的电影主旋律,传递出了的饱满和昂扬的情绪价值,不将它称为“主旋律电影”而叫做电影主旋律,因为它首先是一部电影,只是传达了一部分红的精神,本质还是电影。
在电影中,落后泥黄的学校,佝偻土灰的校长,质朴黝黑的女孩,耀眼闪红的日出;学校里晃动着的小手电,摩托车从悬崖上飘过,女孩儿们冲上山顶,歌声从楼下传到病房,被山英加油逼退的父辈;校长救赎自己,女孩救赎自己,母亲救赎自己,甚至那片土地也就救赎了自己。
我相信当卢老师大喊的声音“山英,你考上大学了”的穿过家门口的悬崖,又从家背后的大山上弹回来时,当山英听到这个消息晃荡着手中的马灯热泪盈眶喃喃低语“姐姐,我考上大学了”时,幽深的大山中、沟壑隔开的峭壁两侧,三点灯光为同一件事情而晃动和呐喊时,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就是这部电影所追求的最基本目的。
玖朵云听见了爱的呼唤,唐小萍与母亲共同的奔赴,山月所付出的全部,王彩娥、杨颜嘉……每个女孩儿都有了最基本的机会去走向这个全新的21世纪,有了感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基本门票,甚至有了自己也看一场电影的可能性。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山月把它写在了门梁上,但却跟随时空而来,穿越山谷而来,从泥泞的操场上响起,在充满希望的大巴上响起,在飞疾作答的考场响起,在如此的挣扎与搏命奋斗之后,她们,终于笑了,笑的好看。
最后说一说争议,最使网友愤愤不平的是胡歌、酗酒母亲和徐影影老师这三个角色。张桂梅校长在普罗大众眼里俨然已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此光辉万丈的形象,很多人不同意她的精神动力竟是逝去的丈夫,而非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唉),胡歌仅仅出现了四五次,工具人任务还没有完成就为这部电影带来了泼天的“富贵”,既讽刺又令人深思。我个人认为这个角色的必要性设置得很恰到好处,作为大众心里的“神”张桂梅是光芒万丈的,作为普通女人她几十年的生活是艰辛的,所以她需要一个东西来救赎她自己,这个东西是党性、是华坪女高、是那群山里的女孩、也是逝去的丈夫。党性通篇都有在提,张校长自始至终都佩戴着党徽,片尾的毕业合照也是直接打出了“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这点我相信审核这个电影的电影局、中宣部、每一个官方都看得清清楚楚。自从张校长躺在医院里,听见女孩儿们唱的《红梅赞》时,她和丈夫的救赎就已经完成了,她走出了自己的执念,也完成了“胡歌工具人”的使命,所以我支持这个角色。
第二个时酗酒母亲的角色被男改女,很多人逮着猛“发表自己意见”。就我观察,诚然在农村情境下,男性酗酒的可能性至少是女性的好多倍甚至十几倍二十倍,更何况唐小萍家庭情况那么差,她母亲还能有能力酗酒,只能说明母亲同样是需要救赎的一个形象,一个为了戏剧化和剧情表现所必要的角色。但问题就在于此处的情节设置的太简陋了,拯救母亲这么个情节非常重要但最致命的是真实情况下是男的酗酒,这个争议也是当下大环境的产物,是随着女性主义进一步发展和男女更加趋向平等的产物,无可厚非。
第三个是徐老师撂挑子不干时说的“你要我还是要她”,这和酗酒母亲一样,单纯放在电影里其实很正常,她俩都只是工具人,前者需要被拯救,后者需要对比“男朋友”卢老师的始终坚持,这点我只能理解成这群老师中需要一个戏份较重的“男性角色”和长期以来大家可能认为的“女生更可能在华坪如此艰苦的物质精神条件下不堪忍受的意气用事”以及编剧功夫依旧不足的缘故。
综上都是本片的瑕疵,也确实是引发了它该有的争论,只是没想到影响会如此巨大,官方没想到,所以六公主都几次下场拯救舆论无功而返;片方没想到,所以如此设置且拍了出来上映;观众没想到,都2023年了你还如此不把男性女性问题高度重视,真以为消费者用脚投不了票吗?
在流媒体平台看的《我不是高山》,片尾曲的时候我打开了弹幕,很欣慰看到的几乎都是正向和令人动容的评论,无论这是平台的简化还是观众发自内心的话语,我都认为这样的一部电影式的主旋律,它做的很不错了,给个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