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与同时代以及随后的绝大多数太空科幻不同,在作品中几乎没有一幕关于浩瀚太空的镜头,对于索拉里斯星,也仅仅是用茫茫波涛以及其中的一座小岛来简单刻画。同样的,主人公所处的主要生活环境——空间站,似乎也与普通的科学实验室以及起居室没什么两样。在这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引导我们关注的不是太空奇观,也不是绝妙的科幻点子,而是关于人本身的思考,关于“人道”,关于人的情感投射,关于理性和感性之辩,关于人与世界关系。
另一方面,《飞向太空》与大多追求电影中的感性特质和探索人道主义话题的电影大师的作品不同。塔可夫斯基不满足于架构于简单或程式化情节上的心理实验,而是使故事本身显得丰满和通俗意义上的“精彩”,换句话说,有波折,有冲突,甚至有悬念,并且以上种种都完美的服务于主题的阐释,不突兀,更不狗血。
外星生物搜集人的意识,将其实体化后出现在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中。到底是外星人在爱主人公,还是亡妻在爱主人公,亦或主人公关于亡妻的记忆在“爱”主人公,如果兼而有之,又各自如何表现。外星生物称主人公具有其他科学家不具备的“人道”,一方面主人公真的有这样的特质,另一方面是否如另一位科学家所言,只是由于“外星人在你记忆中选取了美好而真实存在的记忆来塑造实体”,所以才让主人公显得友善?
看完这部影片后,所想到的问题与情节关系甚微,这就像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后的感觉一样。是我们在这样伟大的作品面前显得故作深沉了吗?还是伟大的作品在拷问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附:塔可夫斯基日记《时光中的时光》关于此作品的部分内容
1.父亲对于《飞向太空》的看法
2.为拍摄此片中乘车经过闹市区的一段镜头,塔可夫斯基申请赶赴日本取景,波折辗转数月未定,最终得以成行。
3.观众对《飞向太空》的反应
4.苏联相关单位对此作品的删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