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难以用简短的语言形容《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甚至无法按一般定义给它归类:科幻?喜剧?家庭?超英电影的变种?视觉化心理惊悚片?似乎都不完全、也不到位。

...
2022《瞬息全宇宙》

影片的脑洞之大、技法之炫令人瞋目结舌、叹为观止;而微言大义的台词闪烁的内涵之广、思虑之深又让人惴惴不安并深陷其中——其实两位丹尼尔导演(Daniel Kwan和Daniel Scheinert)的前作《瑞士军刀男》就有这样的特点,只是这回的世界观架构显然更为繁复、人物线索更为庞杂、核心表达也更为隐晦。

...
2016《瑞士军刀男》

因此,若要从剧情、人物、主题方面全面复盘《瞬息全宇宙》,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光是那些天马行空的科幻设定带来的五花八门的名词解释,就让很多观众消化不良:

比如影片中的“全宇宙泡沫”(Cosmic Foam,即多重平行宇宙)、“Alpha宇宙”(Alphaverse,第一个主动和其它宇宙进行接触的宇宙)、“宇宙跳跃”(Verse jumping,即人能穿越到其它宇宙的另一个“自己”身上,获取相关记忆并使用其技能)、“跳跃点”(Jumping pad,指的是低概率的奇异举动:与原宇宙的人生反差越大的宇宙,越需要很奇葩的行为才能穿越)、“Jobu Tupaki”(即本片的大反派:Alpha宇宙中的Joy)和她一手打造的“Bagel黑洞”......

...
Bagel(百吉圈面包)黑洞

要理解上述的这些“科幻”内容其实并不困难,而“吃不消”的原因在于:这属于密集信息带来的感觉超载(sensory overload),并非影片本身没有阐述明白。事实上,每个新名词都借角色之口前呼后应地向观众交代过了,甚至连“超载”的概念都是如此。

...
信息过载会导致灵魂分裂

至于中国移民家庭的生存困境(以报税这件小事体现)、祖孙三代的价值观撕裂与和解每位观众多少都能get到——但其实以上所讲通通不重要。科幻外衣与家庭内核看似构成整部影片的表里,其实都是“表”,《瞬息全宇宙》所探讨的真正议题是人和人的存在。

...
影片的真正主题是:人

当然,就影片存在主义表达展开讨论就太大太空泛。为此我也为自己接下来的思路开了个“脑洞”:既然影片还援引清朝诗句“多情⾃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且对《黑客帝国》《2001太空漫游》和《料理鼠王》等一众经典的致敬戏仿到了肆无忌惮、信手拈来的地步。那我不妨效仿一下这“拿来主义”的创作方法,也靠引经据典来打开一个进入这部电影的“跳跃点”,看能否为解读影片带来些许新意——

...
“Alpha宇宙”中的后台数据操作场景,明显致敬《黑客帝国》

...
“热狗手指宇宙”的起源,致敬《2001太空漫游》

...
“厨师宇宙”中的料理浣熊,致敬《料理鼠王》(因为Evelyn搞错了两种动物的发音)

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开篇如是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它问题:诸如这世界是否是三维的,也不管大脑有九个还是十二个分区,这些都是次要的,不过是些游戏而已,首先应该做的是回答问题。”

...

好,现在让我们把这段话扩充改编一下,看看效果:

两位丹尼尔导演在他们的两部作品中最关注的问题是一致的,那就是自杀——不管是像《瑞士军刀男》中的Hank那样进行生理上的自杀,还是像《瞬息全宇宙》的Joy尝试精神层面的自杀。判断生活是否还值得继续过下去,就是在回答两部电影一以贯之的根本问题。

其它问题:诸如《瑞士军刀男》的尸体Manny具体有多少种技能(放屁、喷水、点火、起飞、砍东西、刮胡子等),也不管Evelyn穿越了九个还是十二个宇宙(储物间宇宙、功夫宇宙、厨师宇宙、披萨店员宇宙、歌唱家宇宙、热狗手指宇宙、石头宇宙等),这些都是次要的,不过是花招而已,首先应该透过导演的花招看他们最想说的东西。

...
《瑞士军刀男》Hank打算自杀

...
《瞬息全宇宙》Joy决定精神自杀

接下来,就让我们以Evelyn的女儿Joy的“精神自杀”作为重要切入点,联系《瑞士军刀男》中的Hank,聊聊“自杀”。需要指出的是:加缪所谓“哲学上的自杀”与影片中自我毁灭式的“精神自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

...

Part1:Nothing matters=自杀

从电影开篇的铺垫来看:Evelyn与Joy的母女关系是紧张而隔膜的,奔忙生计的Evelyn平日无暇与女儿沟通、尊重女儿的感受——就是对老公Waymond和其他所有人都是一样。

她只会条件反射似地叮嘱女儿“你又吃胖了”,并在公公面前对女儿的女同身份感到羞耻。长久以来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压抑使Joy对母亲的怨怼与日俱增,从而悄然滋生出Alpha宇宙中毁灭一切的Jobu Tupaki对1000个平行宇宙中的“母亲”进行连环追杀。

...

但原生家庭伤害这点儿现实因素,远不是Jobu Tupaki大开杀戒的最重要原因。有关别扭母女关系的电影已经太多,如台湾去年的《瀑布》《美国女孩》以及前段时间大火的《青春变形记》,“天马行空”的导演的思考岂会止步于此。

...
《瀑布》中的母女

...
《美国女孩》中的母女

...
《青春变形记》中的母女

他们给了Joy的黑化一个古老而又形而上的深刻理由:“虚无主义”。理解这点,对于理解全片真的至关重要。我们便重点从以下这三个场景分析:

第一个场景是Joy首次向Evelyn解释“Bagel黑洞”由来:它起源于自己的“无聊”,囊括了她从小到大曾经经历并体验过的所有一切,她的所有希望和梦想。当这一切完成后,她最终发现世界的“真相”:Nothing matters,一切都不重要。正如她所言,“如果一切都不重要,那么一事无成的人生带来的痛苦和罪恶感都会烟消云散”。

...

所以Nothing matters的第一个面向是失败:女儿被忽视乃至没被承认的人生自不必说,就是Evelyn自己的人生也堪称失败。她日复一日地为“开洗衣店-交税”而“原地打转”,与身边所有人渐行渐远:父亲不认、女儿出柜、老公想要离婚,还要面对税务局审计员的刁难。就像Alpha Waymond对她说的那样:“我见过1000个版本的你,你是活得最差劲的你。”

...

我想,关于人生失败这点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小时候的我们也是“将来长大后要当XX家”的张口即来,可现在呢?那我们就不谈希望、只谈生存吧: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能过平淡的日子就好。但现实呢?

...

Nothing matters的第二个面向是“啥也没有”。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最直白的解释来自Joy的原话:“我们的一生不过是些破碎的片段,伴随着无穷的纠葛与困惑。”因为是“破碎的片段”,所以在时间长河中,“无物存在”。

...

这在逻辑上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曾经存在的,已然不在;而尚未到来的,当然也不存在;唯一存在的“现实此刻”又匆匆而逝。于是,我们拥有的每分每秒,就这样在手里化为虚无并失去意义,直到大限将至的那天。人终于发现,这辈子都是这么“暂时”地活着,到头来“啥都没有”。

...

想想吧:人一生的短短时间,较之先前没“我”的数十亿年光阴不过“一瞬”。某一天,“我”突然存在了,而在这“一瞬”过去以后,“我”又要转入接下来同样漫长的数十亿年的“非存在状态”——非这么想的话,我们非疯了不可。于是,电影中就出现了全片玩得最疯的一组镜头:石头宇宙。

...

...

...

通过石头宇宙中母女之间的对话,揭开了Nothing matters的第三个面向:“啥都不是”——这是在说,我们的选择和行动缺乏价值。试问,托勒密这辈子干了个啥?而推翻他的哥白尼又干了个啥?压根不是“地心说”也不是“日心说”,事情根本不是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引领人类进步的伟人们尚且如此,何况作为区区“人类”的我们呢?我们“渺小而愚蠢”,“竭尽全力地处理一个宇宙中的事情”尚不如意,我们如此辛苦奔忙地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
Joy认为人一切自以为是的行动没有价值

这下我们终于看清何谓Nothing matters:我们很失败,我们啥也没有,啥都不是。这是“Bagel黑洞”显示的终极真理,我们被它吸入,就是滑向彻底的虚无:一种改头换面的自杀。

...

这一自杀,不仅由不如意的现实理由所决定,更是天资出众的女儿凭她的潜力悟到的:因为感觉超载,她的大脑“分裂成很多碎片”,“无限的知识”、“太多的世界让她丧失了一切道德感和对真理的信仰”。想想那些内心敏感丰富、却最终自杀的艺术家和大文豪们,我们就能真正理解Joy黑化为Jobu Tupaki的内心动机。

...

说到这儿,我们就会发现,Joy“自杀”的理由与电影《瑞士军刀男》中的Hank恰好相反:虽然都是属于沟通无能的孤独症患者+世俗眼里的“怪胎”,但Hank的孤独在于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结,他因过分单纯而崩溃;而Joy的孤独,却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世界、见过太多的人,她因过于复杂而崩溃。

...

就连Evelyn在拯救女儿的过程中也逐渐迷失:随着在越来越多的宇宙中穿梭,她那“陶罐”般的大脑也出现了“裂痕”,她也发现“熟悉的生活开始崩塌,邻里间也失去了信任”,她越来越暴力、越来越混乱,她呕吐、晕倒、刺伤Waymond、在厨师宇宙中举报同事、在热狗宇宙里抛弃恋人,甚至在新年Party上打烂自家的洗衣店......

在所有宇宙中,她都呈现出愈发混乱、破罐破摔的状态,她甚至几乎成了第二个Jobu Tupaki。唯有在这时候,她才能真正地“见女儿之所见”。

...

即使“跳跃”出《瞬息全宇宙》的“宇宙”,回到我们自己的宇宙当中,我们对于裂痕与混乱同样能够感同身受。互联网时代,且不论具体的个人境遇,光是每日面临的感官超载和信息休克,就足以让我们体会Evelyn和Joy的头痛欲裂:打开微信、微博、抖音、头条......这都是“无限碎片”。我们活在碎片里,我们是“破碎的人”。

...

往小了说,就像我这篇文章,肯定有人会想“刚才写得挺有道理”,也必然有人觉得“这完全就是胡扯”。同样的文字,读到的内容完全不同,是因为我们处在不同的“宇宙”。

往大了说,活在此时此地的我们,都能够一会儿穿梭到“徐州宇宙”,一会儿又穿梭到“上海宇宙”,我们甚至还能瞬移到万里之遥的“乌**宇宙”和万米高空的“*航宇宙”......

平心而论:你有没有一种眩晕、无力的绝望感?刚才提到的这几个宇宙,到底哪个好点呢?这几个宇宙里的人,不是也像杨紫琼VS“公公军团”一样见面就要开打么?——只要看看眼下的舆论场和微信留言板就清楚。

...
泽***“空降”戛纳时的网友“交流”

总有那么一个时刻,社交媒体、书籍文章、电脑游戏、影迷们最爱的电影,这些一向能慰藉我们灵魂的发明创造,在现实面前一一失效、隐匿。那种感觉叫“累”。

脑海深处的Bagel黑洞不由自主地蠢蠢欲动:古怪、隐秘、尴尬、无可名状的可怕想法,顺着“裂缝”汩汩而出却不知流向何处,无人倾听、更无人在乎,那一刻的你虽置身人群,却与世隔绝。

...

所有的分裂、混乱与崩溃:这压根不是什么“脑洞”好吧。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个人都是头顶黑洞的“精神分裂者”。

如此说来,自杀的理由——至少精神自杀的理由,简直不要太完备。只要像影片中Jobu Tupaki那样保持麻木的冷酷、残忍的嘲讽、充当一具愤怒的行尸走肉,再一头扎进虚无的怀抱便算“大功告成”。让石头宇宙改朝换代也没什么不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

唯一的问题是:我毕竟还不是一块石头。那不自杀的理由到底有没有?——有。

是靠家庭温暖吗?是靠沟通理解吗?是靠用爱发电吗?从影片的合家欢结局看,表面上是,其实不是。为了向主流价值观靠拢,兼先前思路放得太飞,三代人握手言和、一家和好如初的场面其实略显套路和仓促。不信,就看那个众人拉扯女儿不要被黑洞吸走的镜头,我们刚在《青春变形记》中看过类似的版本。

...

...

所以,导演暗藏的不自杀理由并不在结尾,其实它跟自杀的理由一模一样:Nothing matters——这也是靠杨紫琼的台词直接向我们点明的。

...
一家人还是一家人的原因,仍是Nothing matters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么离奇和吊诡。去死的理由正好也是活着的理由,我们不禁又要问一声:为什么?

Part2:Nothing matters=活着

让我们回到Nothing matters的第一个面向:失败。固然,现实中的Evelyn是所有版本中活得最差的一个,但也正因为她的失败,她才能成功挽回女儿。

...

其中的道理,是Alpha Waymond已经向她解释过,并在事后证明了的:平行宇宙的出现,源自于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的选择,“哪怕再微小的决定,随着时间流逝也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这点只要想想经典老片《蝴蝶效应》就够。

...
2004《蝴蝶效应》

正因为Evelyn在人生的每关键一步都会选错,浪费了无数的机会——她才有机会分裂出那么多“选对”的自己、创造出那么多的宇宙。一般人没那么多迥然不同的人生,他们往往只有同本尊差不多的寥寥几个宇宙。

所以,如果不是有数以千计的宇宙可供Evelyn穿梭,她怎能在这个宇宙中掌握到那么多的实战技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对手,拯救误入歧途的女儿呢?我们要注意的是,导演所给出的“无能,所以无所不能”的自洽逻辑。若非如此,这个故事则都不能成立。

...

用“塞翁失马”或“福兮祸所依”来解释如此设定的寓意恐怕还远远不够,这一“失败为成功之母”的认知其实颇似道家对“有用、无用”的思考:一棵大树——拿来造船会下沉、当棺材会腐烂、打家具会坏掉、做门窗会发潮、当柱子会虫蛀......而正是因为这“朽木”百无一用,它才长得又高又大、长得枝繁叶茂。但凡有点“用”的木头,早被人砍了......

...

所以“成功”或“失败”其实是外人外物下的定义,依据标准为是否“有用”。可就像那树一样,人要过分追求在别人眼里“有用”的话,便难逃被利用被限定的命运,最终丧失本心。

何为本心?本心是善良——这才是对抗Bagel黑洞最为有力的武器。Alpha Waymond认定Evelyn是救世主的原因,正是看中她的善良:“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个心怀大善、能与极恶相匹敌,并重塑平衡的人。”

...

对此,功夫宇宙当中的Waymond便继续补充道:“这虽然是很残酷的世界,我们都在里面绕圈子,可我总是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那不是因为我天真,而是必要而需要。”

...

我们会发现,同样是被忽视、被误解,Waymond并没有像自己的女儿一样选择黑化,相反他一直都在以默默的隐忍和付出,一点点地来修复这个“残酷的世界”:他给税务局审计员送饼干来缓和关系,以共舞一曲补偿没找够钱的顾客,在被Evelyn刺伤后虽然一脸不解、痛苦万分,他依然向杀红了眼的人们发出徒劳地呼号:

我知道你们战斗,是因为害怕又困惑,我也很困惑。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只知道,我们要善良,尤其是在我们迷茫的时候。

...

看吧,即使遭受爱人伤害、即使失去爱,依然可以善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其实并不是弱肉强食的修罗场,更不能以“天地不仁”为由,视“万物为刍狗”地报复这个世界。

所谓的“软弱”——即对芸芸众生的善念,终究才是最强大的存在。Bagel黑洞能够吸干女儿对母亲的爱,却注定无法吞噬掉丈夫对所有人的善。

...

...

如何才算对每个人“行善”?——让每个人“是其所是”。因为就像前文讲的,当“啥也不是”的自杀理由涌上心头,总是因为有世俗、他人的评判介入,但我自己:与外界何干?

就让“愚蠢幼稚”的“谷歌之眼”飞向每个人的头顶,成全他们最真实的自我——对亡妻的香水念念不忘的,你就让他闻闻香水;神经系统受损的,你就还他一个健康的颈椎;离开浣熊无法自立的,那就给它一只“浣熊”;甚至那些有SM特殊癖好的,你就让他知道这嗜好没什么见不得光的。

...

...
扮演“男奴”的正是导演之一Daniel Scheinert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一句:很多人以“重口味”、“恶趣味”来看待影片中那些无节操、秀下限的场景,认为这颇得周星驰的无厘头之风。其实不是的,我们需要联系导演前作《瑞士军刀男》中的“屎尿屁”来看待影片如此设计的真正意图。

...
2016《瑞士军刀男》

就跟臭屁连天却能充当冲浪引擎一样,影片中的尿裤子和“菊花残”之所以能作为穿梭宇宙的“跳跃点”是因为:我们不该贬低和丑化人的欲望和本能。本能是很自然、很正常甚至很有创造力的——不管多么为世所不容的奇葩本能。

...

我们不要因为与众不同的“性”趣便妄自菲薄、心中有愧。想想《瑞士军刀男》的Hank吧:你钟意手X,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做,这不该导致对父母的内疚,以及不敢正视一直喜欢的姑娘。“怪胎”也有自我实现的权力,负罪感和无用感常常会扭曲现实逻辑,将人逼疯——其实都是画地为牢,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

就像Joy:不管导致我喜欢女孩儿的原因是什么,可我就是喜欢女孩儿,“虽千万人吾往矣”。

真爱一个人,就允许她“是其所是”,她爱女孩让她爱、她想进黑洞陪她进黑洞、她想坠入深渊便与她一同下坠——

...
这才是真正的Nothing matters

因为“世界是变不回它原来的样子的”。放手即成全。

...

...

Part3:一瞬

影片《瞬息全宇宙》的英文片名“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正好包含了导演为整部影片所划分的三个章节:Everything(万事万物)、 Everywhere(一切地点)和All at Once(一瞬之间)。

其实“一瞬之间”比“万事万物”和“所有地点”都重要,不仅仅是因为穿越就在一瞬、一瞬之间可以抵达“万事万物”和“所有地点”。更因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所以,一瞬比生死还重要。就像前文中讲过的:我们放任短暂的一个个“一瞬”在手中悄无声息地溜走,而成日惦念以往的生和未至的死,岂非本末倒置?

我们完全可以怀疑,《瑞士军刀男》中会说话兼浑身技能的Manny到底是真实的,抑或只是一具跳桥自杀的死尸:“荒岛余生”的故事恐怕只是绝望的Hank的主观幻想,他在为自己活下去找一个理由。同理,我们也能质疑,影片《瞬息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和“一切地点”,是否只是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Evelyn出于逃避的一念无明。

...

...

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导演留下很多蛛丝马迹供我们发现,在此不完全举例如下:

在“万事万物”这一章节开始前,Waymond就问了正呆呆出神的Evelyn一个问题:“你在想什么东西呀?”在此之后,电影的片头出现,好戏正式开场。

...

在电梯门关上的前一刻,Evelyn才刚刚说:“我的脑袋就要爆炸了!”。紧接着,丈夫被Alpha Waymond“上身”。

...

完成穿越必不可少的道具形似蓝牙耳机。在Evelyn的现实生活中,她先前刚好看见“大鼻子”女士戴过。

...

首次穿越时,Evelyn频频望向身旁的一面镜子。她在镜子中看到了隔壁储物间的Alpha Waymond。其实,影片开场就有这样一面镜子,Waymond也是先在镜子中“露脸”。

...

...

更明显的“穿帮”,来自税务局审计员提醒当时心不在焉的Evelyn:“没什么比我们现在的谈话更重要”。下一刻,储物间的Alpha Waymond对她说了一模一样的话。

...

...

还有厨师宇宙、歌唱家宇宙,在审计员与Evelyn的谈话中也都早有伏笔铺垫。

...

...

最重要的是:穿越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找到跳跃点、想象在另一个宇宙、同时按下“耳机”。想象、想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一个又一个的宇宙是想象、想象中的想象,想象中的想象中的想象......?如果一切的一切不过是Evelyn一瞬又一瞬的“头脑风暴”呢?

...

或许,是税务单上的圈圈引爆了压抑许久的Bagel黑洞?

...

...

又或者,是转筒洗衣机早就预言了Bagel黑洞?

...

...

Nothing matters——这些不过都是无意义的“脑洞”,不过都是文字游戏罢了。

...

...

既然人生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一瞬,既然“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消失无踪”。

那就让我们毫不犹豫地紧紧抓住当下——的一瞬。

...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