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故事内容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全片镜头语言内涵丰富,将“自行车被偷”一事拍的极为逼真写实、把主人公寻车过程的孤独感和面对外界压力时的无助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将社会与人的关系思考寓于其中,入木三分的揭露了主角找自行车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为何里奇如此执着于自行车?因为自行车象征了工作、全家往后的主要收入来源,因为自行车价格昂贵,全家为买车不惜当卖床单,追根究底是家里实在太穷了,一辆自行车就足以倾家荡产。
但从里奇追寻自行车,却始终未落得圆满结局的悲惨经历来看,还有一层原因,在于他心里层面的老实而死板。
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逐中,里奇一心扎进找车的盲目心态里,对自己认知外的其它途径都概不考虑。找车伊始他曾路过共产党开会的地下大堂,但他视而不见;追寻老人时他也误入正做着礼拜的教堂,可他仍然抛开教会人员的劝阻、一心只奔向那张自认为是唯一救赎的窄门,然后呢?他又一次跑了出来,可仍然无法寻见他的车子,也找不到未来生活的出口。后来他终于找上了小偷的家门,然而手无证据,最终寡不敌众,只得被羞辱一番。

所以在本片的最后他也仍未学会变通,放弃掉早已找不回的车子,去寻找一个新机会,转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去偷车子。在做出这决定前,他徘徊不定过无数次,最终生活的压力逼迫他成为一名小偷,而骨子里的保守和不知变通却又让他奔向一辆正停在家门口的车子。

于是他毫无疑问的被众人追赶、被从车下拽下来,在儿子面前成为人人喊打的小偷——可这难道是他的错么?

警察曾说,这样的案子他见过无数次,不仅在罗马,整个意大利都是如此。在当时的意大利、当时的罗马,这样不参与政治活动也不信仰宗教,更不懂得投机取巧、行卑鄙手段的老实人难道在少数吗?他们不懂政治也不懂神,他们只知道自己要生活要养家,因此他们执着的永远仅仅盯着那一个方向跑,永远也离不开自己的轨道。

他们“愚笨”么?那么又是怎样险恶的环境让“愚笨”的他们都要不得不用上奸诈的手段来谋生?

结尾里奇一言不发的牵着儿子的手,孤独而迟钝的走进人潮汹涌的公交站台的长镜头,极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不卖惨、不夸张、不强行美化或丑化,这样逼真而写实的手段所塑造出的社会底层人物才是真真正正的普通人、老百姓,才是最真实的现实主义,拿此片对比前阵子上映的抓娃娃,后者简直假到离谱,拿普通人的人设来卖惨、吸引观众的共情,实际上情节设计的细节粗糙不堪,整体天马行空,是负面的魔幻、负面的现实主义,看到这些打着现实主义的名号出来赚票房的大烂片,不禁想要大声呼喊“还我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