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在老妈的强烈建议下看了《令人心动的offer》建筑生编。虽然观察室确实拉,但好在现场还是很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刚转专业来建筑,手还很生的学生,这档节目给了我很多体会。一部分是关于行业环境以及同学们关系状态的,很亲切。当然,最重要的另一部分是关于能力培养的。综艺中的同学们已经足够优秀了,尚且时时感到力不从心,而我起点更低,又有更长的路要走,真正满足这些要求可能要花一辈子吧!

通过一次次的项目锻炼,能看出建筑设计对人的要求确实是又多又高。从荣格八维看,几乎是要求我成为一个八边形战士,确实很有挑战性。但重要的是,该工作会在改善他人的同时拯救自己,二者是统一的。而这两点恰恰涵盖了我个人理想的所有层面,因此也是值当的。

建筑的创作特点是这样的:一方面,建筑是被限定出来的,此时,建筑师的使命是解决问题,行动是作减法,用以“分”,分场地,分功能,分繁为简,分混为纯,分未知为已知;另一方面,建筑是被赋予出来的,此时,建筑成为建筑师艺术追求的外化,行动在作加法,用以“合”,加体验,加细节,合已知为新“未知”-待用户探索的未知。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艺术追求统一于建筑师的价值观。由此,一切对社会与人的偏见将成为建筑师的大敌(Fe)。放弃偏见就是卸下包袱,卸下包袱才能敢想,敢想才会有这些解决办法与艺术灵感(Ne)。

建筑的空间组合可以从任何其他艺术门类中得到启发(Ni):文学作品的行文逻辑塑造出文学气质的建筑;电影作品的剪接逻辑塑造出电影气质的建筑。启发可以通过转译为建筑所用。转译是逻辑的转译,不是意象的转译。

这其中,逻辑构架(concept)切忌钻牛角尖,只抓大但死不松手才是把握的真谛(Ti);而意象(image)则正相反,它切忌来自于抽象与推导,而是丰富的生活经验。用户追求的一切体验(Se)应该被归纳到建筑师的个人经验中去,也因此,它的出发点越小越好(Si):材料越细腻,越令人想要触摸(→Se);情绪越细微(Fi),越普世(→Fe)。日本许多艺术令人赞叹就是因为它们对于这一规律的把握。为此,又需要四个主要能力:对于细节的关注(Si),五感经验包(Se),对情感的敏锐感受(Fi),与人情绪高度共振的表达技巧(Fe)。

而实战操作层面,即对于逻辑构架的填充,如具体出图的计划表,乃至合作中的领导与被领导,要更有魄力与执行力(Te)。第一,对待外界压力,不能怯场,勇于承担责任,勇于破局,不该社恐时不能社恐。第二,作为改变与实战的学科,辐射他人的勇气不仅应由能力给予,必也赖于坚定的个人信念(Fi)。第三,对于自己绝对诚实,不能自己骗自己。错误不可避免,但必须马上调整好,勤于改正。自我催眠作为一种思维的懒惰,在建筑中是极其自私,危险的,毕竟它拉了用户陪葬。

遍观这些要求,最难以把握的还是一种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心境。从概念上讲,用遵循秩序的手段实践万物齐一的梦想太矛盾了;从实践上讲,既发自内心地和大众站在一起,又努力超越大众的缺陷太难了,也太痛苦了,我无法定义自己,这将是一生的课题。但如果达到这样的心境,我无疑会很高兴,因为这标志着我前述理想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