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好东西不好,脏东西不脏
(有点长谨慎点开)
抱着一般的期待挑了最近的影院最后一场看完《好东西》。没想到很精彩,在影院观看全程总担心旁边的人因为我流泪被发现,毕竟这是一部标签轻喜剧的爱情片,况且我还在边哭边笑。原来做王茉莉所提到做“观众”也不简单。
单从情节来看,切换视点主要讲述小叶、铁梅,胡医生对小叶说的漂亮话、小叶蹲下来给茉莉道歉、铁梅发文被骂、铁梅小叶背对背睡、铁梅和小叶在天台互相道歉……种种的瞬间都触动我,好像很多记忆从脑海中闪回,那句“总要有人对你说声对不起”重重击中我。非常“佩服”胡医生那种理直气壮说出保持这种关系的“勇气”,我却因为小叶理直气壮“撒谎”转身离场而开始泪流满面。看着铁梅和小叶,我发现介于他们中间有好多个我,或者可以说,我们也可是她或者她。在生活中会和好朋友吵架闹掰在暴雨中跳车,和爱人拉扯最后不告而终,面对不合群或者异己而反复内耗,看到没有被好好爱的人会沮丧。会跟坏蛋说对不起,却不好意思对好朋友说声谢谢。影片没有交代什么关系一定要开始或就此结束,就像生活一样什么也没有结束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开始,生命的本质在于永恒地成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命题。
关于地域空间——上海,我没觉得这是上海,反正不像我接触的上海生活那样。没有紧张的工作节奏,没有标配的奢侈品,没有每天小资的美式和下午茶,没有打不到车的市中心、同时店早早打烊但酒吧营业至隔天十二点……保留上海的多语种语境文化、看展文化,谈正事也放在酒吧谈,真情实感,以母爱、友爱、爱情交叉贯穿,这种能缝合观众情绪的关于爱的存在,情感因素让我忘记这是上海,可能这就是我不断地需要进入影片“镜像时期”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
视听层面,让我开始进入剧情的是家庭影像和猜声音的结合,让我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声音,且浪漫克制地表达母爱,毫无虚饰的意识流画面。上次有这种感受还是看完《完美的日子》。本来以为又会是讲述母爱的艰辛和女儿的叛逆命题,但没想到王茉莉真的是惊喜宝宝。
最后是意象,我不知道为什么关注的是茉莉写的每一篇作文,我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写过。这种儿时的集体记忆,直接唤醒了我,从小学练写字被老师留到深夜痛哭,到后面省统考的排名省七。依然会在退缩的时候,对所有人说鼓励你有灵气的话都无法相信,所以长大后才知道做自己多重要。
当过去的顾虑和未来的考量悄然出现,这是考验我们的定性还是要逼迫去做些什么弹性改变无从得知,但关于这一切出现的动机从质疑却变得更加坦然。当然不仅仅是《好东西》带来的,其实在做的决定的时候就决定了得更加无畏才对。
关于影片谈到的恋爱脑,我一直觉得就是褒义词,不配拥有爱人能力的人才应该惭愧与悲惨;以及月经羞耻终于有院线的题材关注了;打拳也是说出了该有的平等,揭穿某些劣根性当然会激怒部分群体但在影像化表达上已经够克制,毕竟影院的男性们都在陪对象哈哈大笑,等等都挨个戳中我的话题点,但在此简述。
最后最后想说,不管我们这一代是否成为了自己喜欢的人,但是可以的话,遵守所谓“物质守恒定律”,希望我们这一代生小孩的话都能生最喜欢的小孩王茉莉!
至此再也不会因为生活失意或是感情用事反复拉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弗朗西斯哈》了,新增今年最爱的《好东西》,希望下次看能跟全场都是女性一起看且不会再流泪。
影片结束,已经凌晨,灯打开,还是在担心有人发现我不是流鼻涕而是泪流满面,但铁梅那句,“不是所有人都是关注你的观众”又一次打中我,不需要让所有人成为你的观众。
看着脏的东西不见得脏,虚饰的“表达艺术”也许才是脏东西。就像小叶离开转身回头问的那句,“你对我说的都跟别人说的一样吗”得知结果后转身离开,漂亮话说多了变得廉价且肮脏。影片的角色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东西,但是记得好东西永远在路上。
(上次看哭还是因为《南海十三郎》的悲惨结局。洋洋洒洒一口气写完,写完酒已见底,微醺的时刻总是宝贵的,对啊太清醒就不浪漫了。本来只想在微博发发最后听到铁梅说的那句,“就是发出来”,距离上次朋友圈发即兴影评过去了有六年了。希望这篇借着酒精随性写的文,不会因为每个人审美不同而被当成笑柄。以上提到的影片都强烈推荐。瞎写,如有不妥当的地方,醒来删。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