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个屋檐下,每个人都独立的生活,家人之间的相互顾忌是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李安用了“顾忌”这个词,这个中国式的含蓄表达,背后代表的是“感情”、“责任”而产生的“牵挂”。同时这份“顾忌“带来的家庭的稳定性,又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个人欲望“的挑战。 家庭是一个系统,当一些”变量”发生时,他会从一个稳定状态跳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电影探讨的变量就是“饮食” “男女”所代表的“欲望”。

在三个女儿都小的时候,男主和妈妈总是在争吵,家庭的平衡由这种争吵在维持着。当妈妈去世后,家庭的稳定性需要寻求另一个平衡,懂事的大女儿自然承担了这份责任:照顾爸爸并把妹妹们带大。于是她压抑自己的欲望,因为作为一家的女主人,是不能有背叛家庭的欲望的。他把“暗恋”编成了背叛的故事,当成了自己一直单身的理由,他不是精神分裂,他的责任感和自尊让她需要找一个理由来承担这个家需要她承担的责任。

二女儿追求自由独立,同时肩负着爸爸望女成凤的期待,他跟老爸之间时常产生冲突,是那种内心牵挂对方,表面却很疏远对立的关系。二女儿喜欢做菜却不允许进厨房,被父亲强制送去美国学习。在他看来,老爸有点不近人情,而老爸的好友温叔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母亲的温情。也许一直激励她追求事业的动力就是逃离家庭获得独立自由。

三女儿在一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没有大姐的禁欲,也没有二姐的叛逆。对家也没有太多羁绊,所以她遇到了喜欢的人后是第一个离开家的。

父亲是一个固执,完美主义,内敛的形象。他每周丰盛的家宴是在为维护这个家的完整性和关系纽带所作的仪式。母亲离世后他没有再娶,随着女儿们渐渐成年,上了年纪他已经看不出什么欲望,味觉的消失就是一个隐喻。他觉得在家里渐渐失去了存在感和价值感。

三女儿人格最健全,看到喜欢的人后勇敢追求,毫无负担的离开家。大女儿被学生们的情书觉醒后也卸下了负担,离开了家。

二女儿最复杂,有点“逃避型依恋”。他跟前男友的藕断丝连关系,对父权的叛逆,与男同事之间的暧昧都是“逃避型依恋”的典型表现。表面上无时无刻她都在试图逃离,但是内心却非常挣扎。与男同事干柴烈火的一刻,她想到是自己的姐姐,要为姐姐讨回公道。在前男友与其他人结婚后还暗示他可以在画室维持情人关系时,他下意识的反应是恶心。她和父亲一起陪伴了她的“精神母亲”温叔叔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每天试图逃离的人,真正面临去阿姆斯特丹的机会时,才促使自己一遍遍的思考自己的选择:家在她心里是神圣的,不自由却又需要捍卫的。电影最后,她盘下了父亲的老房子,做了一顿家宴,她接替了父亲的角色成为了维护整个家的纽带,父亲从“丧失活力”的旧有角色中脱身,开启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他的味觉也恢复了。电影海报里的一幕,完美诠释了“家”的概念,其中,有责任的传递,互相的理解,感情的牵绊,以及对对方付出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