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村本想自首,但被兰以“公开自己和父亲的真相”为由按下,并与对方约定明日一起去他的故乡。

此时他已经做好独自离开随后自杀的打算,讲这句时羽村不敢直视兰的眼睛。
讨论普遍认为羽村选择自首/自杀是因为杀人之后的良心不安与懦弱,这点可以仔细想想:第一主观拥有杀意并付诸行动,第二行动对象是兰客观意义上的父亲。如果自裁的来由到这里就足够结束,那么他放弃自首后为什么还要自杀?

人对于犯罪的恐惧,是因为恐惧犯罪行为本身,还是恐惧犯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事发后的第二天夜晚,两人第一次独处。他问:“你不生气吗?是我刺你爸爸的。”显然存在前者,那么后者呢?
关于实施行为的动机,他说:“不是,只是为自己。”

仅就师生关系而言,对方的经历如此惨痛且牵扯复杂,心灵脆皮(误)脆弱如羽村没有接受这一现实并做些什么的勇气和能力。然而再叠一层恋人关系上去后,羽村对兰的感情,便不受控地由“喜欢”迅速过渡到“爱”。

因为喜欢对方,所以无法容忍对方被伤害,遂妥协于现实。而作为恋人关系中“男人”的妒忌,他在妒忌什么?因为你与父亲的关系,所以接近我,喜欢我?或许这不是真正的喜欢呢?他内心按耐不住地认为,兰的父亲是架起她与他之间关系的桥梁。没有那个人,我们的感情是否仍然成立?

羽村和兰的恋人关系是无法刨除师生关系看待的,换句话讲,两人是生理年龄差距很大的恋人,而生理年龄差距在普遍共识上意味着心智发育的不对等。


悲观的大人甚至已经预设好了审判结果:我是有罪的,我们的爱情总是会结束的。所以,“我拜托别人照顾你”,我离开后,逐渐地,你就可以好好生活了。
直到兰以公开真相要挟,他无法眼睁睁看着她伤害自己,才决定放弃自首,换个方式逃避最终审判的到来。


结局在我看来是十分圆满的。但仍不免遗憾于人最终无法突破自我的局限,走向以死亡求共生的结局。可是再换个角度想,两个各有局限的自我能够勇敢地相爱,就是最美妙动人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