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说戏台的话剧和影版的区别。

关于观感

1、 时间 话剧是两个多小时,电影是一个多小时。《戏台》是一个梗很密集的故事。话剧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些让人捧腹的桥段发挥作用,并且让观众也有时间去消化,想象,回味。演员们的控制着节奏感,这也是所有的现场表演的独有的魅力。电影保留了95%的情节,时间却少了,同时为了去向于现实感,还得把故事背景用镜头表达出来,把很多话剧不需要的生活化细节表达出来。这些都占用了本就被挤压的时间。所以,电影前部分各方人物不断上场,各种关系来回穿插,再配上密集的包袱,说实在的,看着有点呼吸发紧。作为一个非常熟悉故事的老观众,都有点来不及消化,想来初次看的观众,可能会懵一会。当时在影院 ,就感觉前半程,观众反应平平。后面渐渐适应了节奏,也回过味来,电影的高潮部分节奏处理的比前面从容一些,观众反应就比较正常了。

(这里插个题外话,很多中国现代的喜剧,大多都是在语言上逗闷子,插科打诨,玩点谐音梗耍点小聪明什么的,象《戏台》这种在结构和表演上创造喜剧效果的电影,很久没有了。观众还是需要一些重新接受适应的过程。但真正好的东西,它就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明白,喜欢。陈佩斯的喜剧就是这样。)

2、空间 话剧的舞台,和观众虽然有空间上的距离,(特别是山顶的观众和前排的观众,视觉体验会有很大不同),但是演员和观众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面。大家有这种呼吸的链接。这种呼吸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节奏上的,彼此像一个整体。特别是灯一关,一束追光打过来,大幕打开,好戏开锣,很有仪式感。电影院里面这种感受会少的多。但是,看话剧,哪怕你是一排一座呢,也不可能像荧幕上那么清晰的看到演员的脸,那些微表情更不可能有的。坐得远的就更别说了。电影所能给的这种超近距离视觉效果,是话剧不可能达到的。花着不到山顶一半的票价,享受着比最高价位更好的视效。只有电影可以做到。

不过话说回来,看话剧,无论坐哪个位置,你的视野里基本上都是全景的,角度略有不同罢了,那么看哪里,怎么看,这个主动权在你。电影嘛,你的视角当然是只能由导演和摄影决定了。这也导致了,我对影版《戏台》最大的遗憾,就是八爷被洪大帅一枪毙命的这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话剧里,舞台上有几个关键的演员,只听见八爷和洪大帅你来我往,演员走位,洪大帅站在高台上前一刻还在嘻嘻哈哈,下一秒,一声刺耳的枪响,整个剧场立时鸦雀无声。再看舞台上,一团红光投在地上,八爷就躺在那红光之中,高台上那个嘻嘻哈哈的洪大帅,显出了他冷血的绝对权力。真的是“谈笑间一条人命灰飞烟灭。”那一枪,来得如此突然,声响如此之巨大,仿佛打在每个观众的心上了。而每一个观众都成了这桩凶杀案的目击者,那一刻剧院里的时间好像停滞了。这个短暂的停滞之后,故事就往不可控的荒诞狂奔而去。而在电影里面,这个场景里人好似不少,现场有点乱糟糟的,镜头也乱糟糟的,到两个人各自走位完毕,镜头给了面部的特写,接着八爷踩着一众跟班的背,一跃而起准备和洪大帅干架,镜头一暗,一声枪响,镜头就给到八爷躺在地上了。怎么说呢,这么拍没毛病,但给人心灵的冲击感,小了很多。这一段,确实没有发挥电影应有的优势,镜头语言有些苍白。做了,没做到位。可惜!

3、表演

(今天先到这里,过两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