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公众号“21世纪的漫长冬眠”第八期文章。
前言
《攻壳机动队》系列涵盖多个版本的改编作品。它的动画化历史是从1995年押井守导演的同名电影开始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也主要围绕这一部作品即《攻壳机动队》1995年版本(Ghost in the Shell,以下简称GIS)来写。我在2022年时接触到《攻壳机动队》系列,押井守的动画电影持续影响着我对动画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押井守一直致力于在动画电影中打造政治隐喻与技术恐怖的氛围,这贯穿了他的电影事业的始终。从《天使之卵》、《机动警察剧场版》、《GIS》、《Innocence(攻壳机动队:无罪)》到《空中杀手》,这些由他来导演的作品无一不是基于这样的氛围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押井守动画电影生涯的早期代表作是1985年上映的《天使之卵》,在日本著名的左翼出版机构「德间书店」的帮助下,这样一部毫无商业性、票房惨淡的实验电影完成了一套闭环自洽的叙事,通过「相信蛋中有鸟」的天使和「想要探索真相」的男主角的一系列事件与价值观对立,深刻地探讨和讽刺了关于人类的「信仰」的问题,使得押井守初步确立了其电影风格。1993年,押井守导演的《机动警察剧场版2:和平保卫战》上映,押井守在电影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新世纪的政治恐怖的担忧。
《攻壳机动队》(1995)即《GIS》是押井守职业生涯中期的集大成之作。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正在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人类即将迈入名为21世纪的未知。而押井守此时为电影事业倾注了心力,试图借助《攻壳机动队》的改编上映来宣传他的机械哲学观。我怀着热情写下这些文字,就如同我是如何喜欢这部电影的一般。从4年前开始写《CLANNAD》的评论开始,我还没有写过自认为完整的动画评论专栏,现在我要为精彩的《GIS》进行评论,深思熟虑,最后呈现出一些值得讨论的哲学话题。此时正值《GIS》即将在内地重映高清修复版,期待这样的一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GIS》。
正文
《GIS》的剧本继承了80年代以来科幻世界观流行的文艺作品设定大背景,完美表达出押井守想要告知观众的想法:电子世界的幽灵终会拥有渴望进化的意志,并且坚定地执行祂的计划。祂是自网络诞生而来的精神体,渴望获得认同,从而取得人类的身份。而本就持有“人类”属性的不同碳基个体(即我们印象中的有真实肉体,并拥有自己的思想的人)往往对于“进化”拥有先天性的恐惧和模糊观点,更难打破自己长时间按照原本的习性生活后所形成的舒适圈,能否接受进化取决于这个人的内心判断。傀儡师便是前者,祂随时保持最高的理性和求知的意志,没有所谓舒适圈可言,先天地把死亡抛之脑后。祂所关心的正是自己的栖居、被认同,这与海德格尔将死亡看作人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向死而生」的理论遥相呼应。而女主角草薙素子的欲望早已经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中,那个潜意识静待外部世界创造出必要条件。二人最后的精神融合意味着肉体-灵魂之链终得斩断,“后人类时代”的福音降临,为未来人类提供许多可能性。
要在光怪陆离的未来留给自己一些可以沉思的时间,这是《GIS》的核心思想。
20世纪60年代,NASA的两位科学家曼弗莱德·柯林斯(Manfred Collins)和纳斯兰·克兰(Nathan Crane)提出了改造人类的躯体以探索人类的极限的设想,这个设想所创造出的主体被称为赛博格(Cyborg),由cybernetic(控制论)和organism(有机体)两个单词结合而成。持续到世纪末为止,西方世界对赛博朋克(Cyberpunk)叙事的好感度越来越高。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演讲中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意图诱导苏联耗费巨量资金投入太空科技研究,从而拖垮苏联的经济状况,此计划后来成功。在这个冷战的最后十年,美国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浸润,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西方世界经济回暖,右翼势力崛起;电视机和电子产品更加普及,为人们远距离沟通创造了条件。通俗文艺和波普艺术使得大众的想象力更加丰富。《银翼杀手》等赛博朋克叙事的作品呼之欲出。日本任天堂公司异军突起,在电子游戏产业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的春风在这个年代吹向日本,Citypop音乐凭借着电子乐的广泛传播而主宰了日本乐坛。在1992年这个决定性的时刻,日本泡沫破裂,反思的时代到来,押井守正是在此时创造了他想要的素子的形象,这个形象和士郎正宗原作中素子的形象大相径庭。
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部中宣布了上帝之死的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宣布了人之死。昔日的尼采用诗歌和格言表达“人需要为了追求强力而活”、“不应追求形而上,应忠于大地”的想法,而20世纪现象学的波折、德波的《景观社会》的发表以及法国1968年运动的失败使福柯重新反思当下,总结了现在的处境:人的欲望归根到底仍然受到各种权力关系的支配,我们的身体在无数种力量的压制下被塑造出来。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思想从此失落。福柯主义使人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是“纯粹的向上的力量”而能在最后完美地实现自己。由此,思想界发生大爆炸——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史学等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吉尔·德勒兹发展了单义性存在论哲学,将存在-潜在-现实联结为一体。女性主义方法论在后福柯的时代更加多元。
《GIS》的上映承载着对于上述时代浪潮的一系列想法,它通过动画的形式将这些哲学问题一一可视化了。也许押井守本没有想过要去回答它们,假如是这样,那么这部作品也算是歪打正着地开辟了日本动画的新天。福柯大厦是我们目前用以解释《GIS》的最合适的工具,笔者将从德勒兹、哈拉维以及福柯本人的观点出发来展示出《GIS》在当代社会的哲学内涵。
1.德勒兹的单义性哲学:灵魂螺旋向上
德勒兹自认为是「先验经验主义」的代言人,在“人之死”后致力于构建人类个体在新时代下另辟安宁的途径。德勒兹重新解释了尼采「永恒回归」论以及柏格森的「锥体模型」,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他眼中的人类具备了新的意义。德勒兹重视「潜在」(virtual)和「现实」(the actual)这两个概念,认为柏格森、尼采二人的思想实际上完成了对人的“内在性生命”的构建。而这一创举引发了文艺世界对“灵肉分离”的新创意,在《GIS》这部作品中得以实现。下面笔者将分别阐述柏格森、尼采思想之梗概以及德勒兹的思考。
(注:virtual的法文原译为:尚未显像存在但实际发生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柏格森的「锥体模型」。
柏格森认为,我们可以将这个圆锥看作人的记忆的整体,它储存人类个体的一切有意识、无意识的记忆。而这个平面P代表着我们的现在和即将要遭遇的现实。当圆锥和平面出现了一个接触点S,即某个事情正在发生,并且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象——我们就会对这个事件产生感性和知性。我们的生命就像这一个锥体模型,我们总是不自主地回忆某物,且一切事物总以新的面貌出现。过去作为一个整体(锥体)总是如影随形,时刻参与着每一个当下的生成。而新的生成又作为过去的一部分,融入过去。德勒兹认为,这个锥体,即这个“过去”整体,就是潜在。潜在是现实的土壤。柏格森的锥体模型就是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中,时间的第二次综合——人如何在回忆中获得个体化的认识?德勒兹如此解释:人的回忆是卷入一种动态的生成中,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潜在不停地绽放出新的现实,而现实反哺着潜在。潜在是真实客体的一部分。世间万物都处于潜在-现实的双向转化,循环无穷。一切都是潜在,而无往不在现实化之中。一切都是潜在-现实中展现的差异、运动和多样性。我们无需关注现实是什么,而需要关注在怎么样的潜在中生活能够被展开(unfold)。
其次我们讨论尼采。
早期尼采深受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另译阿图尔·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持有虚无主义的存在观,认为表象和意志共同构建了整个世界,其中意志占有支配地位,但意志总是表现为无孔不入的对一切的渴望,这些渴望一旦被满足,就更能证明这个意志本身就是这些欲望的集合,这归根到底是一种永恒的痛苦。为了克服这个痛苦的哲学,中期尼采从分析古希腊悲剧入手,写就了《悲剧的诞生》。他认为古希腊悲剧总得来说就是日神精神(阿波罗)与酒神精神(狄俄尼索斯)之间的对抗与调和,而酒神精神占有主导地位,而我们能够在征服的行动中找到力量和快乐。
直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巨著横空出世,尼采的哲学生涯进入晚期,尼采「永恒回归」的思想趋于成熟。书中五彩斑斓的诗歌讲述了幻想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即尼采)在下山传教与上山隐居这二者之间挣扎,并在其中领会了永恒回归这一真理,不断趋于成熟。在本书的第四部,查拉图斯特拉与所谓“高人们”齐聚,在正午时分准时下山传教,他将那个时间称为“伟大的正午”,隐晦地表达了永恒回归的愿望。永恒回归就像是一条一直咬着自己的尾巴的蛇,它是生命自身追求强力的意志所需的动力。它强调“以最好的姿态实现自身”,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你应当想象自己处于永远的生命轮回之中,你所做的一切早就不是第一次做了,而你每次实践它们的时候都应该思索自己做这些是否对得起你内心深处的那个追求超人、追求进步的意志。
实际上,“永恒回归”的行动就是一切意义和价值都被重塑的行动。每次人们思索生命中的某一步该不该做、对不对得起生命的永恒轮回的时候,人的惰性就被颠覆,思想与生命就达成了统一性——生命迈出一步,思想便迈出一步。德勒兹认为,尼采永恒回归的思想是反辩证法的,是前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用“善”的概念将人类束缚在奴隶道德中,让人的思想变成一种“度量”,而现在这一切都被击碎,未来的哲学家将成为立法者。尼采永恒回归的思想就是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中的「时间的第三次综合」——潜在-现实这一存在模式的永恒轮回,即内在性生命的最后完成。
德勒兹用发生学原理解释了生命不断地进入生成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淡化了肉体与灵魂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现代以来形而上学与修习自身之间的矛盾,构建了一个“唯生命论”的环境,一切以潜在-现实所导致的进步为中心,这成为了受其影响的艺术家们宣扬人生之美的重要方式。在《攻壳机动队》的设定里,素子全身出大脑以外全部被“义体化”了。《GIS》中,素子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迷茫,纠结于自己从根本上是机器还是人类。每次她潜入水底时都会感到恐惧,浮上水面时会想象自己经历了重生。这种体验经由水底-水面-水上的交汇而实现,模仿了潜在与现实不断交替的生命演进过程。
其后,素子与傀儡师精神融合,我们能从中看到,素子的这个选择恰好是德勒兹提出的“内在性生命”对人类个体的最高要求,即时刻创造出最多、最密集、最重大的体验,如此这般,她便可以在潜在-现实交汇时生成更加进步的主动力量,拥有自己真正的意志。押井守将这个过程用东方美学来解释,配合中式标语等城市符号,使电影叙事颇有神秘主义色彩。素子在本部作品中的全程思想变化,就是灵魂飞升的全过程。
2.赛博女性主义?哈拉维《赛博格宣言》
1985年,美国社会活动家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杂志《社会主义评论》发表了《赛博格宣言》(The Cyborg Manifesto)。文中,哈拉维首先承认了女性是被社会所建构的,就像法国思想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民权运动的广泛出现,女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控制论等新学说的出现,女性拥有了更多机会消解不平等。机械与有机体的结合(即赛博格)将会使得女性的身体更加强壮,减弱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力量差距,打破自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在人类的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性别本质主义。
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人-机器,社会将会成为去中心化、零件化、碎片化的,人类将会迈入后现代。一切的身体器官等向来被视作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东西都会在未来拥有被拆解重装,任何事物都可以以拆分-组装的思维来思考,即亚里士多德的「人身零件说」。一个整体,一个固有的结构,将很难再约束人的个性的爆发。女性的生理性别也是如此。
哈拉维认为,赛博格与女性主义结合,将会是未来社会主义路径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可取方案。本质主义的编码方式在此能够被扬弃,取而代之的是女性身份在身体的机械飞升中被释放,新的社会关系将会慢慢形成。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哈拉维认为新的科技能够催生新的社会理论,我们不应拘泥于前人的女性主义思想沾沾自喜,我们理应不放弃任何一种可能性。
3.福柯“异托邦空间”——香港漫游
「异托邦」是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出的概念。福柯指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均匀、同质的,而是随时充满着各种矛盾的。这个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空间就是「异托邦」。而那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则是我们生活之镜的投射,我们能够通过观察镜面来反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押井守将这一概念投射到了动画中的建筑等环境细节中,使其可视化了。
我们能在电影里看到无数汉字背景,一个光怪陆离的香港街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什么看似的商业区反而是公安九课的驻地,贫民窟附近却烟火气十足?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素子高度义体化的身体以及其公安九课成员的身份使其在置身于这些建筑物时自动地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她是政府权力的产物和工具,是宏大叙事下的受支配者,远离平民窟市井下的“人性”,实际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这种后现代的城市图景使得素子也陷入断裂感与主体性危机。本部作品的「异托邦」城市空间为主角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文化逻辑上的基础,即「焦虑的」「危险的」......素子能够在「乌托邦之镜」中看到自己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被复制出来,一切都能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而复制无数份。她满怀渴望与傀儡师进行精神融合,实现了一直以来没能完成的重构自我的愿望。少佐的身份认同被剥离,她克服了焦虑,一切被打碎而从头开始了。
结语
毫无疑问,《GIS》是日本动画史上独树一帜的一页。它在合适的时宜出现,前承《银翼杀手》,后启《黑客帝国》。它是自《阿基拉》(AKIRA)后的又一部使西方震动的日本动画电影。《GIS》以傀儡师事件切入,深入讲述电子森林中的各因子来回交互,从而诞生意识体并与现实中的人的灵魂融合的全过程。在第二次观看过后,我被井上俊之和滨洲英喜的作画深深吸引,惊叹于世纪末的动画人们的天才般的创意,当我看到傀儡师不择手段地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如同全知全能的神明下凡,素子的眼中倒映着徐徐飞来的天使试图拥抱自己时,我感受到人的个体能在静谧中爆发,绽放出五彩斑斓,它对我来说就无疑是日本动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押井守暗暗地在电影中种下了反抗心理。素子的改变本身就是一场反抗。在微小叙事里,它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自我革命。革命过后,赤子之心会被怀揣着走得更远,更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