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是什么大型PUA揭露专题报道吗????虽然依然有石头姐放飞自我,但兰斯莫斯好歹回归了《龙虾》的有趣,进一步提炼了想要通过怪异对日常的穿透性思虑。

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演员都是一样的,只是角色会有不同。按照我的理解,三个故事分别围绕着 个人认同、关系认同、群体认同 展开。

第一个故事中威廉·达福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一手遮天的老板,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本身,个体的一切一切都被它潜移默化的规训着,但最可怕的并非异化的发生,而是异化的自我生产。当主人翁想要自我决策时,我们却十分清楚,他的一举一动无非是被规训的身体记忆。人们往往认为自由的缺失是因为遭遇了剥夺,恰恰相反,自由的缺失是被给予了不留白的填充造成的。

第二个故事是最耐人寻味的。因意外失踪的妻子,在家满心担忧的丈夫。而当妻子被找到,丈夫却笃定这人不是他的妻子。他向朋友指出这个“假”妻子的不正常之处,却没有得到信任。他像一个绝望的爱人,想要迫使“假”妻子离开,直到他的“迫使”发展成“迫害”。然而,其实在故事开头几个简单的镜头已经暗示了,真正有精神问题的是这个丈夫,而他却利用妻子的爱成功的倒置了疯狂的所在。故事最后,“假”妻子死亡,一个“真”妻子走进家门,丈夫动容地与之拥抱。三个人同处一个画面,诡异地勾勒出扭曲的关系中,一边是被扼杀的真实灵魂,一边是被所谓的“爱”催生的空壳。

第三个故事最讽刺。有关一个邪教组织。他们在寻找一个能使人起死回生的超能力者,主角就是负责寻找的人之一。然而,她却因为意外被宣判“被玷污”,因此被逐出教团。于是,她试图用找到那个超能力者来重新获取自己在教团中的位置。可惜的是,在回程的路上却出了车祸,能使人起死回生者未必能让自己回天有术……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讽刺,就在于此,在一个特定社群中被认可的价值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我们又怎么确定获取那价值代表物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呢。

追求认同、想要被爱、想要意义感……等社会化需求,都是非常正常的人性表达,所以需求本身并不牵涉对错,但它们本身的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需求的动机和实现的途径,对错发生在这两处。

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入口处的格言我一直很喜欢——认识你自己。这是因为,认识自己即是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仅仅是了解自己是不够的,仅仅是了解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够的,缺乏审慎二者的视角,人就会迷失在广博的表象之中。 如果人以为自己要忠诚的是自己的欲望,却缺乏对欲望的审视,缺乏对那个审视的审视,就会像故事中的人那样,以为在为自己努力寻获自己想要的,却只是在无谓的空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