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长镜头美学
匈牙利这个国家的导演似乎都很喜欢使用长镜头,无论是米克洛什·杨索在《红军与白军》中运用长镜头调度不断变化战场上的主角,还是贝拉·塔尔在本片使用的长镜头营造出的一种永恒的绝望,其对于长镜头都有着很深刻的看法。本片第一个镜头拍老人赶马车回家:悲壮且在后面重复出现的和弦乐搭配着长镜头调度,时而对准人,时而对准马。该镜头不就相当于李白在《蜀道难》中开篇的一句“噫吁嚱”直接告诉观众我这是一部绝世佳作,需认真品味仔细体会。
本片通篇使用长镜头,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用了三十个长镜头完成。在长镜头中,框架构图形成景深(从屋子的窗往外看)。但贝拉·塔尔的长镜头使用是来表现父女二人生活的无意义之处,在总共六天的日子里,叙事是重复的,重复的便是无意义的
二.隔膜与陌路
在本片中,各种元素都是有着隔膜的,都是远离的。故事发生的小屋是与世隔绝的,强烈的风在不断吹打着屋子,换句话说,屋子与世界是隔离的。同样的,人与人也是存在隔膜的。作为主角的父女本该很熟悉有着许多交流,但在本片中却意外的并未有多少对白,甚至我们听到的第一句对白发生在影片的21分钟(“吃饭了”)。这二人的疏离还体现在他们的距离感上:二者之间始终没有亲密动作,在无事之时总是隔得很远。买酒人,坐在马车上的人与这对父女之间也隔着很远。买酒人的末世言论不被父亲接受,另一批人被父亲驱赶。人与人存在着距离。
当然人与动物也是疏离的,马在第二天拒绝外出,并在之后的日子里拒绝进食,甚至不给女儿面子。不仅如此,就连最基本的人与物体,也似乎有着距离。枯竭的井,吹不断的风,突然变暗的屋子,滚烫或冰冷的土豆,点不亮的油灯,他们与我们存在着隔膜与距离
三.影片的存在主义倾向
本片先是引入一个关于尼采的传闻之后开始讲述故事。因为尼采对于意义,价值,存在的思考很深入,所以本片在开头便确立了其存在主义基调。影片的剧情大多是日常琐事,且这些事不断重复(长镜头调度每次都不同):吃土豆,给马喂食,外出汲水,女儿给父亲穿衣。这一切似乎并无存在主义的迹象,但他们的多次重复叠加却有了清晰的存在主义倾向。因为重复,所以无价值;因为无价值,所以不存在;因为自身的存在无法得到认可,所以人物隔离、痛苦,陷入永恒的绝望。这种痛苦无法承受,因为自身在意义上并不存在。
四.电影的警告
电影圈有一句话“即使你能忍受《都灵之马》,那你也不一定能忍受生活”。而生活之中的我们每天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他更加复杂而已。由此看来,我们也陷入了无意义的怪圈,得不到自身存在性的认可。我们似乎也会在明暗不定的房间里吃着冰冷僵硬土豆,在六天的时间里默默的重复着一切无意义的事情,最后无意义的死去。本片虽处处有着长镜头美学,存在主义倾向,但他核心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的末路。贝拉·塔尔在电影中似乎化身为了一位父亲,轻轻地、耐心地,甚至有些喋喋不休地告诉人类这个母亲,或者说是孩子 “妈妈我好傻”。
《风的呼啸,人的末路》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漫谈《好东西》
一.序言2024/11/27与朋友去影院第一次看,上了流媒体之后,又与另一位朋友在2025/2/8再看了一遍。正好这片引起了不少的讨论,我也就此片与许多影友进行了交流,觉得有不少可聊的,便说说吧。二.神经喜剧的倾向。神经喜剧普遍出现 ...
最后一期看的我真的很难过,节目结尾全体哥哥一起合唱《送你一朵小红花》瞬间泪崩…总决赛竞演初代哥哥们都前来见证这一季的滚烫家族诞生,他们还为这场竞演开场,真的有种披哥精神的传承在里面。这一季的大家真的都好温暖,氛围真的超级好,我最开始 ...
熟人吐槽最为致命,但也正因如此,熟人综艺是真的好看!《时光音乐会》第二期节目中,苏醒身兼二职,既是“时光合伙人”,又是“快乐男声队”的一员。即将要代表快乐男声与李霄云同台竞唱的他,被时光家族五位姐姐直接踢出作战群聊。之后何洁作为苏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