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繁花》看了一遍又13集。很少在刚看完一部电视剧后这么快就重刷,第一遍没有看够。这部剧属于慢热型。最初几集确实有点吵,云里雾里看不明白。每个人好像来头都不小,气场都挺足,但是天天跑来跑去吵吵闹闹的不知道在干什么。不过当主要人物依次登场,人物关系逐渐明晰,它变得越来越吸引人。直至结局,仍让人不断回味。《繁花》何以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关注?这是个穿着商战外衣、内里仍在讲江湖男女爱恨情仇的故事。
1、江湖
如果用商战剧的标准来看《繁花》,我认为是花活大于内容的。导演明显志不在此,至少不全在此。商场上的你来我往看似是最不讲情面的。但商场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冲动的。《繁花》展现的就是没有完全压抑这些情感与冲动的人物。情节走向多由人物固有的性格与特点,很多抉择都源于情义,而非单单充当市场的工具。所以它讲的是江湖,是江湖里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阿宝虽是商人,却看重情义甚于利益。所以玲子既可以因为夜东京的名片和机票回国,也可以因为看清现实而潇洒离去。所以汪小姐原来前途大好也愿意辞职,后来冒着订单做不成的风险也不接受宝总的帮忙。所以李李隐姓埋名也要偿还已逝爱人的债,但也会有那一转身的犹豫。在导演的镜头下,由光影、配乐烘托出的氛围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情愫、情绪“钩”出来,同时也唤醒了观众心里相同或相似的情愫,达到荧幕内外的“共情”。王家卫的作品,若说一以贯之的风格,就是拍感觉。人物、情节都是展现感觉的媒介,看他的作品,就是沉浸在这种氛围里,然后去体味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也只有讲江湖的故事能有这么丰沛、明确的感觉。王家卫的作品是要吃饱肚子看的。
2、情义与爱情
剧里,阿宝与四位女性产生情感瓜葛。
对雪芝,是毫无保留、最真最纯的爱情。当阿宝只有满腔的爱时,雪芝要的是前途,是未来。这里插一句,我不觉得雪芝只是因为钱。剧里提到她坚持读书、自学英语。她的独立意识很早就觉醒了。她希望未来的丈夫是能跟她一起变得更强大的人。当时的阿宝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在87年的阿宝的身上,雪芝其实看到了这样的影子,但也许是自尊、也许是执拗,她用钱来击退阿宝的守候。当93年两人再次相遇,阿宝有爱也有前途,可惜时机已错过。没有人会站在原地,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看十年”是两个人的执念,也是对未来的侥幸期盼。虽然理智上明白两人已隔江海,但把眼光放到遥远的十年以后,万一呢?万一能再续前缘呢?这里再说下雪芝的结局。我认为写她去世大概是因为阿宝需要一个确切的结局。如果雪芝不提前离场,两个人会续上一个又一个十年,因为心里的那份对无法在一起的执念无法纾解。破局之法唯有一方完全退场。其实个人感觉没必要写雪芝去世。虽然两个人因为对对方的爱在未来会一次次赴约,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些时光里掺杂了太多的遗憾、不甘、后悔,纵是百转千回也难在一起。有时死别不如生离。
对玲子,是感谢,就像最后阿宝对她说的,谢谢你,这里面有情义,但没有爱。阿宝对人总有情义,但玲子把这当做爱情。她明明知道两人不可能在一起,但就像她说的那句“万一呢”,她选择蒙住双眼继续待在他身边。偏偏她又是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当自欺欺人的谎言被最好的朋友拆穿,她终于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这段关系,然后决绝地离开。其实蛮心疼玲子的,这段关系,从头到尾就是她的独角戏。玲子与阿宝的对手戏,总是玲子在说,表面上是玲子占上风,其实主动权在阿宝那里。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点是,玲子并不是非得要爱情的人。强总她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那就坚定地拒绝。阿宝不爱她,四年之后还是不爱她,那就离开。女人不是一定要依附于一段关系。玲子也是在离开之后明白这个道理。
对汪小姐,是理智战胜情感。汪小姐遇到的是宝总而不是阿宝。两人相识就是因为汪小姐是27号的人,是宝总做生意需要仰赖的人。关系维持的前提是保持现有身份。这样的前提就注定了必然无法走到一起。汪小姐开始看不清这一点,但宝总从头到尾都明白。所以他老早就压抑住了往爱情发展的苗头,把对她的感情转化为希望她好上面,并希望“革命友情”永存。我相信阿宝对汪小姐是有情的,对比玲子,他对汪小姐上心多了。陶陶也说之前只有一次见他这么落寞,是雪芝离开的时候。原著那句“男女之事源自天时地利”就是两人关系最好的注脚。宝总与汪小姐可以算作雪芝与阿宝的镜像。13集、14集把宝汪的分道扬镳与宝芝的前尘往事放在一起,当日的阿宝正如现在的汪小姐,满怀热忱的爱,遭遇对方的拒绝。阿宝87年不懂雪芝为什么那么说话,但93年就懂了,彼时他已成了雪芝。雪芝最早懂得,爱己要放在爱人前,否则失去自我,被眼前爱意蒙蔽,他日爱情褪去,早成为他人附庸,也会惨淡收场。也正是因为真的爱阿宝,才会希望他好。阿宝对汪小姐也是如此。他知道自身的拥有与进步才最持久、最有力量,他知道汪小姐的梦想是成为27号的一朵金花,他知道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影响她的人生轨迹。这些道理,他无法视若无睹,不予理睬。阿宝没有赴汪小姐的约,和雪芝思虑再三还是见了阿宝,归根到底都是出于对对方的爱。
对李李,是势均力敌但差了一分感情。两个人遇到的时候,李李已经失去了A先生,阿宝已经失去了雪芝。两人都已失去了此生最无法忘怀的人,对彼此的感情总带着之前那个人的影子。两人又都明确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与爱情都毫无关系。彼此吸引当然是有的,但已经没力气再爱了。
导演在一位男主角身上展现了四种不同的情感纠葛,却没有落入多女争一男的俗套。每一对的感情都是独立的,而且一定程度上,都是女方先放手。她们放手并不是因为对方有别的选择的被迫退场,而是看清了对方,也看清了自己,然后选择保全自己。其中展现的女性的主体性非常可贵。她们没有囿于男女之情的圈子,没有囿于等待别人来爱的观念,她们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比爱情更重要的事,并坚定地去追寻。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阿宝的角色沦为了“工具人”?或者说是个“中央空调”?我认为不是。阿宝的底色就是有情有义,对这些女性,他都做到了有情有义。可是“有情有义”并不总能起积极正面的作用。比如让别人误会,比如让对方退却。而且他的“有情有义”有时也演变成“拖泥带水”。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忍心伤害对方,拖得时间长了,就成了更大的伤害。这是这个角色作为人的局限性,不是角色塑造的有问题。如果说现在大多数学科、领域追求的是求同,那么文学艺术的追求应该是存异。个体性,特殊性,需要在文学艺术中存在,这才有了活生生的“人情味”,才描摹出了“人生百态”。
3、时代
《繁花》不仅塑造了数十个具体而微、各有特色的人物,还展现了90年代的上海。我的一个感受是,那是一个有劲儿、有奔头的时代。“有劲儿”是憋了很久的劲儿在短时间内蓬勃而出的劲儿,每个人都声音洪亮、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踌躇满志。“有奔头”是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所有人都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而高兴,都铆足了劲儿往前奔。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打在人物脸上的光都是饱满、耀眼的,那是90年代的光,是正值风华正茂年代才有的光。那是一个跟现在有些距离的年代。我想这也是这部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如果只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略显单薄。整部剧前半部意气昂扬,后半部逐渐低沉。开始时繁花似锦,好不风光。越到后来越有盛极一时后由盛转衰的迹象,最后繁华散尽,各奔东西。每个鼎盛年代,达到顶点的同时,也是衰败的开始。风光耀眼的黄河路也不会一直灯火璀璨。所有人,所有事,都是瞬间,都会被时代的风无声的裹挟飘远,消失不见。
《繁花》讲的是人,是故事,是时代。包罗万象,好不热闹。但这个故事其实我们已经看过无数次,那就是繁花似锦,然后繁华散尽,循环往复,一直向前。感谢导演切开上海90年代的一个口子,让观众窥见一群人的一段故事。一段故事就够了,毕竟结局大家心知肚明。就像第一集所说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另外的结局。”在意的,不过是结局来临之前,这故事是否有声有色的讲过,里面的人是否全情投入的笑过、哭过、活过。
繁花似锦与繁华散尽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生活就是这样,走走停停。
昨天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时感觉没有预想中的好看,整体稍显平淡,没有明确的观点态度。只觉得影片中“戏中戏”的设定很妙,最后父亲扮演母亲的背影,镜头拉进,没有一句台词,胜过万语千言。半辈子的相伴相守,其中饱含的情感,都在里面了。本来不想写影 ...
成为更好的自己VS更好地成为自己
这世界上是否有无条件的爱?Amy问心理咨询师的时候,这问题也在我心上拍打着。我给不出明确的答案。似乎我是尽力想说出“有”,但如果说出口,又觉得是在说谎。也许我清楚地知道心里的答案,只是在回避。这部剧被打上清晰的“东亚”标签,但深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