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想起虞森课上说的,他永远是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永远,反对战争。
其次,真的哭了一小时。从小萍念爸爸写来的信开始。
而且,泪点在,那些历史洪流中的细节,在十六岁的男孩子说自己瞒报岁数出来当兵,然后问什么是开始。为什么主旋律不喜欢,因为不真实。真实,才会打动人。最后欺辱林峰的现代人,就很真实。当然,最后的文艺团解散没什么好哭的,甚至是冷冷地看着大家哭成一片。
然后,美好的和丑恶的,撞在一起,放在一起,是会让人仰头闭上眼睛的。
一些细枝末节,则是音乐解脱人的心灵、时代变迁此类。
“你真的不要了吗?可全是好字啊。”
“只要你不嫌难看。”
他等着牺牲,一面是独白说的他想女歌手唱出他的故事,另一面,是真的想在火焰中闭上双眼了。在不合宜的环境中,好人就是没有好结局好下场的。
电影很多瞬间,让我觉得,故事在这里停了就好了。后面的,我已经不愿再看了。甚至想关掉,但是还是想知道,冯小刚还想说什么。
也明白了很多人很多事,没必要故地重游,没必要再聚首回首往事。封在过去的岁月回忆里就好了。不然现实的模样,会抹掉回忆里黄昏里回头镀着金边的样子。所有的所有,停留再那个瞬间就好了,够美了。我想,同学会,我是不会参加的。影片到后面一直在强调再回首,强调回忆对比。影片是为了冲突,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真的没必要和往年的人再回首看今感慨往事了。
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强哥在课上放的开头的舞蹈片段。想起来,文学理论,是要消解情感,破解作品的。附上强哥在文学理论课上说的:
以前的电影好好看,要分析:所以以前人看的是什么?现在人看的是什么?
例如:《芳华》中草原女民兵的舞蹈。
人民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首先是普遍性。大众人喜欢这个吗?一讲起过去好多话说。为什么留恋过去?因为我爱自己。所以我回忆自己的青春,怀念自己的过去。所以这个影片一放出来,我喜欢的是什么?
为什么展现出练功服跳的舞?他更多拍的是给年轻一辈看的。所以我喜欢其中的什么?(总结出来的就是人民的普遍性)
有些我真的感觉到了。我感觉到了镜头给的感动。看到老一辈人的美丽,青春的热血,朴素的美。人民需要审美,需要对生活热爱的力量。人民需要一些你我共通的东西,比如审美。人民性包含着审美性。
审美是通过各个意识形态呈现出来的,剥离不了。但我们看的还是文学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
文艺要美的,要能负载人民的情感的。不然满足人民的需要就是空话,或者无法满足几代人共通的需要。

当然,这个舞蹈,还有很多除此以外,我说不出的东西。像我这代的年轻人,看的肯定不是回忆。想去看严歌苓的原作。最后没有升到爱情,而是亲情,真的很妙。
精神病那一块的处理,确实可以更好。我设想的其实是,小萍和领舞的卓玛高度重合的镜头来回切换重叠。谈及运镜,影片前期的运镜是带晃的,比起电影大片的稳定运镜,那一年的感觉就来了。不得不感慨细节真好。后期就是平稳运镜了。第二主角的独白,也有略显奇怪。
1/13 0:18
另外的话:明白强哥说的文学给他造了另一个空间了。在漆黑的房间里,我戴着耳机,横生一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