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侯导蜕变的开始吧,电影可以当做是三部短片的一个集合,三个小故事。观感上我个人认为:“大玩偶”好于“苹果”好于“小琪”。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幕,一个小丑疲惫的走在被热浪包裹的街道上,汗水打湿妆容,没有学识,不被亲友瞧得起,虽然年轻气盛,仍为了养家糊口低三下四。把被上司辱骂,被小孩捉弄的气发在妻子身上纵然可恶,但是当他卸去小丑妆容后,却不被儿子认得,父亲身份形同虚设,他只是儿子心中的那个“大玩偶”。画面定格在他那面露微笑和眼含泪光的脸上,他为生活为家庭付出的心酸以及所牺牲的年华,令人唏嘘。

...

从后两个故事就可以明显看出来,在台湾早期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和日本对于其巨大的影响。高科技的快锅可以改善人的生活,却无法对抗传统老旧的思想。其实“小琪”这个故事里人物的形象是要比“苹果”丰满些的,“小琪”身上的那种神秘感营造的也很好,可爱的小黄帽下,盖住的的丑陋的疤痕和过往的伤痛。但武雄这个角色的台词设计,表演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奇怪大哥哥”氛围,让我感觉很别扭,也是最大的问题。

...

而“苹果”则是人物最多也最脸谱化的,以小见大,用个人去代表社会,断腿的台湾依赖美国老大哥的救助,最后的画面,在那张全家福里,一家人摇身一变,最初来台北前的面容呆滞与内心不安到相片中衣着光鲜,神清气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是一种福分,而是贩卖自我换来的施舍,荒诞可笑且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