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大解放时代的典型众生描绘,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深刻探寻。世界到底是我们内心映射出的样子,还是有所谓上帝所看到的所谓客观视角?

每个人心中对“真实”的定义都不一样,对于乐队的乐迷,乐手砸烂的吉他的价值是真实的,而在路人眼中却一文不值;在摄影师眼中,镜头下的世界是真实的,而在别人的追问之下,镜头下的凶杀案又充满了疑点;在女模特的眼里,开party的房子是巴黎,在摄影师的眼里却是充满混乱的场所;在办成小丑的学生眼中,空气网球是真实的,而在观众眼中又是不存在的。最后,男主也捡起空气网球,画面甚至传来击球声,真实与虚无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

越是想探求真相,对事物放得越大,似乎越是无法看清真相。世界的意义究竟是可以客观认识的,还是如存在主义者所认为一样,是被人所赋予意义的呢?不过当我们在讨论这些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导演根本没想告诉我们答案,因为正如本片想表达的一样,“真实”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看完电影,很多人都会变得更加困惑,一头雾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迷茫,思想的解放促使我们思考更多的问题,“摇摆伦敦”的年代更是嬉皮士到处流行,文化更加多元,思想交锋更加激烈,对世界的怀疑越来越多,产生迷茫和空虚好像是必然的。或许《放大》这部电影本身导演也并没有想表达出这么多想法,就如很多被人们认为是“过度解读”的电影一样,其实所谓“过度解读”并不是什么很值得批评的事情,难道不正是对事物真相的探寻才让我们不断发生思想的进步和创新吗。就像本片结尾展现的一样,真实和虚幻或许本来就不存在很明确的界限,不同的解读因人而异罢了,人是有主体性的,我们自己所经历的所感知到的就是“真实”的。电影里,一开始摄影师的相机代表了所谓的“客观真实”的世界,但最后摄影师自己都开始怀疑这作为“客观真实”的真实性,我认为也是人逐渐成长,逐渐主体化的过程。

电影并未聚焦于凶杀案这一故事,而是聚焦于摄影师的琐碎生活,通过零散的事件来反映男主的人际关系。现在似乎很少有人这么拍电影了。其实文字也可以完成叙事的任务,而影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更加细腻的关系。摄影师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导演通过他的视角来对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潮和习惯进行反思,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探讨。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人与人的关系从来都很疏离与脆弱,两个女学生与摄影师发生关系之后,摄影师却不耐烦得离开了。摄影师去找出版商朋友时,他却沉迷于毒品意识不清。摄影师误入地下乐队的livehouse,却像一个闯入者格格不入。这是不是也是社会变革与分化带来的影响?人们很难和周围的环境与人割裂,却又常常感觉无法融入环境,这也是很多人焦虑与痛苦的来源。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有些老生常谈,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传统的观念不断受到挑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见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社交媒体也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这也是我们看似越来越容易接触到世界,却越来越难以理解世界的原因之一。

总之,《放大》可分析的太多太多,它是对社会与环境放大之后的探讨,也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放大探索。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没有答案,人生或许就是没有答案的。就像画家的那幅立体主义的画一样,一开始只是一团糟,慢慢渐入佳境,生活也是从混乱之中慢慢探索,我们永远都活在探索的路上。

PS:服化道设计超棒,色彩与构图一流,看完之后脑子里都是公园里满屏的绿色,这绿色掩盖之下正是这世界的真真假假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