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hHIIFF#
1.放映观感有些不佳。首先是从开场前、映前混剪、导演致辞、片头,一直有个不知道什么媒体的记者拿着照相机,开着闪光灯咔嚓咔嚓拍照。媒体群里宣传部三令五申不得拍到屏幕,这媒体的行径既恶心又侵犯版权。直到现场有几个人起身劝阻,他还在拍。然后是字幕问题,之前在海影节看了几部都是内嵌字幕,只有这一部是用字幕机放的,还挺好玩儿,但是放的晚了一些,前面好多句都没翻译。而且这字幕是繁体的,挺有意思。电影中有个剧中剧,是吕珍九的片段,本身在电视机中就配有简体中文字幕了,电影贴心配上了英文翻译,字幕机又给出了繁体中文的对应字幕。别的不说,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和影片中所探讨的文化问题产生了互文。
2.电影可以又名《对空言说:交流的无奈》、《巴别塔》。新加坡电影习惯说文化的冲突,韩国电影习惯说萍水之人的救赎,这部把全都揉在一块儿了。看的时候我脑海中一直缠绕着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新加坡电影还是韩国电影?抑或中国人主导的呢?说好听的是融合的很工整,说不好听的确实是有些过于杂糅了。
3.电影非常工整,很多桥段巧合得失去了现实感。就像大婶开车带着大叔从黑帮手中救出了韩国男主那一段,一个非常不错的剧作高潮、还带有很多笑点,但是这太假了。整部电影其实充斥着这样的假,把那些具有生活性的巧思的灵光的段落都给冲散了。就比如说,在最后,韩国男主怎么会牵着女儿的手到机场找到大婶呢?导演太想拿喜写悲了,想着想着就把剧作写顺拐了。
4.电影其实把交流的无奈这样一个主题给写小了,或者说写窄了。导致电影最后成片就像小品一样,这是不是新加坡电影通病啊?最后的底我也不喜欢,它其实回避了很多问题。用一个情绪高昂的、有歌舞的、看似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片段去遮蔽影片前段提出的很多现实问题(比如韩国男主之后能还上债吗?黑帮会找到他吗?他的日子又会怎样呢?),把影片某种深入探讨的可能性给直接截断了。
5.我理解新加坡人看到大雪纷飞的激动。我爱人是海南人,在北京第一次看到下雪的时候都激动万分。但是电影里这一幕表现的太《山河故人》了,老大姐在雪中舞蹈的情景,实在是太赵涛了。
6.但别的不说,至少蛮成熟的,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来说,作为女主的第一部主演作品来说,都是很纯熟的。导演之后可以看一下是否可以往商业片的路子去转,或者往台湾文艺片的方向去尝试。至少在电影节,下午刚看完《当浪潮已逝》这种沉重的电影之后,再看到这部《花路阿朱妈》,心情是愉悦的。
7.BTW,一直到结束,我还是不明白片名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