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景:圣彼得堡夏日白夜的静谧街道→巴黎夜晚游离的霓虹灯、游船、弹唱以及巴黎白天的熙攘人群、汽车喧嚣。

2.心理表现:原著中剧烈的情感爆发,浓烈的热爱与悔恨→通过采用非专业演员(模特理论)、人物局部特写、人物行为、片中人物行为结果等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的克制、内敛。其中有趣的是①片中对白多用原著对话;②男主有用录音机记住臆想画面和美好事物的癖好,这跟原著中“幻想家”爱幻想有相似之处,本质上是对欲望的强烈渴求与虚无主义惰性之间的矛盾;③男主画作中人物均无表情,这与布列松的极简主义镜头(业余演员表情少、局部非面部特写、空境)相呼应,均是在表达人在城市中的疏离感、孤独感;④通过弱化原著中奶奶的作用,强调了片中女主选择爱情的自由,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外界对人自由选择的影响,更注重当事人的存在与感受。

3.去戏剧化:原著中的宗教性与救赎主题→片中探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亦是浪漫救赎悲剧→都市的冷峻凝视。布列松认为电影因捕捉真实而非戏剧性,因此拒绝原著的情感夸张。(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我想与你们互动一下,假如你遇到了对你情感冲击非常强烈的人或事,你会作何反应,是剧烈爆发还是冷静流泪,我是前者(´๑•ω•๑`))

ps:男主帅爆了,女主美爆了,爽!

FIN

...
阳光 爱人 暖暖的
...
下雨了见不到Marthe了呜呜
...
克制与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