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尤其是看到最后引用雨果的语句后。先说优点,影片对于现在法国社会的暴力展现很出色,导演在拍摄自己曾经最熟悉的生活,这种丰富人生体验成就的真实感是无法通过想象带来的,尤其是最后一场戏非常有张力。
而问题出在导演的立场上(对于一部议题电影,立场是影片无法被忽略的评价标准之一)。似乎很多人认为导演是中立的,导演在访谈中好像也是这样表达的,但结尾对于《悲惨世界》的引用估计会让很多不知情的观众产生误解。很多评论说本片深刻展现了暴力和仇恨是如何形成的,感觉不然,事实上影片恰恰呈现的是较为肤浅的一面(也是导演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直接观察到的一面),即现实中执法者的野蛮和违法者的仇视之间的恶性循环,但对这种循环产生的根本原因基本没有提及。很多影评中谈及的移民政策、殖民问题等都是由影片内容联想到的,而非影片本身完成呈现了的。
还有很想讲的一点是,我们承认很多人的恶是由环境造就的,但也不能否认部分人的恶并没有那么多“客观理由”,至少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成为谁都无法管教的伊萨。不仅在国外,在国内屡屡发生的极端案件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唐山打人案发生时,人人都觉得将这些地痞流氓痛打一顿是再合理不过的,而事实上伊萨长大后就很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渣滓。那么问题是,没有人试图教育和感化伊萨么?显然各方都在做出努力,但无济于事。在结尾高潮中,伊萨明明知道三个警察中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但下手时仍然没有一点顾虑(可以想见如果不是警察举枪他会果断扔下燃烧瓶)。说以上这些的意图并不是在说很多恶人都是天生犯罪人,而是导演偏偏选了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又试图告诉人们“没有坏的种子”,实在让人不能接受。信奉这种话的人,当遇到流氓恶霸时,千万要以悲悯的态度对待他们才行,切不可生了闷气又回头幻想着揍他们一顿该多好。如果将重心换到一个不那么顽劣的孩子身上,或者干脆去掉最后对于《悲惨世界》的引用,都会让人信服很多。
最后,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是,青年帮们袭击了警察,袭击了市长,袭击了铁公鸡,但为何偏偏不敢去袭击那些把他吓尿裤子的吉普赛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暴力和仇恨成为法国社会长久以来无解问题的原因。恶人需要恶人磨,但这个简单的规则,却恰恰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能接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