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集数链接:

电影史话笔记EP1-EP5

电影史话笔记 EP11-EP15

EP6 1953-1957 一触即发,世界电影百花齐放一、埃及尤素福·夏因

埃及自1920年代起就有公式化电影,直到50年代电影真实的詹姆斯·迪恩出现,他是创新非洲电影的始祖。

开罗车站 (1958)7.61958 / 埃及 / 剧情 犯罪 / 尤瑟夫·夏因 / 尤瑟夫·夏因 海因德·罗斯通

↑自编自导自演的复杂通俗剧,第一部伟大的非洲电影,也是第一部伟大的阿拉伯电影;捕捉到当时的紧张气氛、性压抑和引而不发的愤怒。

二、印度

印度与50年代的欧洲一样,明白国家遭受蹂躏的滋味,脱离殖民、分裂、饥荒、种姓制度都在让它受创。

(一)古鲁·杜特——印度的奥逊·威尔斯

纸花 (1959)8.01959 / 印度 / 爱情 歌舞 / 古鲁·杜特 / 瓦希达·拉赫曼 古鲁·杜特

印度早期电影多是写圣人生平,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后,立刻采用印度的歌舞剧传统,后来宝莱坞的种子也由此播下——色彩、炫耀、戏剧风格。但罕为人知的印度电影史是其面对现实的过程,所谓的社会片,即挑战种姓制度、物质主义或贫穷的改革电影。

(二)萨蒂亚吉特·雷伊

阿普三部曲(《大路之歌》、《大地之歌》、《大河之歌》)片中的景色、林荫小径和自然的声音让印度在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有时被誉为史上最佳的亚洲电影。

大地之歌 (1955)8.91955 / 印度 / 剧情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卡奴·班纳杰 卡鲁娜·班纳杰

↑非专业演员出演;摄影有质感、光泽与柔和感;人们首次在荧幕上看到真实的印度村庄,破除外人对村庄生活的无知。

导演是现代主义者,相信尼赫鲁的工业化计划,《大路之歌》里的火车象征着希望。

(三)梅赫布·罕

印度母亲 (1957)7.21957 / 印度 / 剧情 歌舞 家庭 / Mehboob Khan / Nargis

↑一部国族电影,也是世界电影的里程碑;感情大量迸发,结合浪漫与奋斗的剧情,很多人称其为印度版《乱世佳人》。

三、中国谢晋

舞台姐妹 (1964)7.71964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谢晋 / 谢芳 曹银娣

↑ 出色的通俗剧,出色的镜头与色彩设计。

四、日本

50年代预告了日本电影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黑泽明

黑泽明的大多数电影都在谈人的觉醒,一个人如何在无私之下区别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黑泽明电影中的英雄以耐力著称,尽管可能是徒劳但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尝试。

生之欲 (1952)9.31952 / 日本 / 剧情 / 黑泽明 / 志村乔 日守新一

↑体现出黑泽明喜欢用长镜头拍特写。

七武士 (1954)9.31954 / 日本 / 剧情 动作 冒险 / 黑泽明 / 三船敏郎 志村乔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过去,反映的却是50年代,因为主题是新时代的开始;场景的布置让影片呈现诗意。

蜘蛛巢城 (1957)8.51957 / 日本 / 剧情 历史 / 黑泽明 / 三船敏郎 山田五十铃

↑改编莎翁名剧。

黑泽明的电影实际上成了西方电影的风格范本,如《七武士》被美国翻拍成《豪勇七蛟龙》。

五、拉丁美洲(一)巴西

1.内尔森·帕雷拉·德桑托斯

受新现实主义影响,成为5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巴西导演。

里约40度 (1955)7.31955 / 巴西 / 剧情 / 内尔森·帕雷拉·德桑托斯 / Modesto De Souza Roberto Bataglin

↑本片让巴西电影再度成为影坛焦点;在贫民窟拍摄,但使用先进的视觉技巧;创新的故事转折手法。

(二)墨西哥

50年代墨西哥电影业比巴西更为进步。

1.富恩斯特

开创了墨西哥国家电影以及贫穷与富奢、剥削女性、物化女性等主题。

唐娜·芭芭拉 (1943)暂无评分1943 / 墨西哥 / 剧情 西部 / 费尔南多·德·福恩特斯

↑芭芭拉夫人遭性侵后变得更为坚强,她成为地主,以铁腕管理自己的事业。

2.弗尔南德斯

珍珠 (1947)8.01947 / 墨西哥 美国 / 剧情 爱情 冒险 / 埃米利奥·费尔南德斯 / 比德洛·阿门德里兹 María Elena Marqués

↑叙说阳刚的故事,空间深邃且被光包围,宛如米开朗琪罗的雕像,但它们也展现注定失败的人生,是闪烁光芒与黑暗人性主题的创新结合。

3.布努埃尔

布努埃尔嘲弄墨西哥的宗教,对母亲与苦难的盲目崇拜还有中产阶级生活,这些非常超越时代,也引发了复杂的感受。

被遗忘的人们 (1950)8.31950 / 墨西哥 / 剧情 犯罪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Estela Inda Alfonso Mejía

↑拍摄街头帮派、残障人士,用高反差底片在强烈阳光下作业;加入了超现实的场景。

六、美国

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当选美国总统,其愿景充满基督教、中产阶级、正派和郊区色彩。

(一)道格拉斯

深锁春光一院愁 (1955)7.61955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道格拉斯·塞克 / 简·怀曼 罗克·赫德森

↑ 表面上看似乎反映了光鲜的美国,实际揭露了50年代美国梦的服从性与邪恶;本片用好莱坞的假象来攻击假象、50年代的美好,手法与《开罗车站》如出一辙。

50年代,心理分析、潜意识及其破坏性欲望的研究在美国成为主流,电影对此极有兴趣。

(二)尼古拉斯·雷

荒漠怪客 (1954)7.81954 / 美国 / 剧情 西部 / 尼古拉斯·雷 / 琼·克劳馥 斯特林·海登

↑ 将50年代美国的性爱带进最为传统的西部片;将艾玛等人视为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为影片的颠覆性增添政治性怒火。

(三)肯尼斯·安格

地下电影大师

烟火 (1947)7.41947 / 美国 / 剧情 短片 / 肯尼思·安格 / 肯尼思·安格 Bill Seltzer

↑ 关于痛苦与性的梦。

天蝎星升起 (1963)7.31963 / 美国 / 短片 / 肯尼思·安格 / Bruce Byron Ernie Allo

↑ 再度结合阳刚服装与肉体特写,低调灯光与恋物崇拜;音轨上添加了摇滚音乐,非常有创新性。(马丁·斯科塞斯在《穷街陋巷》和大卫·林奇在《蓝丝绒》中均有效仿)

50年代的纽约对阳光、蓝天与棕榈树有所质疑,对影像与真实、表演、风景与性自有一套看法。

(四)马龙·白兰度

方法演技——演员应该探索内在恐惧及欲望,然后压抑之,先探索再压抑,演戏就像压力锅,身份就像通俗剧。

码头风云 (1954)7.91954 / 美国 / 剧情 爱情 犯罪 / 伊利亚·卡赞 / 马龙·白兰度 卡尔·莫尔登

↑ 在表演时,白兰度会记起私生活中的愤怒,然后试图隐瞒,接着再发泄出来。

(五)霍华德·霍克斯红河 (1948)8.21948 / 美国 / 动作 西部 冒险 / 霍华德·霍克斯 阿瑟·罗森 /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约翰·韦恩

↑ 新旧电影一决高下,50年代挺身面对30与40年代。

(六)詹姆斯·迪恩无因的反叛 (1955)8.01955 / 美国 / 剧情 / 尼古拉斯·雷 / 詹姆斯·迪恩 娜塔莉·伍德

↑詹姆斯·迪恩是当时的现代男子代表,50年代的情绪爆发。

(七)五十年代美国四位大师级导演

1.奥孙·威尔斯

历劫佳人 (1958)8.11958 / 美国 / 惊悚 犯罪 黑色电影 / 奥逊·威尔斯 / 查尔顿·赫斯顿 珍妮特·利

↑ 广角镜头拍摄,让影像膨胀。

2.约翰·福特

搜索者 (1956)7.91956 / 美国 / 剧情 西部 冒险 / 约翰·福特 / 约翰·韦恩 杰弗里·亨特

↑主角的愤怒是种族歧视,是50年代美国最戏剧性的剧情。

3.希区柯克

迷魂记 (1958)8.71958 / 美国 / 爱情 悬疑 惊悚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詹姆斯·斯图尔特 金·诺瓦克

↑ 从主人公视点拍摄,拍摄主角进入情欲之梦的状态。

4.霍华德·霍克斯

赤胆屠龙 (1959)8.1195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西部 / 霍华德·霍克斯 / 约翰·韦恩 迪恩·马丁

总结:50年代的美国有夏因的性挫折、塞克的服从、梅赫布·罕的象征性女人、迪恩与白兰度的压抑男性,这群以暖色调拍摄的乌合之众,是最接近成熟美国电影所要表现的普通家庭。

七、英国

50年代的英国,性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更加隐而不显。

(一)大卫·里恩

其电影深藏不露,蕴含了50年代英国衰落帝国的情感。

远大前程 (1946)7.81946 / 英国 / 剧情 爱情 / 大卫·里恩 / 约翰·米尔斯 Anthony Wager

↑ 从人道角度讲述英格兰的故事;哥特式情欲。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62)8.71962 / 英国 / 剧情 传记 冒险 / 大卫·里恩 / 彼得·奥图尔 亚历克·吉尼斯

↑ 关注大山大水,相比之下人显得渺小;暗示劳伦斯受阿拉伯吸引有性的成分在里面。

(二)林赛·安德森梦幻世界 (1956)7.91956 / 英国 / 喜剧 纪录片 短片 / 林赛·安德森

↑导演认为人是自私的,冷静拍摄的热辣主题,对人的凝视充满同情与欣赏,但同时也有失望,甚至还有轻视,矛盾且带有阶级色彩。

八、法国碧姬·芭铎上帝创造女人 (1956)7.11956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爱情 / 罗杰·瓦迪姆 / 碧姬·芭铎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性魅力在影片中一览无余。

总结:50年代是电影压力锅的时期,非西方世界脱离殖民统治,重拾信心;西方世界想着性与权力,电影里充斥着当时的欲望。电影语言百无禁忌,更重要的事即将发生。

EP7 1957-1964 令人惊叹的新潮流和西欧崭新拍摄手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欧洲生活变得更加紧张,生活与性的关联越来越深,柏林墙建起,核武梦魇笼罩,导演们把这些全部放入作品中。

一、四位传奇性欧洲电影大师—开辟了拍摄个人化电影的蹊径(一)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就像剧场。触碰与死亡(touch and death)是伯格曼作品的两大主题,很多电影带有自传色彩。伯格曼认为脸是象征,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银幕上。伯格曼拍摄了几十年的人脸,看见其中的痛苦、丑陋,某些瑞典的特性,总体的人生,寂寞、死亡和绝望。

不良少女莫妮卡 (1953)7.91953 / 瑞典 / 剧情 爱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哈里特·安德森 拉斯·埃克伯格

↑伯格曼早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当时最挑逗感官的作品;让角色直视镜头,其拍摄的创新启发了戈达尔和新浪潮的同僚。

第七封印 (1957)8.51957 / 瑞典 / 剧情 奇幻 / 英格玛·伯格曼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本特·埃切罗特

↑伯格曼最为人熟知的50年代作品,展现了他思想的演进(质问上帝)。

冬日之光 (1963)8.31963 / 瑞典 / 剧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马克斯·冯·叙多夫

↑伯格曼为上帝已死下定论;伯格曼的忏悔表现了自己没有善待妻子的愧疚感与人们之间的相互羞辱。

假面 (1966)8.81966 / 瑞典 / 剧情 惊悚 / 英格玛·伯格曼 / 毕比·安德松 丽芙·乌曼

↑电影在伯格曼手中成为有自我意识的媒介,就像现代艺术家赋予绘画自我意识;影片快结束时似乎解体了,像“释放”了一连串被压抑的影像,仿佛潜意识影像戳破了电影长久以来显现的平滑意识表面——电影不是在说故事,电影本身就是故事。

(二)罗伯特·布列松

把人生看成一座必须逃脱的监牢,极简主义大师。认为创作不是增加而是精简,将电影中任何具有表达性的东西都去除了。如同小津,他的作品不表达内心混乱或激动,完全拒绝虚饰、大片厂、华丽的派头和无意义的小道具。他的作品都在讨论通往上帝的道路,电影对他而言是获得恩典的途径。

扒手 (1959)8.31959 / 法国 / 剧情 犯罪 / 罗伯特·布列松 / 马丁·拉萨尔 玛莉卡·格林

↑极简主义,影像极为朴素且不讨喜,扒手像驴子一样毫无表情,构图毫无特色。

驴子巴特萨 (1966)8.41966 / 法国 瑞典 / 剧情 / 罗伯特·布列松 /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Walter Green

↑特写拍摄毛驴,构图简单;剔除了表面事物,剔除了电影60年代的浮夸。

很多导演受布列松影响,如《出租车司机》效仿《扒手》让主角出现在每个镜头中(单管镜作品),印度的马尼·考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琳恩·拉姆塞的《捕鼠者》。

(三)雅克·塔蒂

电影是场景与事件的精致拼图。像小津和布列松一样,塔蒂不喜欢故事性太强,他偏好小事件、小细节。他发现现代化来临带来的冲突非常有趣,他让电影嘲笑现代化,拍摄手法严苛,不用特写,展现社会全貌。

我的舅舅 (1958)8.61958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雅克·塔蒂 / 让·皮埃尔·佐拉 Adrienne Servantie

↑ 阐述了他和于洛对现代生活的观感;在温暖的阳光下拍摄旧世界,用平光拍摄现代建筑,表现现代化的虚假。

(四)费德里科·费里尼

电影世界是马戏团。奇想混合记忆再混合想象的对话,影响了大卫·柯南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库斯图里卡、大卫·林奇、伍迪·艾伦等导演。

卡比利亚之夜 (1957)9.11957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朱丽叶塔·马西纳 弗朗索瓦·佩里埃

↑ 后半段情感大量宣泄;整部电影不断超越自我,变换风格。

八部半 (1963)8.61963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克劳迪娅·卡汀娜

↑带有自传色彩;很多场景是没有脚本的即兴创作。

二、法国新浪潮

电影的知识分子色彩越来越浓厚,这些导演在创作前就是资深影迷。不过,新浪潮也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有革命性,从他们对老片的喜爱和对女性的传统观点可以看出新浪潮是很接近古典的。

(一)阿涅斯·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1962)8.71962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音乐 / 阿涅斯·瓦尔达 / 科琳娜·马尔尚 安托万·布尔塞耶

↑充分体现了新浪潮精神,在现代城市中的漂流感;瓦尔达捕捉到思绪的流动和它的无法预知,将思绪放入电影中。

(二)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61)8.31961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爱情 悬疑 / 阿伦·雷乃 / 德菲因·塞里格 乔治·阿尔贝塔齐

↑ 质疑真实性,导演刻意让人质疑构建电影的要素——故事、连续性、记忆和真相,之前没有电影讨论过不确定性。

(三)弗朗索瓦·特吕弗

曾是自学的年轻影评人,特吕弗认为传统电影太左倾,社会意识太强,想要赋予电影更新鲜的样貌,更强调电影媒介的特性。

四百击 (1959)8.91959 / 法国 / 剧情 犯罪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让-皮埃尔·利奥德 克莱尔·莫里耶

↑特吕弗处女作;影片讨论的与其说是社会问题,不如说是活着的感觉。

(四)让·吕克·戈达尔

法国新浪潮中最有魅力的导演,最伟大的电影恐怖分子。自称“右翼无政府主义”,说电影史就是在说男孩拍女孩,男人担心死亡但女人却不。偏爱特写,将人与世界分割开。戈达尔和特吕弗都认为电影不只捕捉真实生活,而且是生活的一部分,镜头就是导演的想法。

精疲力尽 (1960)8.41960 / 法国 / 剧情 爱情 犯罪 / 让-吕克·戈达尔 / 珍·茜宝 让-保罗·贝尔蒙多

↑戈达尔首部作品;特写用照相机专用的底片拍摄,用剪接呈现相同的事物,跳切的存在仅仅是因为跳切很美,因为它们强调了电影的独特性。

三、意大利(一)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经历过法西斯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天主教徒,但又反对二者。是诗人,也是同性恋者,在面对人生的神秘时,他的观点有很强的宗教性。

乞丐 (1961)8.31961 / 意大利 / 剧情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弗兰科·奇蒂 弗兰卡·帕苏特

↑帕索里尼首部电影,热情地捕捉了他的生活经验;贝托鲁奇是他的导演助理;电影中人物有很强的的神圣性。

马太福音 (1964)8.41964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传记 历史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恩里克·伊拉佐奎 玛格丽塔·卡鲁索

↑大胆挑战圣母玛利亚在以往电影中呈现的超脱俗尘感,将圣母拍得未经修饰、简单、返璞归真(受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影响)。

(二)赛尔乔·莱昂内

抵抗喜剧的吸引力,选择专攻60年代在美国式微地西部片。

荒野大镖客 (1964)8.41964 / 意大利 西班牙 西德 / 动作 西部 / 赛尔乔·莱昂内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吉安·马里亚·沃隆特

↑主角孤独又神秘,作品受到黑泽明的影响;开创性的视觉风格,宽银幕上的大景深,让影像有戏剧性和史诗风格。

西部往事 (1968)8.71968 / 意大利 美国 / 剧情 犯罪 西部 / 赛尔乔·莱昂内 / 亨利·方达 查尔斯·布朗森

↑ 将创新的视觉风格运用在犹如神话的剧本上;著名开场戏;用慢动作拍摄动作,在表演前先放配乐让演员们进入状态;体现了等待未来的概念。

影响了七十年代西部片导演萨姆·佩金帕、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巴兹·鲁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马丁·斯科塞斯和约翰·米利厄斯。

(三)维斯康蒂

伯爵贵族,曾经在米兰执导歌剧,在他的电影中可见歌剧的规模与情感。升降镜头大师,但并不用此来赞颂贵族世界,而是游历那个世界,俯瞰鄙视它。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人和农民在社会中拥有最大的道德权威。

战国妖姬 (1954)7.31954 / 意大利 / 剧情 爱情 历史 战争 / 卢基诺·维斯康蒂 / 法利·格兰杰 阿莉达·瓦利

↑开场戏色彩、灯光和戏服极尽奢华,但影片的主角是上层看台的普通人,对贵族进行抗议。

洛可兄弟 (1960)8.41960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犯罪 / 卢基诺·维斯康蒂 / 阿兰·德龙 雷纳托·萨尔瓦托雷

↑表现对穷人的同情,呈现困厄生活的真实细节;用一种历史歌剧的方式来拍摄阶级差异。

(四)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用更为抽象的方式看待生活,取景时将人物放在边缘。安东电影中的人都处于画面的边缘位置,但他们生活在极为开放的空间,过于开放以至于让他们无法抵抗。安东对人的存在的认知是一个可以散开的形体,很接近佛教或者苏格拉底的思维。

蚀 (1962)8.41962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爱情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阿兰·德龙 莫尼卡·维蒂

↑拍人时用创新且极端的方式取景;把人物之间关系的空虚视为现代生活的空洞;著名结尾,女主走出镜头,再未出现,世界变得空虚。

过客 (1975)8.41975 / 意大利 西班牙 法国 / 剧情 惊悚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杰克·尼科尔森 玛利亚·施奈德

↑著名结尾,主角离开镜头,摄像机仿佛在散步。

受安东尼奥尼影响的欧洲导演:米克洛斯·杨索、贝拉·塔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四、西班牙新浪潮

西班牙新浪潮以喜剧为重心。

(一)马克·费雷里轮椅 (1960)7.51960 / 西班牙 / 剧情 喜剧 / 马可·费雷里 / 何塞·伊斯贝尔特 José Isbert Pedro Porcel

↑呈现出尖锐的、不遵从传统的调性;嘲讽社会问题,嘲讽独裁政权;真实与讽刺的结合在当时的西班牙文化中被称为“古怪一派”。

(二)阿莫多瓦我为什么命该如此? (1984)7.41984 / 西班牙 / 剧情 喜剧 / 佩德罗·阿莫多瓦 / 卡门·毛拉 Ángel de Andrés López

↑ 与《轮椅》一样以问题家庭为故事中心,调性真诚、荒谬、有趣。

(三)布努埃尔

“嘲讽电影的守护神”

维莉蒂安娜 (1961)8.61961 / 西班牙 墨西哥 / 剧情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西尔维娅·皮纳尔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 禁片,直接攻击佛朗哥政权(将叔叔视为佛朗哥)。

五、瑞典现代新浪潮维尔戈特·斯耶曼我好奇之黄 (1967)6.71967 / 瑞典 / 剧情 / 维尔戈特·斯耶曼 / 莱娜·尼曼 维尔戈特·斯耶曼

↑ 剪辑呈现出在与马丁·路德·金对话的效果,十分大胆具有政治幻想。

总结:欧洲电影五十和六十年代的创新性不输于二十和四十年代,导演们拍出更个人化、更具自我意识、更矛盾挑衅讽刺的电影,影响了全世界的拍片方式,但法国新浪潮的理想主义最终还是被淘汰了。不过在其他地方,电影梦才刚刚开始。

EP8 1965-1969 新浪潮席卷全球一、东欧——反叛、个人化(一)波兰

1.瓦伊达

灰烬与钻石 (1958)8.31958 / 波兰 / 剧情 战争 / 安杰伊·瓦伊达 / 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 夏娃·克尔齐塞夫斯卡

↑表现主义,用很波兰本土化的方式,把讯息掩盖在象征密码中。

2.罗曼·波兰斯基

水中刀 (1962)8.11962 / 波兰 / 剧情 惊悚 / 罗曼·波兰斯基 / 莱昂·涅姆奇克 乔兰塔·乌梅卡

↑波兰斯基首部长片,史上最具幽闭感的电影。并未如同当时的波兰电影一样贴近社会,而是“艺术至上”,即现代主义。

天师捉妖 (1967)7.11967 / 美国 英国 / 喜剧 恐怖 / 罗曼·波兰斯基 / 杰克·麦高恩 罗曼·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的最佳作品之一,绝美的伪恐怖片。

(二)捷克

专注于动画和木偶戏

1.特恩卡——关注人生的困惑

手掌 (1965)8.81965 / 捷克斯洛伐克 / 动画 短片 / 伊里·特恩卡

↑ 最具象征含义的作品之一,其中运用剪纸表现影像。

2.米勒斯·科尔曼——人生好笑,近乎荒谬

风格朴实,近乎纪录片。

消防员舞会 (1967)8.01967 / 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米洛斯·福尔曼 / 简·沃斯特塞尔 约瑟夫·塞班内克

↑不同于传统的共产主义电影,将消防员刻画的无能又幼稚。

3.维拉·希蒂洛娃——当时捷克影坛最具创意的导演

雏菊 (1966)8.51966 / 捷克斯洛伐克 / 剧情 喜剧 / 维拉·希蒂洛娃 / 雅罗斯拉夫·库切拉 伊万娜·卡尔班诺娃

↑因其现代主义风格,在苏联制裁捷克政权后被禁止拍片6年。

(三)匈牙利

电影业在60年代进入创意薄发的黄金年代,侧重轻浮与嘲讽。

米克洛什·扬索

擅长高度设计的推轨镜头,制造张力和令人屏息的感觉(同沟口健二、希区柯克),利用长镜头召唤受苦的感受(对贝拉·塔尔启发很大)

红军与白军 (1967)8.21967 / 匈牙利 苏联 / 剧情 战争 / 米克洛什·扬索 / 约瑟夫·毛道劳什 蒂博尔·莫尔纳

↑摄像机呈现出疏离感,形式与内容相呼应,非常现代的想法。

二、苏联——社会主义愿景破灭,导演努力创造个人化的作品(一)塔可夫斯基

拍摄非物质的主题,探寻人类灵魂的提升与超越。

安德烈·卢布廖夫 (1966)9.01966 / 苏联 / 剧情 传记 历史 战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伊万·拉皮科夫

↑ 经典开场,宗教意味浓厚。

镜子 (1975)9.01975 / 苏联 / 剧情 传记 历史 战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潜行者 (1979)8.81979 / 苏联 / 剧情 科幻 悬疑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 影片的结尾阐述了他所谓的“绝对性的探索”。

乡愁 (1983)9.11983 / 苏联 意大利 / 剧情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厄兰·约瑟夫森

↑ 经典结尾,令人惊叹的新潮电影呈现方式,塔可夫斯基将其称之为“对无穷的体认和内在的精神事物”。

(二)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对时代更为叛逆,镜头的视线很少在水平线上,大量运用前景镜头,呈现出非常魔幻、私人的视觉世界。

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 (1964)8.51964 / 苏联 / 剧情 爱情 历史 /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 Ivan Mikolajchuk Larisa Kadochnikova

↑经典开场;因其个人化又充斥性欲,本片让苏联写实主义者深恶痛绝。

三、日本——充满了暴怒的特征(一)大岛渚少年 (1969)8.11969 / 日本 / 剧情 / 大岛渚 / 渡边文雄 小山明子

↑ 描绘了当代日本的愤世嫉俗和贪婪。

《感官世界》(大岛渚1976年作品,不知道为什么插入不了链接)

↑ 挑衅日本的传统与礼仪、残存的国家主义和对长者的尊敬。

(二)今村昌平

曾与小津安二郎共事,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自称其电影主题为“人体的下半身和社会的底层”,即性和阶层。

日本昆虫记 (1963)8.31963 / 日本 / 剧情 / 今村昌平 / 左幸子 吉村实子

↑昆虫作为人的暗喻,在恶劣的环境下挣扎生存;前景镜头与深焦镜头相结合。

日本战后史:酒吧女侍应的生活 (1970)8.31970 / 日本 / 纪录片 / 今村昌平 / 黑田福美 安冈力也四、印度(一)李维克·伽塔克

作品带有浓烈的情绪,开启了用通俗剧处理历史伤痛的方法。

出租车男 (1958)6.41958 / 印度 / 剧情 / 李维克·伽塔克 / Kali Bandyopadhyay Gyanesh Mukhopadhyay

↑经典印度通俗剧。

云遮星 (1960)7.81960 / 印度 / 剧情 / 李维克·伽塔克 / Supriya Choudhury 阿尼尔·查特吉

↑家庭遭受历史的切割。

(二)马尼·考尔

现代主义导演,提出拍片者才是电影拍摄的主题。

他的烤饼 (1970)7.11970 / 印度 / 剧情 / 马尼·考尔

↑放慢时间,“人在等待的时候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五、巴西格劳贝尔·罗萨

结合了强烈的反殖民理念与新电影,启发了第三世界的导演们。

黑上帝白魔鬼 (1964)7.31964 / 巴西 / 剧情 犯罪 西部 冒险 / 格劳贝尔·罗恰 / Yoná Magalhães 奥顿·巴斯托斯六、古巴米哈伊尔·卡拉托左夫我是古巴 (1964)9.21964 / 苏联 古巴 / 剧情 / 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 / 塞吉欧·柯瑞里 Salvador Wood

↑广角镜头、手持拍摄,完美的曝光,令人惊叹的镜头调度。

七、伊朗菲尔罗·菲洛克哈扎德

伊朗电影之母

房屋是黑的 (1963)8.71963 / 伊朗 / 纪录片 短片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艾布拉希姆·格勒斯坦

↑关于麻风病人的纪录片,手法朴素,用诗的押韵概念结合一个镜头和另一个镜头。

八、塞内加尔乌斯曼·塞姆班

非洲黑人电影之父,作品关注劳工及其尊严。

黑女孩 (1966)7.31966 / 塞内加尔 法国 / 剧情 / 乌斯曼·塞姆班 / Mbissine Thérèse Diop 阿内-玛丽·耶利内克

↑非洲黑人第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剧情长片;拍摄手法简朴。

九、英国——现实主义电影(一)卡雷尔·赖兹

关注现实世界。

浪子春潮 (1960)7.21960 / 英国 / 剧情 爱情 / 卡雷尔·赖兹 / 阿尔伯特·芬尼 雪莉·安妮·菲尔德(二)肯·洛奇

真诚且直接的电影风格。

小孩与鹰 (1969)8.61969 / 英国 / 剧情 儿童 / 肯·洛奇 / 大卫·布拉德利 Freddie Fletcher

↑ 自然光;摄像机与演员保持距离;有人说话时才进行剪辑。

(三)理查德·莱斯特一夜狂欢 (1964)8.51964 / 英国 / 喜剧 音乐 / 理查德·莱斯特 / 约翰·列侬 保罗·麦卡特尼

↑ 披头士主题,呈现出一种解放感。

十、美国——打破传统好莱坞规则(一)罗伯特·鲁德初选 (1960)7.41960 / 美国 / 纪录片 / 罗伯特·德鲁 / 约翰·肯尼迪 休伯特·汉弗莱

↑ 新形式纪录片, “墙上的苍蝇”——未被察觉的观察者。

(二)约翰·卡索维茨影子 (1958)7.71958 / 美国 / 剧情 / 约翰·卡萨维蒂 / 本·卡鲁瑟斯 莱丽亚·古多尼

↑新美国电影运动的先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摄影机跟随人物运动。

(三)希区柯克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

↑ 电视风格,经典浴室谋杀镜头,45秒的影片有70个摄影角度。

(四)迈克·尼克尔斯灵欲春宵 (1966)7.91966 / 美国 / 剧情 / 迈克·尼科尔斯 / 伊丽莎白·泰勒 理查德·伯顿

↑ 改变好莱坞片厂的视觉风貌;大胆又真实的黑白摄影。

(五)哈斯凯尔·威克斯勒冷酷媒体 (1969)7.31969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哈斯克尔·韦克斯勒 / 罗伯特·福斯特 弗娜·布鲁姆

↑ 将纪录片和美国故事片的关系推到了极致;很多拍摄想法直接取自戈达尔。

(六)丹尼斯·霍珀逍遥骑士 (1969)8.31969 / 美国 / 剧情 冒险 / 丹尼斯·霍珀 / 彼得·方达 丹尼斯·霍珀

↑摩托车电影的始祖,划时代的公路电影,捕捉到嬉皮士时代的无拘无束;打破墨守成规的拍片规则。

(七)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 (1968)8.91968 / 英国 美国 / 科幻 惊悚 冒险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凯尔·杜拉 加里·洛克伍德

↑ 经典蒙太奇;用最电影的方式呈现现代主义的自我失落、矛盾与生命的空虚。

EP9 1967-1979 美国新电影

美国电影在六十年代从如日中天走向衰败,著名电影人相继离世,全国抗议越南战争,好莱坞片厂制度走向结束。七十年代,个人电影风气与欧洲电影中电影流派的体悟使美国电影重拾信心,焕发出新的朝气。

美国新电影分为三类:讽刺电影——嘲讽社会与时代、异议电影——挑战电影业的传统风格;同化主义电影——以新技术改造旧的片场类型。

一、讽刺电影

电影人认为社会无药可救,不如嘲讽之!

(一)早期的讽刺电影

1、里奥·麦凯瑞

鸭羹 (1933)7.21933 / 美国 / 喜剧 歌舞 / 莱奥·麦卡雷 / 格劳乔·马克斯 哈勃·马克斯

2、弗兰克·塔什林

艺术家与模特 (1955)6.61955 / 美国 / 喜剧 歌舞 / 弗兰克·塔许林 / 迪恩·马丁 杰瑞·刘易斯

↑ 影片的颜色、风格和欢乐刻意表现社会的虚伪与疯狂。

(二)迈克·尼克尔斯毕业生 (1967)8.01967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迈克·尼科尔斯 / 安妮·班克罗夫特 达斯汀·霍夫曼

↑ 年轻人与上一代的代沟,青年的迷失。

(三)巴克·亨利

善用上下颠倒的讽刺大师。

第二十二条军规 (1970)7.61970 / 美国 / 喜剧 战争 / 迈克·尼科尔斯 / 艾伦·阿金 马丁·鲍尔萨姆

↑ 改编自约瑟夫·海勒的小说,讽刺的台词。

(四)罗伯特·阿尔特曼陆军野战医院 (1970)7.91970 / 美国 / 剧情 喜剧 战争 / 罗伯特·奥特曼 / 唐纳德·萨瑟兰 埃利奥特·古尔德

↑ 同时录下多人的声音,形成重叠对话的音轨。

(五)米洛斯·福尔曼飞越疯人院 (1975)9.11975 / 美国 / 剧情 / 米洛斯·福尔曼 / 杰克·尼科尔森 丹尼·德维托

↑自然光拍摄,特写拍演员的脸,男主角装精神病,颠倒世界的故事。

二、异议电影(一)丹尼斯·霍珀最后的电影 (1971)7.71971 / 美国 / 剧情 / 丹尼斯·霍珀 / 丹尼斯·霍珀 彼得·方达

将一个拍摄西部片的过程拍成纪录片,批判美国电影剥削的情形。

(二)罗伯特·阿尔特曼花村 (1971)7.91971 / 美国 / 剧情 西部 / 罗伯特·奥特曼 / 沃伦·比蒂 朱莉·克里斯蒂

↑反西部片;电影中没有英雄,视觉的不确定性适应七十年代人们对美国历史的不确定性。

(三)弗朗西斯·科波拉窃听大阴谋 (1974)8.11974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吉恩·哈克曼 约翰·凯泽尔

↑把窃听的距离视觉化,描写当人迷失在他人行为中时自己的生活会逐渐瓦解。

(四)马丁·斯科塞西

奋力突破形式限制。

穷街陋巷 (1973)7.61973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马丁·斯科塞斯 / 罗伯特·德尼罗 哈威·凯特尔

↑第一部佳作,内容聚焦于街道。

出租车司机 (1976)8.51976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马丁·斯科塞斯 / 罗伯特·德尼罗 朱迪·福斯特

↑ 剧本背后是存在主义,编剧想写人物在美国如何自处;运用了很多现代手法,如说话时不拍任务的脸。

愤怒的公牛 (1980)8.41980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马丁·斯科塞斯 / 罗伯特·德尼罗 凯西·莫拉蒂

↑纪录片风格拍摄,手法原自他关于他父母的纪录片《意大利裔美国人》;拳击场面慢镜头、快速剪辑、广角镜头、推轨;第一次明确把意大利天主教作为主体,直面种族色彩和庶民生活。

(五)保罗·施拉德

反抗带有亲民的色彩,带着宗教恩典的魅力。

美国舞男 (1980)6.81980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惊悚 犯罪 / 保罗·施拉德 / 理查·基尔 劳伦·赫顿

↑讲述一位混迹于八十年代红灯区的男妓的故事。

迷幻人生 (1992)7.51992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保罗·施拉德 / 威廉·达福 苏珊·萨兰登

↑人物都精神空虚,展示他从空虚中解脱;借用布列松《扒手》的结束方式,女人的触摸带来男人的解脱。

(六)查尔斯·伯内特

黑人电影,第三世界电影对其启发很深,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杀羊人 (1978)7.31978 / 美国 / 剧情 / 查尔斯·伯内特 / 亨利·G.桑德斯 Kaycee Moore

↑黑白片,黑人音乐,学校体制对孩子的扼杀。

(七)伍迪·艾伦

犹太人,知识分子气质。

安妮·霍尔 (1977)8.61977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伍迪·艾伦 / 伍迪·艾伦 黛安·基顿

↑ 拍摄风格随意。

曼哈顿 (1979)8.3197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伍迪·艾伦 / 黛安·基顿 梅丽尔·斯特里普

↑影像构图严谨,可以被称为城市交响乐。

三、同化主义电影(一)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充满热情的电影历史学家,不彻底反对保守派。

最后一场电影 (1971)8.01971 / 美国 / 剧情 /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 蒂姆斯·伯特姆斯 杰夫·布里吉斯

↑新旧电影风格相结合;结尾16秒的溶解画面。

(二)萨姆·佩金帕

反对片厂制度。

日落黄沙 (1969)8.31969 / 美国 / 动作 西部 / 萨姆·佩金帕 / 威廉·霍尔登 欧内斯特·博格宁

↑继承和发展了莱昂内将时间延长的新现实概念,展现出一场戏中构成美与苦的元素。

比利小子 (1973)7.91973 / 美国 / 剧情 历史 西部 / 萨姆·佩金帕 / 詹姆斯·柯本 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

↑浪漫的风格,阳刚、美丽的西部。

(三)泰伦斯·马利克

影史上最神秘的导演。

穷山恶水 (1973)7.91973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惊悚 犯罪 / 泰伦斯·马力克 / 马丁·辛 茜茜·斯派塞克

↑浪漫风格,人物极度贫困,几乎精神失常。

天堂之日 (1978)7.91978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泰伦斯·马力克 / 理查·基尔 布鲁克·亚当斯

↑摄影师用“ Panaglide ”装置固定摄影机,后来发展成斯坦尼康系统。片中的蝗虫用花生壳代替,倒放模拟蝗虫飞天;经典结尾。

(四)鲍勃·福斯歌厅 (1972)8.91972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鲍勃·福斯 / 丽莎·明奈利 麦克尔·约克

↑结合旧技术与新风格,片中的讯息和对非传统性爱的赞颂非常有七十年代的风格。

(五)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 (1972)9.31972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马龙·白兰度 阿尔·帕西诺

↑让三十年代的黑帮片类型片更上一层楼;打光特殊(用顶光),低照明度,演员的动作约束到最小,强化内心戏,呈现出复杂的关系网。

(六)罗曼·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女儿被曼森家族谋杀,让他丧失了对人美好的幻想。

唐人街 (1974)8.41974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罗曼·波兰斯基 / 杰克·尼科尔森 费·唐纳薇

↑ 最后一部七十年代同化主义电影;关于乱伦、权力和贪婪的电影,结尾黑暗。

EP10 1969-1979 激进导演与国家电影登场一、德国

七十年代的德国,柏林墙竖起,有太多问题值得哀叹与重新思考,当时的德国电影注重历史和身份认知。德国新电影的基本概念是再度拍出重要且言之有物的电影,源自生活与经验的电影。

(一)法斯宾德

将电影拍得像美国电影那样“漂亮”,但内容指向不同。电影常描写封闭空间中的女人其电影常常涉及女性和局限的空间。

恐惧吞噬灵魂 (1974)8.51974 / 西德 / 剧情 爱情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 布里吉特·米拉 埃尔·赫迪·本·萨利姆

↑ 探讨人类身份认同的黑暗面。

柏蒂娜的苦泪 (1972)7.81972 / 西德 / 剧情 同性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 玛吉特·卡斯滕森 汉娜·许古拉

↑改写自《彗星美人》;让演员面无表情地移动来展示人类的疲倦;讥笑好莱坞认同与爱情的谎言。

(二)维姆·文德斯

电影常常涉及开放空间中的男性,出发点为美国与美国的乌托邦主义。通过德国与美国的关系,界定现代德国人的身份。文德斯通过与美国的关系,定义当代德国的特性。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1974)8.71974 / 西德 / 剧情 / 维姆·文德斯 / 吕迪格·福格勒 耶拉·罗特兰德尔

↑ 使用美国地标建筑帝国大厦,使用自然光、长镜头与好莱坞的棚内摄影形成对比。

(三)玛格雷特·冯·特洛塔

关注性别话题,用印象派手法描绘女人在暴力时刻的亲密关系。

克里斯塔‧克拉格斯的第二次觉醒 (1978)7.81978 / 西德 / 剧情 /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 蒂娜·恩格尔 Silvia Reize

↑处女作;史上最不阳刚的抢劫。

(四)维纳·赫尔佐格

德国电影界的狂人、探险者,醉心于原始生活。

陆上行舟 (1982)8.81982 / 西德 秘鲁 / 剧情 冒险 / 沃纳·赫尔佐格 / 克劳斯·金斯基 克劳迪娅·卡汀娜

↑真的将船拖过了山丘,用电影表达梦想。

电影梦 (1982)8.71982 / 美国 / 纪录片 / 莱斯·布兰克 / 沃纳·赫尔佐格 克劳迪娅·卡汀娜

↑ 《陆上行舟》的幕后纪录片。

二、意大利

七十年代意大利完成工业化,但无法摆脱法西斯主义的过去,七十年代电影不是对历史的认知,而是对于认同与性。

(一)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六十年代的激进分子,认为当时的意大利过于商业化。

一千零一夜 (1974)7.41974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历史 奇幻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尼内托·达沃利 弗兰科·奇蒂(二)贝尔纳多·贝托鲁奇

曾是帕索里尼的助手。

蜘蛛的策略 (1970)7.71970 / 意大利 / 剧情 悬疑 /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朱利奥·布洛吉 阿莉达·瓦利

↑与其他七十年代谈认同的电影不同,注重视觉之美,还有流畅的摄像机运动。

同流者 (1970)8.61970 / 意大利 法国 西德 / 剧情 /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斯特法尼娅·桑德雷莉

↑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将视觉之美重新带回意大利电影。

三、英国

七十年代的英国电影主要是关于身份认同以及性的认同,此外还有不完整的身份。

(一)肯·罗素

“英国的费里尼”

恋爱中的女人 (1969)7.31969 / 英国 / 剧情 爱情 / 肯·罗素 / 阿兰·贝茨 奥列佛·里德

↑ 将情色画面拍成慢动作、长焦镜头的户外舞蹈。

(二)唐纳德·卡梅尔、尼古拉斯·罗格迷幻演出 (1970)7.01970 / 英国 / 剧情 音乐 犯罪 奇幻 / 尼古拉斯·罗伊格 唐纳德·卡梅尔 / 詹姆斯·福克斯 米克·贾格尔

↑ 经典结尾,电影故事中最有想象力的镜头。

四、澳大利亚(一)尼古拉斯·罗格小姐弟荒原历险 (1971)7.81971 / 英国 澳大利亚 / 剧情 冒险 / 尼古拉斯·罗伊格 / 珍妮·艾加特 卢克·罗伊格

↑探讨澳洲的各种对比(如自然与城市、大海与泳池)。

(二)彼得·威尔悬崖上的野餐 (1975)7.51975 / 澳大利亚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彼得·威尔 / 瑞秋·罗伯茨 威文·格雷

↑以慢镜头拍摄来塑造神秘感;结尾用停顿画面,暗示澳洲白人的身份在酷热里蒸发了。

(三)吉莉安·阿姆斯特朗我的璀璨生涯 (1979)7.41979 / 澳大利亚 / 剧情 爱情 传记 /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 朱迪·戴维斯 山姆·尼尔

↑关于男女关系的电影;本片的女性视角暗示了澳洲电影在90年代的性别风貌。

五、日本

七十年代日本有最激进的电影人,试图以石破天惊的纪录片塑造日本人的身份认同。

(一)土本典昭水俣病患者及其世界 (1971)8.81971 / 日本 / 纪录片 / 土本典昭

↑遭到推挤的手持摄影和密集的发言让一般剧情片显得十分平淡。

(二)原一男前进,神军! (1987)8.71987 / 日本 / 纪录片 战争 / 原一男 / 奥崎谦三

↑退伍老兵的故事,探寻失踪老兵未如愿以偿,雇佣演员来扮演老兵的亲戚,拍摄现场打架。

南美人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和奥克塔维奥·吉塔诺撰写的《迈向第三电影:第三世界解放电影发展》愤怒地批判电影是一种商品,他们认为这种伟大的集体媒介应该对抗贫穷与压迫。

《迈向第三电影》认为电影有三种:1、第一电影,大部分出自好莱坞,是商业和娱乐,是一种装饰品。 2、第二电影,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电影,由个性化的导演制作,像安东尼奥尼、戈达尔、伯格曼和费里尼。 3、第三电影,是政治性的,关于后殖民认同,是1969年后在非西方世界拍摄的。成为诸多第三世界国家(非洲、南美洲、中东)七十年代电影的摇篮。

六、非洲(一)阿夏·叶如巴尔(阿尔及利亚)舍努阿山妇女的努巴 (1977)暂无评分1977 /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 纪录片 / 阿西娅·杰巴

↑没有同期声,只有阿拉伯音乐,从女性主义镜头来观察阿尔及利亚。

(二)乌斯曼·塞姆班(塞内加尔)哈拉 (1975)7.01975 / 塞内加尔 / 喜剧 / 乌斯曼·塞姆班 / Thierno Leye Myriam Niang

↑描写从殖民向后殖民身份转变的身份认知,讽刺新政权的堕落。

(三)吉布列·迪奥普·马贝提

马贝提的观点是支离破碎的,他的电影协助开创了非洲的现代主义。

Badou Boy (1970)暂无评分1970 / Senegal / Djibril Diop Mambéty

↑短片,反复的对话和动作形成了一种抽象的锯齿形节奏。

土狼之旅 (1973)7.61973 / 塞内加尔 / 剧情 / 吉布里尔·迪奥普·曼贝蒂 / Magaye Niang Mareme Niang

↑ 杰作之一,表达了对消费主义的敌对。

(四)萨菲·法耶 非洲首位重要的女导演家村来信 (1975)暂无评分1975 / Senegal / Safi Faye

↑展示日常生活的气氛,将本片变成一次表演讲给外界听。

(五)海尔·格里玛收获3000年 (1976)暂无评分1976 / 埃塞俄比亚 / 剧情 / 海尔·格里玛 / Kasu Asfaw Gebru Kasa

↑前后跨越三千年,超长焦镜头表现土地的永恒,展现了第三电影的主要概念。

七、中东

影片涉及身份认同和国家解放的主题。

塞里夫·格仁,伊尔马兹·古尼希望 (1970)暂无评分1970 / 土耳其 / 剧情 / 塞里夫·格仁 尤马兹·古尼 / 尤马兹·古尼 Gülsen Alniaçik

↑ 古尼在本片中饰演一个文盲。

自由之路 (1982)7.81982 / 法国 瑞士 土耳其 / 剧情 爱情 / 塞里夫·格仁 尤马兹·古尼 / 塔里克·奥坎 塞里夫·格仁

↑电影中的典型形象:行事作风守旧,骄傲但无权力,他们希望破灭,对生活无情哭喊。

八、南美电影(一)帕特里西奥·古兹曼智利之战1 (1975)8.41975 / 委内瑞拉 法国 古巴 / 纪录片 历史 /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 萨尔瓦多·吉列尔莫·阿连德·戈森斯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内容探讨认同与背叛,电影让人觉得置身行动中心,电影会让你搞到深处事件的中心。

(二)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圣山 (1973)8.71973 / 墨西哥 / 奇幻 冒险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Horacio Salinas

↑ 内容重在认同与迷幻药上,充满各种象征;小偷的自我发现之旅反映出70年代电影本身,它怀抱政治性格与创意的导演已经剥开了电影的外衣,加上关于自我的象征主义,将电影变为黄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