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本质上还是父权制下的权利归属,所谓的弑父弑君也是依附在这个基础上的。看得出来导演真的在很努力往中国式史诗的方向拍了,但在短短两个半小时里塞了太多东西,频繁地切换视角和塞人物导致本来就稀烂的节奏更让人抓耳挠腮,甚至到结尾导演仿佛完全放弃了电影节奏这个东西,前半段被塑造成大反派的费翔草草领盒饭,妲己直接变成消失的她,朝歌城混乱到像极了有早八的水房(当然有第二部伏笔当我没说),整部电影我都不知道他的立意点在哪儿,是家国?父子?苍生?仁善?还是回归?
仿佛是“大片”自动生成系统产物——几无停歇的过溢配乐,体量庞杂的人物关系,人海战术达成的大场面,可劲拔高的史诗向主题;然而其一体两面的负面效果也显而易见——走马灯般的过场人物皆如提线木偶,人物建构几乎为零(严重的标签化呈现+简单粗暴的二元化),缺乏逻辑立论和情感铺垫,再麦克白化也是枉然;观众对剧情的推进是基于已知资料或角色之口,电影本身传达的有效信息实在有限(就比如对这段历史毫无兴趣甚至有点厌恶的我就这样一脸懵逼地看完整场电影),难得几场安静下来的文戏也沦为插科打诨或只为展现视效奇观(以及,特效仿佛是大网游?)
不差,但也真算不上好。影片对过时文本做了较大修正,如红颜祸水、命定论、纣王好色误国……这些改动让整个剧本更扎实,也更能被当下观众接受。但最终效果是,它成了一个相当规整的英雄成长故事,在立意上落了下乘。
如果仅仅在讲“好爸爸、坏爸爸”,或是“伦理心”战胜了“权力欲”,实际是把格局缩到了最小、最易懂,反倒不宏大、也不“史诗”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封神在百般革新后,又成了一部略显陈旧的电影。它无非恢复了戏剧传统,把英雄成长套用在了神话叙事之上,其对于“人伦”的歌颂,又很小家子气,失掉了周人“泛伦理”的观念和制度建构。
总之,它成一部相当大的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