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EVA Air/真心为你》中提出的“心灵壁垒”的概念,在意识层面上论述了个体差异的绝对性。人与人之间,因为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观念、性情、想法也难免出现差异。个体间客观存在的物质隔离,使得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某时某刻完全知晓另一个人内心的想法,进而相互理解的真实也变得遥不可及。

或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人际交往中被拒绝、被猜疑、被疏远……这些负性体验进一步催化了我们在交流中对客体“演员”身份的倾向,使我们丧失了个体本我的地位,不再是作为内心想法的直接传话人,而是内心想法的间接演绎者。我们对自己的原意进行修饰,把一句简单的“我想你”演绎成无数旁言他语的堆砌。身处陌生环境的我们,面对不熟悉的人,可能害怕自己的意见被批判、受指责,甚至遭无视。我们出于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伤害的目的,潜意识地去选用更保守、更复杂的行为框架,避免受到直接对抗。在语言上强调敬语,在意见上反复叠盾,我们渐渐不再去触碰他人,甚至不再表达自己。我们因此在社交中有了安全阵地,但相应的,我们的行为也失去了心灵的温度,丧失了大部分原有的含义与效力。回顾畴昔,情感上的规避和语言上的修饰,宛若莫比乌斯之环,无限往复。

但实际上,这一现象本身的矛盾中正蕴含了其最终目的的统一性。人们畏惧差异,所以选择修饰,而修饰的目的,正是为了存续内心深处对统一与融合的期许。人们因为想要“得到理解”而去交流,因为怀疑“得到理解”这一事的确定性而去修饰。两者看似引足救经、戴盆望天,实则都由相同的动机来驱动——那就是人类这一物种深刻于原始记忆中的“理解冲动”。在遥远的古代,原始人因外在严酷的环境和生存的需求走向了团体合作,在捕捞活动与生活活动中谋求和锻炼“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的动机虽然仍然无法孵化“理解”的结果,但导出了人类数万年历史的延续发展,成为了人际交往永远的正旋律。通过“去理解”,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坐在一桌,相谈甚欢、彼此投合;通过“去理解”,不同制度、不同体量的国家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繁荣富强。在无法完全理解的滞隘前,“去理解”成为了人际交往的中心支柱,使人在“心灵壁垒”前找到了立足的位置。“去理解”的努力使人得以抵抗孤独的压力,使人不至于完全丧失交流,不至于重回孤岛,不至于各自为营。

回到自我表达层面上,解决“情感规避”和“语言修饰”问题的关键也是去理解。身处陌生环境的我们,可以在情感上,求同存异、和合包容;在语言上,化繁就简、直抒胸臆。人际交往——这场心灵的触碰,需要的其实只是直面心灵壁垒的勇气,和一个开始。在很多很多年前,人类的进化也始于这样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