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评,不能想象它是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
马丁斯克塞斯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用边缘视角展现了现代人与生存环境的对峙与抗争。我想起来看贾樟柯老师《小武》的时候,曾经发现过一版马丁,斯科塞斯主导的4k高清修复版本,了解到马丁斯科塞斯很喜欢《小武》。
看完《出租车司机》之后,我就非常理解他为什么会喜欢《小武》。
小武这个角色和这个出租车司机根本上就是同一个人。
《出租车司机》里面的浓重西部片色彩,不过是小武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面仗义走天涯后落寞结局的另外一种形式。甚至类似的我觉得可以说是一种翻译。

两部电影的叙事元素都有类似,都会有一些电影片段来折射人的内心。这虽然不算什么高招,但是同样的选择,肯定可以印证他们的一些通性。

这两个角色同样对生存困境感到无力,同样在亲情,爱情,友情各个方面吃瘪, 同样的孤独和贫穷。
马丁斯克塞斯和贾樟柯老师其实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人生经历之后有了同样的感触。
但相较起来《小武》比不上《出租车司机》那么老练成熟。人物上小武没有司机果敢洒脱。

叙事结构上,出租车司机也比小五要浑然一体一点。小五的三段式结构,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贾樟柯老师取的巧,但是他后来很多电影也是都是这种节断拼贴式的,也可以说是他的个人风格叙事习惯吧。

但同样的《出租车司机》没有《小武》那么质朴和纯真。

贾樟柯老师给小武最有意思的点是一股俏劲儿,司机则被马丁斯克塞斯赋予了一种冷漠的热情和果敢。

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同样的边缘视角,出租车司机何尝不是被时代撞倒的人,他也被困在类似于小武仗义走天涯的社会之中,这个战后社会让他觉得到处都是婊子,垃圾。他们甚至都爱上了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女孩,然后遭遇了同样的挫折。

只不过他们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他们遭遇了爱情挫折之后的去向,小武回到了贫穷闭塞的家里。出租车司机选择杀掉那个女孩相信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太阳底下无新事。

我是不是可以说《小武》早在60年代就被马丁斯克塞斯拍出来了?

这样说多少带一点儿贾式门生的局限视角????

前段时间学编剧课听到一句话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以往的故事原型上发展出来的,车轱辘话来回说,其实还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马丁斯克塞斯作为新好莱坞四大导演之一,其影片的现代性不必多语。新好莱坞是好莱坞对自己的一种革新,吸收了欧洲的艺术电影思想,(我甚至可以在里面看到安东尼奥尼影子)吸收了自己的类型片传统。

看评论说这片子是对二战、对越战的反思。看的时候没注意,也没有这个历史文化背景。从这一点出发的话,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社会学家”实至名归。

而贾樟柯老师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30年以来出过的电影人文天才,二者惺惺相惜实在理所当然。????

一不小心写成贾樟柯老师和马丁斯克塞斯的共同之处推理。

我深知自己视野狭隘的毛病,共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