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添糖陌影(欢迎关注 ~ ~ )
前几日科贝特在电台节目中透露自己“濒临破产”,引发了不少人对于作者导演处境的关注,而《粗野派》以不到1000万美元的成本博得近4000万美元的票房,同时收获如此口碑和赞誉,想来也应当会为科贝特的导演生涯带来更promising的未来。
看过电影后,不得不说,科贝特以不到1000万美元实现了《粗野派》在制作规格上如此高的完成度,的确值得赞叹。
作为一部相当严肃的传记电影,尽管故事本身是虚构的,《粗野派》对于犹太移民题材的呈现有其视角,可能不同于部分人粗鲁判断的“为犹太人唱赞歌”这一立场,电影更多聚焦在移民到美国之后的犹太家庭所面临的处境——一方面是被资本强奸后的“美国梦”破碎,另一方面则是缺失母国影响下的归属感灭丧。
当然,这本身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粗野派》的故事与其讨论的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未免颇有些距离,而导演科贝特在叙事上也采取了一种相对复古且克制的风格,令我难以真正被电影吸引。
不过,《粗野派》在技术层面是无可挑剔的,画面细节的考究,场面调度的精巧,均充分提示着观影者导演始终保持在场。
电影序幕,一段极具风格化的跟拍长镜头带我们跟随着男主角拉斯洛穿越骚乱不安的集中营,耳畔是妻子的来信,交待故事背景与人物的同时,点出电影牵涉的核心议题(歌德说,“没有人比那些自以为自由的人更无药可救”)。
可逃亡中的拉斯洛似乎无暇倾听妻子的声音,我们在他的脸上看见的是匆忙、惶恐、破碎。我们跟随着他掀开舱门,伴随着一段昂扬的音乐响起,刺眼的光线令人眩晕,随即看见,倒置的自由女神像。
这段镜头的设计感与完成度堪称大师手笔,而倒置的自由女神像这一意象更是极为巧妙贴切的表达符号,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
在临近结尾处,当女主角痛斥盖·皮尔斯饰演的资本家之后,众人去寻找不见踪迹的老板,镜头跟着人们在一个个幽暗的甬道中搜寻,最终推进聚焦在拉斯洛为其设计并建造的教堂中央的十字架光斑之上,镜头上摇,仰望穹顶,随即电影进入尾声。
我不想也无需对这一组镜头再作解读,相信看过它后,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其表现力与隐喻性。
最后尾声,几乎一直在沉默的侄女佐菲亚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为拉斯洛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成就予以作结。多年后的佐菲亚改由此前饰演男主妻子的菲丽希缇·琼斯扮演,此前饰演佐菲亚的拉菲·卡西迪则改为扮演佐菲亚年轻的女儿。
镜头在年迈的拉斯洛、演讲中的佐菲亚、年轻的佐菲亚女儿,以及拉斯洛的教堂杰作间切换,我们见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一群人的命运;我们听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态度,更是某种民族性的、代际间的传承。
“目的地才是关键,而不是旅程。”
对于我而言,《粗野派》最大的观影障碍依然是其接近三个半小时的时长。即使会被导演技法所吸引,我的耐心依然在冗繁的故事中被消磨殆尽。
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cinema是属于cinema的艺术——在个人空间内寻求沉浸极度困难,煎熬的体验也终让观影变作了加班。
“未能沉浸”,既是《粗野派》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