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浪潮里磨平的爱作为母题撑起了大陆新生代电影的半壁江山。对此的刻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当下时代社会趋势包裹个体,人物静默得像河底的石头;另一种是以小见大着力于心理叙事,人物像鸟带观众看清一个时代的天空。娄烨的电影是第二种风格典型代表,在视听语言和叙事顺序结构上都有情绪化的体现,而这种情绪也变成了娄烨影像独特的呼吸感,让所有人物情绪的展现更加鲜活。
呼吸滞缓
“她像是坠落的彩虹,让我对她产生的幻想,让我接近她的时候有些彷徨。”
人在情绪低落时生理上会降低呼吸的频率,紧张难过时甚至会产生窒息的感觉。影片中人物在激励事件的冲击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导演娄烨常常使用近景特写的拍摄方式来传达。
演员最重要的戏在眼睛里,郝蕾,周迅,秦昊,他们的情感输出大多都来源于眼睛。岩井俊二导演《情书》的海报本是平平无奇的一张肖像照,依靠中山美穗那双望穿秋水的眼眸一跃成为经典,可见眼神的重要性。《推拿》里眼睛的作用更是无形胜有形,因为电影主题强化了视力的存在重要性,观众不自觉地关注演员的眼部,每个人的视力障碍原因不同使得每个演员在眼睛的处理上不同,在盲人这一特殊群体里展现出多样性,也为他们不同的命运走向奠基。
《推拿》的里滞缓的节奏是浸泡式侵略式的,由于视觉的障碍,人们的行动自然而然小心翼翼,其他感官则更加灵敏。这部电影的神来之笔在于娄烨把盲提升到另一层高度,以此具体外化展现独立个体在情感生活里的迷茫无助,再由这一基础放大其他感官在电影里的存在,嗅觉触觉听觉都帮助电影呈现了人物的情感需求,二者的冲突就是戏剧张力所在。既让所有意识流的表达有可视化载体落地,且摆脱了特殊群体题材电影强行价值抬升的塑料感,便由此产生了电影的生命与呼吸。“在命运面前盲人和正常人都一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命运”是全片的核心。
呼吸急促
“那里有昏暗的灯光,可以拥抱她柔软的身体,让我们用力地刺痛对方。”
提到娄烨的电影就必定会让人想起他手持的晃动镜头,都市男女在面对命运斗争时所体现的兵荒马乱,带有几分主观上的惶恐,更带有几分客观上的迷离。都说电影是造梦的工程,这场梦有多少幻灭的成分就决定了它承载着主人公多少的欲望需求,通过一帧帧摇晃的影像,主人公的梦境在现实场景与现实人物重合,摄影机的强烈存在像一层滤镜把观众隔绝出故事,眼前一切都封闭在银幕里的那个世界。《兰心大剧院》的奔跑,《苏州河》的船只和桥,《yhy》里伴随黑豹乐队《Don't break my heart》的男女踏上岁月的征程,一切都犹在梦中。
但娄烨终归还是一个钟情于悲剧深刻的导演,滤镜中肥皂泡碰撞破灭的那一刻,人物之间的嘶吼和暴力伴随零碎的多角度剪辑瞬间撕开慢节奏的梦境感,达到一个情节转折观众双重冲击的效果。《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兰心大剧院》这些电影里都有较为激烈的争执爆发戏,这一桥段既是娄烨电影呼吸节奏中最急促的那一环,又是拿手长篇慢节奏叙事的娄烨必不可少的调节键。
呼吸粗犷
“就让所有国王找到权力的出口,就让所有理智埋没在y道深处。”
娄烨从不是一个含蓄的导演,他喜欢生猛视觉的冲击,用极端来增色事件。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服化道。无论是《兰心大剧院》里造型华美的巩俐,还是《风中有多雨做的云》里夸张得甚至有些雷人的马思纯,她们的服装都在镜头对准她们的瞬间开始发挥作用,不仅是为了人物性格能够迅速传达给观众,更是为她们后续的种种情节埋下铺垫,让正向的情节更加合理,反向的情节更反差。《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市长摔下天台被刺穿,《推拿》里手指被门夹变形因为生理刺激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电影的记忆点,吸引观众更加专注于电影。《兰心大剧院》的书信和《苏州河》的美人鱼成为主题承载的物质,提炼出全片的内核。
二是画面。特写和远景的跳切,冷暖色彩的切换对比,最大限度地利用视觉感官的变化增色故事。例如《浮城谜事》中,秦昊饰演的男主正在给儿子洗澡,画面近景展示浴室父子俩的亲昵和谐,采用暖色调烘托亲情美好,下一个镜头虽是拍天空太阳的空镜头,却是以灰冷色调为主,然后远景展现秦昊驱车在大桥上行驶。连起来这一段画面就利用了反差感,表现人物在美好远景和残酷现实的裂缝里挣扎的痛苦。
三是性和肉欲。“jin片之王”是一种对娄烨浅薄的调侃,娄烨在性的表达里涵盖的东西远远比视觉表层的价值更高。《yhy》的性是自由,是灵魂选择捍卫自我的权利。《春风沉醉的夜晚》里性是不安与躁动,是欲望对无力改变的现实进行反叛。《推拿》的性是脆弱和逃避的港湾,更是盲人通过肉体感官追求爱与美的途径。不同的肉体用性消解自我的痛苦,用性寻找生活的燃料。性是被动苦难生活的迷迭香,也是他们所能主动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粗犷的兽性下,电影的表达回归诚实,人物在客观的审视里终于得以忠于自我,可惜这些情愫只能在电影外的另一个维度里得到体恤。
呼吸轻柔
“如果世界真是这样,我们也无需躲避;如果明天还是这样,我们也无需回忆。”
娄烨的电影像完整且玲珑的玉,与其说在讲故事,不如说他在搭建一个全方位体系。这种形式和内容的错位结合更增加了一种个体命运的互通性,让电影的气息不仅存在于可视化的情节,更存在于对人的深刻思考。
《兰心大剧院》引用尼采的一句话作为全片注解,《春风沉醉的夜晚》更是以郁达夫的文字蕴含着导演的表达,《推拿》的台词熠熠生辉,大量画外音的独白在影片里隔绝出独立的视角。影片故事和独立文本各有一层解读,合并后则另有一番风味,在观众的反复回味的间隙里,思想的水流激荡出层层涟漪,丰富且层次分明。
配乐选择也体现了娄烨对音乐的见解。尧十三的忧愁、李志的沧桑、黑豹的奔放、让·米歇尔·雅尔的清冷、克里斯菲·本利的优雅……民谣、摇滚、古典、爵士的增色让娄烨的电影更丰盈。
娄烨在画面质感上的追求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片名的设计尽显文字的美感,片尾的处理也有“润物细无声”的柔感。《苏州河》的运船是南京的象征所在,《兰心大剧院》更是用黑白色调将光影里的老上海呈现得令人神往。
除了形式上的轻柔,更多的人钟情娄烨影像里爱恨处理的轻柔。在偌大的社会里渺小的人们拼尽全力,却难免成为芸芸众生的一方缩影。《苏州河》住着人们珍贵的天真与倔强。《yhy》大声宣告死亡不是终点,人们可以在爱里寻找自由的勇气。《推拿》是我最爱的一部,爱人的美是味蕾最亲近的红烧肉,这句比喻的震撼让我难以忘怀。
“爱只是爱,伟大的爱情到头来也只是爱。碧空尽的深处谁也不曾存在,追怀追怀,还逃不过要置身事外。偶遇而来互相依赖,河上的船儿总不能永不离开,蜿蜒的泡影到底离不开人山人海,无奈浪涛一浪又一浪,也不过只为一次澎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