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心理惊悚和肉体惊悚的结合,但是你又无法完全划清二者的界限,因为影片根本就没打算以揭露真相的模式告知我们,关于Bateman究竟何为真实何为妄想,这也就导致了观众基本都在以第一视角出发感受Bateman所经历的一切,缺乏辨别眼前惨案虚实的基本客观条件。

苦于这种迷惑性,我将注意力转至了豆瓣简介里那个“黑色讽刺片” 的标签上,意识这也许才是解读此片的真正突破口,根据这个tag,我决定放弃从个人精神状态的角度去解释迷惑情节存在的所以然,而是将整部影片视为对特定社会阶层精神变态的极端嘲讽,当然,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点,率先放弃对于凶案真相的探索欲望是极为必要的。

此话怎讲?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你的注意力始终都在“Bateman这个psycho究竟有没有杀人”这个问题上,那么纠结来纠结去你就会发现,“杀人”和“没杀人”这两个答案在影片所对应的证据链条是存在一定矛盾关系的。曾经,我以为“白天”和“黑夜”是辨别各个场景“实”或“虚”的基本指征,相关的证据有——“1.Bateman朝老太太开枪并且袭警之后,警察出动了好几架直升机搜捕凶犯,搜索区域就在Bateman所在的办公大楼附近,结果等第二天,所有人都想没听说过一样,没有gossip也没有新闻报道”、“2.Paul满是鲜血的公寓到了第二天白天被全部清空并且被刷上了白漆,处于重新装修的状态”、“3.Bateman叫化名Chrissie的应召女去自己的新公寓,即Paul的公寓,Chrissie在逃亡时发现该公寓里有一大堆尸体,可是Bateman为什么会把这么多尸体放在Paul的房间?按理说Paul已经人口失踪了,并且被怀疑是凶杀案,他的公寓应该是警察重点关注的地方才对”等等,但是很快我又发现,“4.Bateman白天去洗衣店床单上有明显大片污渍”以及“5.Bateman同女模特相会后的第二天在办公室把玩着一缕金色的头发”等这些白天出现的细节是可以被视为夜间杀人案的延申线索的,这些发现导致我没法完全肯定,那些谋杀细节一定是出自与有被客观事实的精神病妄想(此外还有和Bateman描述不相符的公寓细节)。

...
躲警用直升机的Bateman

...
鉴于前一晚满屋血迹的凶残画面,还专门戴了口罩,但是进门后却只见白墙

...
携两女进入Paul的公寓,随后该公寓出现了大量尸体

...
这么一大片红总不能是果汁渍吧

...
金发女模之后的镜头是Bateman把玩一缕金发

...
Bateman:气死人了,Paul的公寓明显比我的贵(但是请看下面对比图)

...
Paul公寓的衣橱和厕所

...
Paul客厅一角的陈设

...
Bateman公寓的卫生间

...
Bateman公寓的豪华衣帽间

...
他家公寓昂贵之,他家公寓能俯瞰公园,我家公寓能俯瞰CBD

所以,如果本片的重点不是个人精神病态,那它是想讲什么? 我们看到,作为华尔街精英的Bateman随时随地都在向众人展示自己的高B格,谈西服,谈晚饭,谈政治,谈“正确”,谈品味,谈音乐,谈艺术,背后蛐蛐同行,贬低女性,但是,离开特定场景,他喜欢大吼以及怒骂,那些高端人士专属话题就像絮絮叨叨的碎碎念,成为了“杀人现场”以及“性爱视频录制现场”的热场BGM,以及填充高级包装生活之外那些百无聊赖时刻的速效兴奋剂。

...
经典话题之谈政治

...
辱骂一句话没说的红发女酒保

...
杀人热场时的“艺术评论”

Bateman有什么样的偏好和认知?精英男士的身价等级是一定要通过显化的外部标签才能证明的,大到你是否能订到一座难求的高级餐厅的座位,小到你的名片从纸张到气味到字体到水印是否有足够“震慑”众人的亮点;精英男的生活习惯一定是严格束己以及有向高向好的卓越追求的,好吃懒做就只配被“捅死”在破烂小巷中;精英男士的标配伴侣当然得是金发碧眼的富家小姐,即便她们没有眼界只知道购物度假social,且论性吸引对象只有金发妹对胃口,招小姐也得按照金发的来,红发路人女根本用不着浪费时间搭理,而红发精英女其实就是用智慧天赋之类的东西包装自己的丑八怪,自己是碍于其同为精英甚至高于自己的地位才时不时在饭桌前或者是性方面奉承一下;精英男士就应该是雄性荷尔蒙超体,在特殊时刻可以用健美的身材轻松一对多,遇见gay里gay气的人用手碰一下感觉都肮脏到不行。

...
看完Paul的名片众人陷入沉默,也不知道这玩意有啥好让人嫉妒的...

...
You loser...

...

...

...
喜欢金发

...
洗衣店拒绝红发女

...
戴着痛苦面具洗手

...
Yo,老子帅吧

不过,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变态杀人狂这个身份从Bateman身上剔除,你对上述形象的感知程度还会那么强烈吗?这样的Bateman他特殊吗?对比其他作品中似左实右的白人金融男,好像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是,一旦加入血腥暴力的内容, 观众就会抱着预判Bateman下一步行动的目的去仔细观察周遭,聆听对话, 从而以更加专注的状态“被动”地获取能够揭露该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流,再往后,随着剧情的发展,你就会意识到精神变态可能不止存在于某个特定的人身上,整个阶层的变态才是电影真正的核心所在,严重程度远大于某人杀了20个还是40个人。

其实,我觉得这番操作已经成功达成了一个双效模式,即,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些糟糕现象背后的群体本质,主角Bateman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也对所处环境提出灵魂发问,且这一发问已经到了难以辨清现实的地步。Bateman想要努力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杀人如麻的精神病态,在自我认知当中苦苦挣扎,可是,他所处的阶层却对他目前异常的状态无动于衷,依旧按照那个预想中高端模样持续运转,而这个阶层中的其他人对于Bateman本人的评价也没有任何变动。

是的,你的精神状态似乎出了一些问题,你觉得自己杀了很多人,可是,每当你有意无意的从他人的回话当中进行求证时,你似乎又没法从这个人的回答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真的杀了人——你接受警察的问话,因为自认为杀了人,所以言行举止处处透露着慌张,但警察似乎并没有参考你可疑的肢体语言,且在第二次会面时直接宣告了你的不在场证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后,你在未婚妻面前道出了自己“大规模行凶”的秘密,但此刻未婚妻因为正在和远处的友人隔空对话,所以根本没有注意你究竟在说什么,结果就是,她没有对于你实施的暴行表现出任何该有的情绪波动;你在律师的答录机中留下了自己泣不成声的认罪记录,但是第二天律师的表情不带半点波澜,认为你只是开了一个愚蠢玩笑,甚至还否认了你是Bateman,他认为没种的Bateman做不出杀人这种事情,并且告诉你自己10天前才和Paul在伦敦吃了饭。

...
打断提问,相当可疑

...
手抖式撒盐

...
警察:有人为你提供了不在场证明

...
哦哦哦,这样啊!对,没错!

...

不难发现,对于影片所描画的这个阶层里的成员,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究竟是死是活,在哪里或者不在哪里,根本就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不管这些人属不属于你所在的这个阶层;听说自己身边的人做了什么事,即便这件事牵涉到大规模的谋杀,他们第一时间的反应也是内心毫无波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一个无关紧要的、搞不出什么水花的、完全不如我的没种货而已,这种极度的自我中心主义会让他们否认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产生变化的意义以及该变化所能造成的结果,从而进一步维系了这一阶层按照其种经久不衰的“唯我为尊”模式继续运转。以上,就是这个阶层的生态,从某种角度来讲,能够察觉到自身异常并且对“存在”这个概念产生质疑的Bateman才是相对而言更正常的人。

...
毫不在意自己脚下铺了报纸,沙发上罩了白布

Bateman以Marcus的身份同Paul吃饭时,Paul口中的Bateman是个loser;律师Harold将Bateman视为Davis,而他口中的Bateman是个dork。我们说不清Paul和Harold对于Bateman身份的错误识别,究竟是因为以上情节本身就是Bateman的妄想,还是因为二人的确没搞清楚Bateman究竟是谁,但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Bateman在二人眼中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这个阶层的任何一个人在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眼中,都是小人物,此说法基本等同于——放眼整个阶层,人人都是小人物。“小人物”Paul Allen失踪了,从这个阶层环境中消失了,众人的反应是什么?金融大佬们的日常照样进行,几乎没有人再提过Paul;警方来取证了,每日推杯换盏的金融精英们贵人多忘事,证词不清,反复推翻,如同儿戏,最后竟成就了相互之间的不在场证明;律师Harold说自己10天前才在伦敦和Paul吃过饭,可谁知道他是不是也是贵人多忘事;警察拿到稀里糊涂的证词之后也没有进一步取证的欲望,最后得出了“Paul这种人应该就是那种会突然跑去伦敦的不正常的家伙”的结论,调查告一段落,最后,反倒是对自身记忆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的杀人嫌疑犯Bateman,开始根据众人的反应头脑风暴,试图搞清楚自己杀没杀人,疯没疯。

...
和Paul吃饭

...
Marcus摇摆不定的回答,但是可以当证词

...
相互认不清楚-P1

...
相互认不清楚-P3

所以,当“你杀了人”或者是“有人死了”这种消息对于某些人而言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结果而言这些事情并不会对他们的现有生活产生任何影响,那么“你杀了人”或者是“有人死了”这种事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对他们而谈有区别吗?那你试图从这些人身上获取反馈用以事实求证时,你能求证出什么?

当“存在”变得无意义了,那它就等效于“不存在”——这种回应的声音将成功洗脑一个Bateman,让他达成从“忏悔自己杀了很多人”,到“不确定自己究竟有没有杀人”,到“杀人不杀人没有任何区别”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变态的诞生。

...

最后说一下我对“Paul没有杀Jean”这一桥段的理解。Jean应该算本片唯一一个否定虚无主义、肯定变化是能够带来的意义的人,而Bateman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注重打破提升而非维持现状的人,此外,她还是唯一一个关心Bateman变化的人。

...

...

...

...

找到了反应Bateman心理状态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