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朋友写影评。虽然但是,总感觉难以评价这部电影。

首先是进电影院前的心情变化。一开始都没有打算去看,听到芭比就觉得和我无关。后面发现女主居然是华尔街之狼里面那个性感尤物。这些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摆脱自己的“花瓶”出身。本来是做本片的制片人,据说由于安妮海瑟薇的档期问题,不得不亲自上阵演女主。于是意识到,这部片子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还没有进电影院,甚至已经打算好买20张票,下周到office去发票。连怎么写poster都想好了。

然而看完以后,我发现这20张票的计划应该是不会实施了。因为很显然,我的直男同事们看到的会是一部搞笑片。我非常理解本片豆瓣排名第一的影评对这部片子的各种diss. 但我觉得,如果拿着放大镜来看,这片子并不肤浅。

首先,面向的观众。认为肤浅的,当然都是阅片无数的老姐妹们。不过我想这片子最主要的受众并不是深谙世事的诸位,而是刚过了看动画片的年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不论男女,在少年时期,多少会怀揣着:1. 这个世界是迄今为止最美好的世界;2. 男女相对来说是平等的。显然本片最主要的意义是给这个阶段的孩子指出来:不,不是这样。

但我实在觉得,这片子和女性主义总是扯不上边。因为除了最表层的这个社会是男权社会外,并没有对女性这个性别带来的影响有多少探讨。相对而言,更加是在说人的主体性的问题。

1. 洗脑的关键。Ken没有Penis,仅仅是靠几本现实世界里拿来的书,就洗脑了芭比世界的女总统。而反洗脑的关键是,你可以不完美。而女主芭比反败为胜的关键是,Ken实际上没有自我,要靠芭比的肯定来维持自我。所以正正反反,洗脑的关键在于:你的自我是否是建立在他者的认同上。

2. 虚构和现实。表面上看,虚构和现实的反转是男权还是女权,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自我和他者。在原本的芭比世界,这个芭比那个芭比,都是芭比,都是自我。芭比a和芭比b的交谈,实际上是自我形象的a和b在交谈。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也是脆弱的。脆弱的就像没有被天花洗礼过的美洲。用片里的话说:没有抗体。那什么是抗体,什么是病毒呢?显然是他者。是他者审视的目光,是他者控制的欲望。在没有他者过招以前,何所谓自我?

所以在影片的结尾,经典芭比选择成为人。这个人,就是他者目光审视下的自我。这一幕,一开始在我看来,非常伪和。怎么一个女性主义的电影,最后成了香草的天空?后来我意识到,其实并不能把这个片子看成是女性主义。当然,很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不是导演的初衷,而是经过无数次妥协的结果。

最后,我还是维持了进影院前的想法:这部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