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始于美丽的塞纳河畔,随后电影的字幕展示了电影的背景,来自达荷美王国的历史文物将被归还给现在的贝宁,随后电影以一段文物的自述给26号文物一个像观众自述的机会。回到贝宁的文物被当地人夹道欢迎。


电影的前期主要讲述了文物回归的过程,从文物拆卸开始,到贝宁为止,都使用了大量的主观视角,展示这件文物久归故土后的一丝迷茫和对家乡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电影对几个展品都做出了介绍,针对它们的制成,它们的历史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都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电影的中期开始聚焦于当地的民众对于这些文物的感受,电影也提及了各方的观点,如他们大量的文物被海外所掠夺,有一部分人对于这些文物并没有明确的感受,因为这种历史文化对他当下生活影响甚微,有些人也诉说了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政治行为以及如何去保护他们的文化等种种观点。


电影展示了贝宁当下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从语言到文化无处不被欧美的文化所影响,这导致了他们的本土文化和原始的语言被一定程度上遗弃。电影中的文物的回国不仅仅只代表这一个物件回归祖国,更代表的是他们对于文化的根源性的追溯和对于自身历史传承的探讨。这是一场针对贝宁人的"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哲学问题的辩论,电影希望抛出这样的问题,以激发贝宁人们找回自身的文化特性和自身文化根源性的思考。


当然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没有明显的故事性,电影的角度除了文物本身以外都是纯客观的视角,这研究了本部电影不那么电影,反而有些像是一部纪录片,电影又详细的记录了搬运的细节和搬运后社会和普通人对于这件事的探讨,又使得本片更"纪录片"化。观众可能在其中的观感更像是一部科普性质的教育片,而难以带动情绪融入电影中。
作为一部了解贝宁文化历史的作品,本片值得肯定,在话题深度上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但不够精巧也是本作面临的问题。

个人评分:6.57分,有特色有想法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