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月光浪漫,剑气豪肠,一个喜欢喝酒的浪漫豪侠。

再看片子中的李白:1.喜欢喝酒(有)2.浪漫(和朋友喝酒吹牛?和朋友一起抢花魁?)3.豪气(三句不离哈哈哈?讲话手舞足蹈?)4:侠(抓小偷?跟高适玩相扑?救郭子仪还要靠高适?)如果觉得这些剧情能描写出这些词,那我无话可说,如果还有剧情能描写出这些词,那欢迎补充。

看完这部片子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这几天也偶有关注讨论区的帖子,首先改编我没意见,关于历史的正确与否我也不想讨论,可以适当改编但是不能直接再造一个全新的角色吧,既然造了个全新的人就不要取名叫李白了,另外你想写高适就好好写,凭什么用李白来衬托高适,到最后人们只记住了踏踏实实获得成就的高适和一个只想一步登天的酒鬼李白。这不是顶着李白的流量恰烂钱嘛,欺负人死了不能起诉维权啊。好歹咱也是从小读着李白的诗长大的,那么一个风华绝代的人物被塑造成一个成天鬼混只会“哈哈哈”的中二酒鬼也是我气不过来写影评的缘由,尤其是还有这么多人去洗地也更是让人受不了。只能让我这个时隔千年的粉丝为他小小鸣个不平了。

有人说他心中的李白就是那样的,有人说影片里的李白让他感动,究竟是片中的诗让他们有这种想法还是剧情让这么觉得不得而知,谁也不知道真实的李白是怎样的人,但绝对不是片中那样的,还好李大诗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在史书上也留下了一些篇幅,不然还真是追光说什么就是什么洗不白了,反正关于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绝对是在黑李白没得洗。

首先说说李白的形象。关于青年时的资料太少,不多讨论了,只讨论中年以后的。

据《旧唐书李白传》的记载: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之谪仙人也”。

能让当世高官加大文豪刚见面就夸仙人的,按我个人理解,就算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那也得是仙剑3中清微道长那样的吧,不拘一格,能开得起玩笑,正经起来也是威严满满的。或者又像《天道》中的丁元英那样,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当然拿丁元英来列举肯定和李白相去甚远,但我觉得多少有些相似的特质,比如角色所散发的禅意或者说遗世独立的那种气质,没办法,阅片量受限,举不出更好的。再看片中的角色行为,手舞足蹈,做作浮夸,哪有一丝仙气,哪一段表现够得上一个“仙”字。以上是中年李白,电影里明显不行。

再说李白的洒脱。

我最喜欢的是李白写的《侠客行》中的那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让我永远难忘,一种豪侠型的潇洒,霸气。斩杀一切拦路之敌,斗志昂扬。又有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此诗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期间。片中的李白呢?纸醉金迷,呼朋唤友,夜夜笙歌,咱不否认历史上的浪漫主义文人喜欢干这种事,但是片子里只表现这样就不对,这是现在混社会的干的事,或者说这就是编剧认为的洒脱?

最后说李白的为人。

对李白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洒脱,郁郁不得志,好像人家混不了官场似的,片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又直又傻,不会讨好杨贵妃,不会讨好高力士,导致仕途不顺,真实历史怎样同样不知。但就凭李白知交满天下这点,绝对是个处事圆滑老道的人,你大可以拿现在某个领域的泰斗级又人缘很好的人物去做比较,毕竟传统文化这块我们并没有断层,古今应该差距不大。而片子里还着重描写了李白对高适的三次违约,就这种人谁愿意跟他做朋友,搞的高适多大度似的。恶心。

至于官场上,一个商人之子能混个官已经证明其能力,更何况皇帝还对他特别照顾。摘自《新唐书》: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有人有说李白不会做官,做官的时候只知道喝酒不知道做事,我个人觉得政治上的事情,能走到权利中心的必然是有其政治上的资源的,无非就是押错了宝,站错了队,再说李白也不是一上来就饮酒作乐的,是因为皇帝每次想给他升官都被阻,觉得晋升无望才自暴自弃的。个人猜测就是李白和他背后的人达成某种默契打算搞一下高力士结果被人家巧妙化解,还拉了杨贵妃下水,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放弃。到头来只能离开权利中心,哪怕前期经营的再好,最后也是一招错,满盘输。

扯远了,只想说史书上的一段话,就是一个血腥阴暗的故事,要说李白没政治头脑我是不信的,总归他还能衣锦还乡,就说这样的人牛不牛吧。

总结一下我认为的李白:一个爱喝酒,爱享乐,很豪气,又很会做人的社会大哥。一个诗才惊世,平易近人又仙风道骨的诗剑仙李白。很割裂的一个人,很难想象的一个人,正因为这样才能流传千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