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写了个逐集评论,中途弃坑了。一开始我对这部剧的评价标准很简单,因为我是刘慈欣的粉丝,自带滤镜,所以看剧之前,我心目中对电视剧的评价标准完全是比照是否贴合原著的,拍得越忠实于原著就越好,那个逐集评论的前几集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这个标准,实际上自动忽视了原著小说当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缺陷。

随着电视剧的开播,我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原著当中可能存在一些情节上的瑕疵,这种瑕疵在小说中部分通过叙事诡计、或者说是作者对读者视角的天然操控进行了补救。但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呈现方式天然不同,电视剧的观众的视角更容易以人物为中心,而小说读者更关注情节,因此很多在小说中可以用叙事诡计一带而过的内容,在电视剧中就不再能随便搪塞过去了。电视剧中的很多改编不仅仅是影视化表达的需要,更是在情节上给原著填坑。我也是带着这个心态看这部电视剧、并回顾三体小说的。

电视剧看到现在(我没买点映礼,所以截至目前看完了26集),有些涉及小说情节本身的问题、以及电视剧改编的手法都可以聊聊了。

科学家自杀事件

知乎上有个对于科学家是否会自杀的帖子,说得很有道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9028361/answer/2854008062

在这个情节中,无论原著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把全世界科学家拍得像下饺子一样跳楼,常伟思将军的保护计划恨不得把中科院搬到方舱办公,其实这个情节设计很可能有问题。真要阻滞整个人类的科学,很可能只需要干掉一张照片放得下的寥寥几位科学家就可以了(而且iphone照片就可以,都用不着广角镜头)。

...
比如这张照片

想想看第二部中几个人的存亡就改变了未来太空战舰的发展方向,这还是个多领域合作的工程项目,如果需要影响的是人类最基础的物理学研究,本来研究的人就少,同一时间方向对了、可能做出突破的人更是没有几个,如果ETO真要动手,更有可能在三体人锁定目标的前提下针对这几位量身定做一些扰动方案,而不是搞得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下饺子。“水论文”虽然是个笑谈,但现实中很可能剧中沙瑞山这样的人才是科学家的常态,即,研究科学主要是打卡上班,科学对他来说就是个供职单位,这单位要是黄了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找个新的饭辙……

说到此处,其实如果三体人真的只干扰了很少的科学家,反倒有可能突出杨冬和汪淼这两条线。杨冬的自杀会看起来更奇怪——因为她级别不够,死者名单的视觉效果很可能是一堆老头儿老太太中间夹杂了个青椒,也可能使得大史更早怀疑她的自杀并不仅仅是出于学术原因;汪淼作为应用物理学家的身份则会更明显——按照现在的拍法,科学家集体下饺子,这么多人当中肯定会有其他人的工作也涉及到应用,按说(特别是对外行而言)就不应该那么容易注意到其中有一个人是研究纳米材料的。

大史/警方在干什么

小说原作是通过汪淼串联起来的(网上有个段子:把一个摄像头演好可不容易啊。其实这里还有个隐喻,汪院士唯一的业余爱好是摄影,而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小说中的归宿是活成了一个摄像头),所以作为警方代表的大史在小说中时隐时现。这一方面是小说叙事逻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从事件角度似乎也是合理的,毕竟大史是地球作战中心的刑侦专家,不是汪院士的私人保镖,不可能24小时围着汪淼转。

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当警方这个窗口被“最小化”的时候,警方是应该(作为一个后台进程)继续调查的,而按照警方正常的调查速度,这个进程应该快于汪淼通过游戏破解三体世界真相的进程,换句话说,按照小说的故事线,被最小化的警方窗口消极怠工了。在小说的叙事中,自从汪淼从宇宙闪烁中被救回来之后,大史几乎一直完全依靠着这一条信息来源以及群众报案(申玉菲之死),这完全不符合现实中警方办案的能力(尤其还要考虑到原作里大史几乎是个文治武功多智而近妖的形象)。

比如,当汪淼观测到宇宙闪烁,发现倒计时和申玉菲有关,并且此时警方还在介入,恐怕第一反应就应该是调查申玉菲——即使没有刑诉法意义上的搜查依据(大刘后面在魏成报案那里找补了一下,警方是在等一个申请搜查证的依据),也应该开始把这个人作为一个突破口,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现实世界中的警方会采取更多的技侦手段,那么就不太可能还需要依赖魏成获知申玉菲和潘寒的冲突。小说中汪淼观测到宇宙闪烁后又打了好几天游戏,探访了叶文洁,警方等到魏成报案才赶往申玉菲家,这个时间安排是不太符合正常刑侦效率的。

说得更直接一点,三体一当中其实有两条事态线,明面上是科幻线,还应该有一条刑侦线——从科学家自杀、宇宙闪烁等等案发,到最终发现三体世界实现破案,两条线在仓库聚会那里交汇。我之所以说“事态线”而不是“故事线”,是因为刑侦线在小说中并没有按照一个刑侦故事来处理,哪儿有刑侦故事一开头就先把主犯和作案动机交代清楚的。刑侦事态在小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一个窗口最小化的后台进程,只在几个关键时刻由大史露面交代进展。

但且不说前面提到的刑侦线消极怠工,这个叙事方法本身就不适合电视剧。并不是说因为大史是主角就必须一直在台前撑戏份,而是从观感上,当前五集已经把作战中心交代得那么详细之后,这个窗口在剧里就没法最小化了——这是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这两种表现形式之间很大的区别,你很难用文学作品的叙事诡计(严格说并不是叙事诡计,只是文学作品对于读者视角的操控)去引导影视作品的观众。

所以电视剧对警方线的一系列处理,包括很早就让大史怀疑叶文洁、大史和申玉菲的交锋、齐家屯之行、甚至部分包括新增的慕星支线,本质上都是在给原作刑侦线的不足补锅。相较原著而言,电视剧撑起来的刑侦线至少从时长上接近了大家对警方的期待,虽然个别情节仍然不太合适(比如大史和汪淼一起去见申玉菲那里,都已经提到了主,大史却并没有进一步(以审讯的策略和强度)讯问主到底是谁,这一点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当然,如果以刑侦剧的标准去设计刑侦线,很可能汪淼还没见到纣王案子就已经破了——ETO那样搞事,正常警方肯定能在全球范围内抓住不少虾兵蟹将(比如剧里二百五胖子那种人),就正常审讯、对口供、调查通话记录电子邮件,哪怕里面有死不开口的,也早就能锁定叶文洁和伊文思,这里只能说原作的锅也并没有那么好补。

叶文洁的形象塑造

当我们看完整部作品,其实叶文洁的命运轨迹是一个极具讽刺色彩的悲剧循环:她年轻的时候被一场运动搞得家破人亡,由此哀叹人类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摆脱自身的疯狂,致力于寻找改造人类疯狂的办法。她想的办法最终却形成了一场更加疯狂、范围也更广的运动,把她自己推到了“统帅”的位置,目睹了组织内部不同派系的内斗,并且让她的小家庭再次家破人亡。这里最讽刺的点在于,这个结果在每个层面恐怕都和她的本意恰恰相反。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富有文学性的叙事,作为第一人称视角的故事讲出来恐怕不比俄狄浦斯王差,虽然原作小说里并没有着重描述。电视剧中通过两位女演员的优秀表演、以及编剧的适当加戏,把这条线更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处理,这里显得编剧比大刘更具有文学素养,或者说,对于这条人生轨迹中的文学性更敏感。

我尤其推崇陈瑾塑造的老年叶文洁的形象。作为小说读者,老年叶文洁和汪淼的每次对话都富有玄机,而陈瑾的处理既让读过原著的观众体会到言外之意、又不会让从剧版入坑的观众感到过于突兀。此外,编剧的几处加戏(包括叶文洁在申玉菲葬礼上的台词、以及她注意到电脑中被恢复的文件)都恰如其分地点到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并没有改变主线剧情,这里的改编绝对是即使大刘看了也应该给鼓掌的。

其他人物形象

剧版汪淼是最无可挑剔的人物,不仅在于张鲁一的演技,而且编剧对他的塑造(加戏)使得“摄像头”有血有肉了起来,而且和剧情本身并不冲突——甚至贯穿始终的汪淼和女儿对手戏看下来,他从女儿出题意识到“三体”玄机在于题目的设计特别合理,这甚至可以说是编剧对于原著小说的一处完善。

警方/作战中心的人物设定有好有坏。首先我要收回本剧一开始对于于和伟的吐槽,他简直把大史演活了,好演员的技艺是可以超越外形的(我上次看他的影视作品还是刺杀小说家里那个病秧子反派大亨,所以很难想象他能演大史)。林永健的演技完全没问题,徐冰冰那个演员也可以说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这里最大的问题在于人物设定。这部电视剧请了不少科学领域的专家,但我估计并没有来自刑侦领域的顾问。

这三个人的工作划分严重不清:如果常伟思真的是中国作战中心的总负责人,他就不太可能直接参与审判(甚至即使他因为兹事体大而亲自审判叶文洁,也绝对不可能跟那个二百五胖子当面对质),况且常伟思本来就是因为大史丰富的警务经验把他召进的作战中心,如果连审判都让常伟思来,大史就失去价值了。大史的人物塑造突出了人情味的一面(倒计时牌、拖地、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亮点),但编剧的部分改编给大史降了智(最明显的就是审讯慕星,最后被徐冰冰问出来的),如果这种预审技术都不具备,大史就不太可能被招进作战中心了,或者换一个角度,如果是因为大史审谁都要动手、以至于非嫌疑人不能让他来审(哪怕我们理解为这段电视剧不能拍),那第一集就不应该让他跟汪淼打交道,这里编剧的故事没有说圆。徐冰冰的人设最为可惜,其实如果完全把她当作一个电脑达人、人工AI,故事是可以继续讲圆的,参照去年的韩剧非常律师禹英禑,缺根筋的超级大脑和经验丰富的常人同事之间的协作可以非常有亮点,个人认为,这里人设上的遗憾主要是因为剧组并没有在刑侦线上多下功夫,不然可以找专家探讨和挖掘一下。

学术界方面,我对剧版最不满意的一个人设就是丁仪,普通青椒的设定过于庸常了。在我看来,剧里的魏成反倒比丁仪更接近刘慈欣宇宙中丁仪的形象(也许这恰恰是编剧改变了丁仪形象的原因——总不能剧里有两个谢尔顿然后靠口音区分吧)。魏成的人设特别到位,哪怕除去自带喜感的山东口音,作为一个现代数学天才,潘寒开枪时他的第一反应“我还没存呢!”几乎完全致敬了阿基米德,是个非常出色的细节设计。此外,申玉菲死的时候,魏成的反应也比原书更有人情味。对于沙瑞山,我对增加的情节倒并没有豆瓣网友那么反感,他在剧里是作为“普通科研人员”(就是知乎网友吐槽的“水论文还来不及”)的代表出镜,能把几乎全体下饺子的科学家形象往正常人的方向拉一拉。整体而言,编剧有烟火气,塑造的人物比原书中的人物形象更接地气,无论这种接地气的结果是好是坏。

慕星则是作为“媒体界代表”出现的工具人,她的人设几乎完全是为了反映ETO开展的染色计划的效果,以及普通人类在得知三体入侵后并不甘于投降(虽然能力实在有限)的一面。说来有趣,三体第二部中就出现了北京老街坊三人组(小知识分子/煤老板/普通工人阶级),从普通人视角旁观了这场星际冲突,而第一部中绝大部分类似内容都是从第三人称角度由作者平铺直叙的,汪淼虽然外号摄像头,但因为他科学家的身份以及和剧情的强关联,并不能给出来自普通人视角的观察(例如普通人看到染色计划会怎样反应)。从这点意义上说,既可以认为慕星的设计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原著补锅,也可以反过来看出大刘的叙事手法从三体第一部到第二部之间进步了不少。

ETO组织当中,申玉菲的形象比原著有了更为悲天悯人的一面,这个改动很合理,李小冉的表演也很到位。潘寒则基本局限在了原作工具人的形象上,演员的表演只能说无功无过。较之原著,剧版突出了ETO中拯救派和降临派之间的冲突,既强化了主题,也点明了叶文洁命运的讽刺性,可惜的是潘寒在这里(本应作为一个主要矛盾点)的原创戏份并不多,我理解也是因为剧集不能偏离原著太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