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续作,却完全翻转了小丑1的优缺点:第一部类型完成度有多高,这部就有多差;第一部的核心表达有多么危险且煽动,这部就有多冷静和自反。
差得离谱的前三分之二奠定了全片的起评分:毫无表达欲,豪无新意的心理犯罪侧写;歌舞和小丑女/gaga本意只是噱头,类型快感更是一点没给到。当天在倒时差,看得昏昏欲睡。
所幸最后四十分钟力挽狂澜,以社会学/传播学的视角对小丑1实现《桂河大桥》式的完全解构。双重妄想既是亚瑟与小丑双重人格的对峙,也是亚瑟与社会大众(或观众)对于小丑这一反文化/反建制符号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建构。
小丑的笑从来都只是社会建构。当小丑女用口红在玻璃上画出笑容,无意微笑的亚瑟将脸庞对准镜头的角度咧开嘴角,观众则将脑海中经典的小丑之笑投射在了银幕上。这一象征性的场面概括了亚瑟从无意间创造符号到被符号创造、被大众/时代裹挟的过程。结尾处,疯狂的真小丑在虚焦的景深处割开嘴角,而意外死亡的亚瑟嘴角流下一丝血痕,在观众面前完成他最后的“微笑”。两张微笑,一明一暗、一真一假,终于撕碎了小丑面具下的真面目:当亚瑟放弃自己创造出的小丑人设,狂怒的大众杀死亚瑟,创造新的小丑。
遗憾的是,作者没有给出“亚瑟如何放弃操演小丑”这一关键转折的充分理由,即便是隐晦的监狱强奸(《阿拉伯的劳伦斯》)也不能解释亚瑟为何放弃幻想、做回自己。议题的反转和完成度的欠缺使本片两头不到岸,无法讨好任何一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