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13时30分许,4名年轻人在张家界天门山跳崖。经当地公安部门查证,4人均为自杀。这几名年轻人均在外务工,最小的23岁,最大的也不过34岁。

...
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

根据新闻报道,这4名死者通过群聊的方式策划,他们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离开。在跳崖之前,他们已事先服下了毒药,还留下了遗言:“本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本人是自杀,与其他人无关。”

...
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四名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以如此方式宣告自己与世界告别的决心?如果要从这四名年轻人身上寻找共同点,贫穷的身世和崎岖的命运或许是他们的共性。其中一名自杀青年彭志军初中没毕业就外出务工,在劳务市场找了一个刮腻子的活儿,辛苦又枯燥。每天早上六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他很少参加同事们的聚会,又一次同事在街上碰到彭志军,他穿着一件衬衫,外面套了件小西装,头发梳成杀马特造型,乍眼的蓝色。在他人看来,是一种奇葩而难以理解的选择。

出身底层造型杀马特的彭志军为何后来会走上自我了断的道路呢?在2019年12月,纪录片导演李一凡的作品《杀马特我爱你》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上映。该片即讲述了红极一时也极富争议的年轻底层群体“杀马特”的故事。

...
杀马特家族创始人罗福兴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杀马特回忆自己第一次进工厂的年纪:最小的只有十二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回忆没有父母的童年,回忆在工厂流水线上辛苦的生活,回忆拿到手的微薄薪水,回忆在唯一能够消费得起的溜冰场玩乐,回忆被黑工头欺骗威胁的往事,回忆由于夸张发型不再被工厂接纳的日子。

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哪怕只是异样的注视,哪怕这样的发型只会让路人指指点点,至少,他们在别人的眼中存在过。

...
成群结队的杀马特青年

某次采访中,李一凡谈到:“我们经常被很多人诘问,你是不是消费乡村,你是不是消费杀马特。我觉得很可恶。那些漠视的人,总觉得别人好像在消费,他啥都不管、从来不参与。”

在那个被转发了2.1万的一席演讲中,李一凡导演在最后说:

“每个人都是活在社会里面的,每个人的处境都是社会的处境,每个人的历史都是社会史。关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关注社会,只有在你对社会的观看没有盲点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不是活在《西部世界》那种岁月静好之中。”

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在进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当前国家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最快时期,城市化率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

...
《下一个素熙》电影海报

《下一个素熙》改编自2017年韩国一名在通信公司客服中心实习的学生跳入水库自杀的真实事件。影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了素熙从开始实习到去世的过程,后半部分则是由裴斗娜饰演的警员宥真探索素熙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以及这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电影的主人公素熙是一个性格直爽的孩子,她热爱舞蹈,舞技超群,为人仗义,敢在料理店与不尊重朋友的陌生大叔怒呛。为何这样一个年轻气盛,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孩子最终却选择了孤独的死去?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郑朱莉用一种极其微妙的手法带观众走进素熙的生活,她未曾直接描写素熙矛盾变化的心理,而是强调素熙身处的环境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让电影的感情线和影片的氛围融合在一起,观众也能顺理成章地理解素熙为何不得不选择自杀。“性格直爽的素熙,从某一件事以后变得很安静、很安静,很忧郁。”

...
调查案件的宥真

素熙在影片中看起来总是十分孤独,无论是影片中的人物还是观众都对她不甚了解。素熙为什么在影片中一步步陷入了孤立的处境,其实并非无迹可寻。素熙在回家的车中曾向父母透露辞职的想法,母亲没听到后明明可以再多多关心一下,却没有这样做。素熙在和朋友的谈话中也曾被提问:“工作是可以随便辞的吗?”在潜移默化中,素熙已被渐渐推入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摆脱工作的过程中却逐渐被工作所掌控。

在影片中,素熙的工作有过两名主管,第一名主管因为扛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之后才无缝衔接第二个主管。在郑朱莉导演做前期调查的时候,在真实案件中学生所任职的客服中心三年前曾有过一位主管自杀。导演将这一事例与影片片名巧妙地结合,因为曾经自杀的主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任职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于是与主管自杀相似案例的学生则成为了下一个受害者,也就是“下一个素熙”。

...
素熙最终决定赴死的水库

无论是将中国小城的杀马特青年,还是在社会大体制下被无情碾压的素熙,亦或是天门山下决绝赴死的4个青年,世界各地城市化下的结构性困境和社会体制问题越来越明显。在素熙独自坐在酒馆决定赴死前,落在她身上的光只剩下脚边的短短一束。素熙没能等到春天再死,天门山下的青年也不再有痕迹,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哀歌,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