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完《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的晚上,走出电影院,内心有股莫名的愁绪无从消解。遂不再走向地铁站,而是扫了一辆共享单车。

其实选择进电影院的理由也很莫名其妙。因为这个月还没进过电影院,而且两天又因为一些事情带来的孤寂感很渴望一场哭泣。电影院和剧院是有可能给予我情绪出口的地方。于是路过电影院时,买了最近场次里感兴趣的电影。

电影很好笑,全程我和同场的观众都看得很开心。我这一场是小厅,坐得满满的,人群也很符合采样标准——大人,小孩,带着小孩的大人,以及我这样处于中间年龄层的。有些观众观影过程中总要评价几句,比如旁边小孩哥说“这个太好笑了”,比如前座的成年人唏嘘“这和我们那时候的好像”。还好如此的观影体验也没有太影响我的观影感受,我好像有点明白导演想要说什么,但又不太明白。因为故事就戛然而止在朱同的这一天,没有让朱同实现留在这个学校的人物目标,也没有告诉观众"很多年后"的朱同,更没有强调亦或是升华什么主旨。

就好像,我们学生时代任何一阶段的结束那么突兀。不会有想象中的大哭大闹,只是有些恍惚地想: 噢,就这么结束了吗?梦一样。

2

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南京初夏的夜风里,我看着路过身边的芸芸众生,想着电影里的种种情节,仍然捉摸不透观影完此刻的情绪。好笑吗?好像不至于好笑到反复回味。好哭吗?可是电影院里我没有留一滴眼泪。讲了什么呢?想表达什么呢?扣题了吗?于是我回过头,重新审视这个电影片名——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从头到尾,创作者都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超能力是什么。在电影开始没多久,看到试卷被小偷怪偷走时,我一度认为,超能力是想象力。观影过程中,旁座的家长和小孩哥的对话也不停佐证着我这一思路,他们不止一次地笑朱同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一点。可是看完后,我突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

想象力吗?起码对于我来说,这不是那么容易丢掉的东西。就算我想象不出来偷试卷的小偷、外星人大战数学老师、隐身术等等看起来有些离谱的可笑的画面,想象力也的确帮助我写出不少有意思的故事,陪伴我度过不少有些难捱的日子。我不认为朱同会这么轻易地丢掉自己的想象力,即便检讨书里的许多小错误会被时间的洪流慢慢地更正,但有些属于本能的东西没那么容易消失。

我想了许久,比起想象力,似乎另一个答案更合适——小时候那个自信满满、勇敢表达、不焦虑未来的我自己。

因为这个答案,我终于如愿在夜风中落下泪来。

3

很久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很简单但很悲伤的一句话:可是,我再也不是追赶太阳的小学生了。

那之后不久,我自己也写过类似的一段。“带弟弟进学校美术馆,嘱咐他把水放门口,不能带进去。满头大汗的十岁男孩看不懂十年展的意义,绕着展厅跑了一圈后,悄悄告诉我:我头发上太多水了,不能进来。我看着他飞奔出去,像是在注视着某些时光的流逝。十年前,我也是天马行空的十岁。 ”

虽然“小时候”这个概念只会离我越来越远 ,但从不妨碍回忆愈发清晰。我会想念小时候爱穿公主裙的自己,想念穿着显黑的粉色衣服的自己,想念夏天大面积裸露着皮肤的自己;我会想念积极竞选班干部的自己,想念上课积极举手的自己,想念拿不到三好学生大哭的自己;我会想念不开心就和朋友说“绝交”的自己,想念因为男生的玩笑不舒服就直接打回去的自己,想念情绪波动写在脸上的自己……

那个时候的我,没有容貌焦虑也没有身材焦虑,对于想要和喜欢的事物就勇敢争取,对于不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大声表达不满,开心与难过不需要分时刻分场合。那个时候的我,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很漂亮很自信很聪明有很多人爱,而不是把这些话当作其实自己也不怎么相信的自我安慰。

那个被我甩在身后的、不仔细想我都差点忘记的小时候的自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怎么不算拥有超能力呢?

4

在夜风中,我边想边哭,然后萌生了大叫的冲动。可是我没有,我也不敢。虽然路上的人不多,但还是有那么几个人。我怕他们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我怕被注视,怕尴尬。如果我是朱同就好了,朱同一定会想,我有隐身术。

我回想起自己去看电影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孤寂。其实我也很想参与舍友们当晚在ktv的活动,倒不是我多么喜欢唱歌,只是觉得从来不在考虑名单内的自己,好像被抛弃。明明他们讨论所有活动安排的时候我都在场,明明我们在宿舍也相处得很好,明明他们说xxx不喜欢唱歌但也要把她叫上……好像已经不止一次了,很多次我甚至毫不知情,苦等他们好久后,要从别人那里知道,他们安排了活动这晚不会回来。我不知道理由,也许是其中有人不喜欢我,但我也不敢问,哪怕我知道也许我主动一下就会得到参与的资格,可我不敢。我怕被讨厌,更怕被孤立,更怕所有模糊的事情具象化。如果是朱同就不会这样了。朱同可以为了“有没有被拍”反复询问,只因为他真的很需要这个机会。如果我是朱同,我一定会直接地问:为什么每次都不喊我去?为什么刻意地忽略我?其实我也很想去。

如果我是朱同,如果我是朱同,如果我是朱同……越来越多的假设在脑中被推演。如果我没有丢掉超能力,我就会开口争取那些我想要争取的,我就不会顾忌别的与让我不爽的人吵架,我就不会躲在床帘里哭泣,我就不会无数次自我内耗。

可是比朱同糟糕的是,我也不知道我是在哪个年级弄丢的超能力。

5

其实我的那些假设有些不那么合理,因为我不是创作朱同的编剧。也许把一些事情问编剧,编剧会说朱同不会那么干。但我知道谁会,小时候的我会。我不那么了解朱同,但我见过小时候的自己。

又或许,朱同的身上,可能也有着许多创作者本人小时候的影子吧。

也许三年级,还是个太过确切的标记。可能是从三年级开始丢的,但应该不会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动作。朱同的同学们的丢失进度,看起来也各有所异。

电影的片名是本次上映的重命名,也许不代表创作者的本意,所以也许我的这番探讨毫无意义。但这是促使我思考的起点。这也是电影最触动我的点——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让我开始怀念小时候的自己,让我开始试图找回小时候的自己。

现在的我,走了太多的路,学会了太多知识,知道了太多道理,却永远无法让自己满意。我钦慕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自信美丽勇敢,回过头才知道,原来我曾经也是那个样子。

我的童年并不完全快乐,所以《年少日记》让我落泪。可童年的我,应该是要比现在快乐,所以《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让我怀念。

人没有回到过去的能力,但万幸,还可以改变未来。那个被我甩在身后的小时候的自己,请等我回头,再一步步地追上你。自信满满、勇敢表达、不焦虑未来,那些你拥有的,我拥有过,也将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