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八字重,是社畜”
“根本是女鬼霸权,女鬼自助餐”
这些金句出现的时候,电影院里的大家笑成一片。

其实创意点和影射的东西都很简单,但是故事轻盈又可爱,把职场,媒体,压抑的小孩等等所有东西借助鬼世界进行杂糅,整体很顺。

*吓人SOP,鬼也有职场
片中煞有介事地将如何吓人做了“学术化的拆解”,一套扮鬼sop下来,帮你发掘项目亮点,培养你成为鬼界熟练工。
在所有人都在煞费苦心想着如何榨取“职场社畜”类主题影片红利的时候,本片用一种解构和荒诞的方式,交出了一份趣味答卷。
鬼也得卷业绩,拼转化。
所谓坟头蹦迪,地狱笑话,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

此外,多端媒体,布局出海业务,公司笑着感谢员工然后裁员。业务组怎么做出爆款,嘴硬心软的mentor,隔壁部门能力很强的茶姐杰西卡和自己的领导凯瑟琳有渊源……
这些职场八卦你就聊吧,够在茶水间蛐蛐一整天。

*鬼界也有女明星争奇斗艳

开头凯瑟琳和杰西卡的女明星争奇斗艳,前后辈的争斗状态,包括鬼界的选秀、评比、颁奖等等,都用一种奇观化娱乐圈的方式,给影片带来极强的娱乐性。
让我想起了一些台剧«影后»。
台前幕后明争暗斗,当鬼了也得搏露面,抢资源,不然就会魂飞魄散咯。

*恐怖片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又在被不断解构

一直以来,鬼其实都是由人或集体的想象,反射社会状态而共同建构而成。有关恐怖故事的创作,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整体性的焦虑或情绪状态。
这部影片喜剧化程度很高,精巧地化用了一些已经融入文化共识的恐怖片元素,包括但不限于酒店凶宅,红衣小女孩ip等等。而且对“鬼如何成为鬼”,给了一些新的角度。

“厉鬼”其实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心愿未了,本片没有故弄玄虚的苦大仇深,而且把落点放在了总是背负着父母期待但总觉得自己没有被看到的“普通小孩”。
同学在第一次被问起死因的时候,她下意识回复是“谋杀”,在剧情逐渐展开的过程中,观众越来越明白,致命的“荣誉柜”正代表了那一条条无法达成的好女儿目标,东亚小孩从被期待得高分到被期待多拿年终奖,“普通”总是不被允许的,哪怕已经是足够努力了。
所以在最后哪怕观众都已经离席,酒店团队的朋友们还是在努力吓人,他们虽然跑得乱七八糟,但还挺感人的。

片尾曲有一句是“挥火把的孩子他烧掉了戏棚”,非常触动我。

最最后,把makoto的mv完整的作为彩蛋放给观众,是好尊重角色的一种行为啊!他不再是被忘却的nobody,所有观众都一起看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