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IP”为英文短语“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即“知识产权”。近年来“IP”的概念十分兴盛,许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和讨论的文学、游戏、漫画、电影、符号、新闻、概念等等作品,皆被发掘出极大的商业价值,其被应用于服装、工艺品、装饰、影视、音乐等的开发。在影视行业,由“IP”改编的影视作品,俨然已经成为了十分火爆的常态。而文学又是其中最多的“IP”类型。近年来,随着大量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在产生巨量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之外,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整个行业也日趋浮躁,资本逐利的本质使得过量的“IP”被买入囤积,强行孵化;同时,只要一种类型的“IP”改编剧有一定热度,就会有大量制作十分粗糙的同质性“IP”改编剧出现,企图进行一波收割,当下,整个“IP”改编剧市场呈现出过量繁荣甚至“泡沫”化趋势。而在文学作品作为IP被影视化的领域中,其多数类型为甜宠恋爱、玄幻仙侠、历史正剧或现实主义等等,其中即使有科幻元素,也不过是作为一种辅助叙事的手段,并不能称之为科幻类型。真正的以科幻为主类型的作品,应当是利用天文、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硬科学领域的科技发明和专业知识来左右情节发展,注重逻辑推理,以科学和探索精神为主要价值,涉及繁多的专业术语,且在欣赏后能让读者或观众对当下或未来有一定科学和社会性质思考的作品。近几年文学IP的影视化改编虽然十分热门,但是,以科幻为主类型的影视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科幻小说《三体》爆火后,其引发的科幻热潮成为近年来一个较大的文化现象,许多人的目光开始转向科幻文学,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和作品被发掘出来。各种科幻文学IP的改编也被逐渐提上日程。

在2023年1月15日,打磨了七年的电视剧《三体》在CCTV8和腾讯视频同时开播。两周时间,《三体》的口碑和热度同时爆棚,超15.7万豆瓣用户打出了八分以上的评分,黄金时段的收视率稳定在全国前三。电视剧《三体》算是填补了近年来大量文学IP改编中科幻类型的空白。同时,作为多年来的首个硬科幻电视剧,类型的开拓已然难得,其精良的制作和对原著精神的继承,还使得不论是看过《三体》原著的“原著党”,还是仅仅来欣赏电视剧的“路人党”,皆有颇高评价。类型的开拓和高超的质量使得《三体》一度成为现象级的科幻改编剧。虽说在同一类型中,《流浪地球》系列同样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和社会影响,同样值得一提,其宏伟的视觉特效和独创性的改编征服了大量的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乃至电影工业都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但其巨量的投资和大规模的原创性改编,使得其成功注定难以普遍性复制,对未来更多科幻文学IP的影视化改编难以产生更多策略和执行手段上的参考。而电视剧《三体》,则正如其导演杨磊所说:“我们只是翻译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其对原著有绝大部分的保留,同时在制作上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低成本、高口碑,并且在内容上忠于原著,相比《流浪地球》,电视剧《三体》的改编模式显然对未来更多同类型的科幻文学IP影视化改编具有更高的参考和学习价值。当前,文学IP影视化改编的各种乱象严重泛滥,其他类型的作品已然有各种失败案例,究其原因,出了资本市场的大量涌入,盲目跟风之外,其在创作上的思想浅薄,感情苍白,缺乏生活真实,以及想当然的改编等等原因也难辞其咎。电视剧《三体》的出现,标志着科幻类型也即将进入当下各种文学IP改编的浪潮之中。

文学与电影本质上属于不同门类,二者有较大差异。文学更多的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将故事带给读者。其中虽然也包含具体的故事情节甚至一些十分具象的内容,但免不了更多的抽象表达和思想概念。这些文字内容很轻易的便可以在读者的头脑中完成构建,但影视呈现则不然。影视是一种视听的艺术,其表达的工具是视听语言,这就要求其在所有的内容上都要更加具体和具象,即使是一些抽象的内容,也必须要以具象的视听形式进行表达。这也就注定了在科幻类型影视中以视听形式展现抽象内容和意识表达的极高难度。尤其对于科幻小说来讲,其中大量的科学概念,有些甚至是当下十分前沿的领域,以及许多作者幻想出来的新设定,还有人物的思想状态,推导过程等等,其影视化皆是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让书中的幻想落地,如何让观众共情,如何优化故事节奏,如何改编丰满人物形象,皆是科幻文学IP影视化在叙事层面上面临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以电视剧《三体》为例,对科幻文学IP影视化改编进行粗浅分析,以求为后来的科幻文学IP影视化改编提供一定参考。

1 叙事的重塑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欣赏与创作的逻辑还是存在较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多强的故事性,甚至混乱的意识流的叙事也依然存在较为广泛和深刻的审美价值,科幻类型的文学作品更甚之。其重点更加在于科学幻想的描述,很多时候叙事甚至都只是科幻作家用来呈现自己“点子”的工具。如刘慈欣的《地火》《吞食者》《赡养人类》,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童年的终结》,小林泰三的《醉步男》《玩具修理者》等等科幻作品,其故事性都偏弱,戏剧冲突也更多的是集中到“点子”的出现所带来的新变化上。而对于多数的影视剧来说,在叙事上都必须拥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性,否则便很难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那么对于科幻文学IP的影视化来讲,如何把故事变得有更强的戏剧性的同时,还要保留原著的核心风格和精神,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三体》亦是如此。

《三体》的第一部中,更多的篇幅是用来介绍和解释小说中的核心世界观的:即三体文明的状态、位置以及与地球的关系。在原著中,所有的故事皆是为这种世界观的构建所服务的,故事的推进也是为了一点一点的揭示三体文明的形态和人类社会的变化,以及其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念。虽然看过《三体》的“原著党”对剧情中的诸多内容都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带入,但是作为影视剧,其面对的观众更多的是没有阅读过原著的普通人。如何让他们更加容易的接受复杂的科幻设定以及捋顺故事中的逻辑线,是影视化改编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电视剧《三体》中,把整个故事分成了十分清晰的四条主要的故事线,每条故事线辅以各种支线同时进行,在原著的基础上对整个故事进行更多的补充,增加了许多的内容,整个故事更加丰富明晰,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更进一步的增加沉浸感。

1.1汪淼-史强的调查推理

第一条故事线,是以汪淼-史强为主的不断深入调查关于三体组织相关疑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线。主要内容是史强在汪淼的配合下,调查“科学边界”组织和eto(“地球三体组织”的简称,后文皆使用此简称)的相关秘密,逐渐对这些内容深入了解并不断思考对策的过程。在这中间,汪淼和史强的关系从最初汪淼对史强的不信任甚至排斥,到后面逐渐变成了互相信任的好朋友。他们共同经历了科学家离奇死亡的调查,汪淼眼中倒计时至宇宙闪烁的绝望,以及后面一点一点调查eto,到后面申玉菲被杀,叶文洁被抓以及后面“古筝计划”的实行等等事件,串联起了汪淼和史强这条线的主要内容,这些也都是原著小说中已有的现成内容。

不过在这之外,还原创性的增加了不少支线情节。如常伟思主持的adc(“亚洲防御理事会”的简称,后文皆使用此简称)的这条小支线,丰富了pdc(“行星防御理事会”的简称,后文皆使用此简称)的内容。在这条小支线中,把原文中许多一笔带过的小事件展开呈现,如科学家自杀本来是原著中的一个很简单的背景事件,而在电视剧中,则成为了pdc对抗eto的一个不小的事件,pdc专门把科学家们集体保护起来,但依然无法阻止eto施加影响,进一步增加eto实力的诡异,同时增加一个小冲突也使得电视剧的前期节奏不至于太过平淡。

1.2 ETO内部矛盾的尖锐

第二条故事线,是在地球三体组织内部,以申玉菲为代表的“拯救派”和以伊文思、潘寒为代表的“降临派”之间的争论和对抗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线。这也是全剧对《三体》的影视化中原创性最高的一条线。首先便是对eto中拯救派阵营理念的修改,在原著小说中,拯救派对三体人有着较大的同情,其目标是想要拯救三体文明于水火之中,想要三体人来到地球和人类和平相处甚而改造人类社会,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光明更理想。

而在电视剧《三体》中,eto里的拯救派被改为了想要通过地球的数学和物理的水平,构建三体运动模型,帮助三体人预测三体运动,从而让他们留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阻止他们降临地球。电视剧中eto降临派的理念倒是贴合原著,基本没有作过多修改,即人类不值得被拯救,人类的罪恶需要得到惩罚,想要让三体人降临地球,消灭人类。这样的修改,能够让拯救派和降临派之间的对抗更清晰明确。若是完全贴合原著,虽然在内容上和深度上有更多保留,但是在影视的叙事上,会让观众难以抓住两派的主要分歧点,或者说,若是要完全保留,那么在叙事上就会面临很大挑战,稍有不慎就会使得二者的对抗在驱动力上的不足。但这样的直接性修改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瑕疵,比如原著中,申玉菲是和潘寒在理念不合的争论中,冲动之下发生火并,申玉菲与潘寒发生枪战而死,那时申玉菲并不知道三体问题无解,同时,因为在原著拯救派的理念之下,即使三体问题无解,在三体人如何处置地球人的理念上和降临派已然存在分歧,申玉菲无论如何必须要死,所以此时潘寒要杀人而不仅仅是阻止三体问题的求解。而《三体》电视剧中,申玉菲是知道三体问题无解之后,自杀而死的,此时安排潘寒过去让申玉菲自杀,潘寒的这个行动必要性明显不足,因为三体问题无解就已经注定三体人要降临地球,也就宣告拯救派的完全失败,此时申玉菲的死活已经不重要了,潘寒专门过去找她的情节也就显得有些多余,但为了后面eto成员大会中对潘寒的审判,潘寒就必须要有害死申玉菲的分裂罪名,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即使失去很强的动机,也必须要加上此情节。

1.3 三体游戏的还原

第三条故事线,则是在“三体”游戏的内部,以汪淼为主要视角,从周文王演绎《周易》、到墨子展示他的宇宙模型、哥白尼在伽利略和欧洲教皇面前阐述“三体运动”模型、再到秦始皇的人列计算机、以及后面三体舰队的起航和“智子”的制造。汪淼一次又一次的见证三体文明一次又一次毁灭和重生,揭示三体世界的设定,不断探索三体运动的规律,最终验证无解,决定入侵地球的过程。汪淼的每一次进入游戏都是一个新的时代,三体游戏的大框架基本都是忠实原著进行还原,但是还有诸多小细节的改动和小情节的加入,使得影视更加生动,叙事更流畅,人物形象也更丰满。在原著中,汪淼是通过偶然瞄见申玉菲电脑上的网址接触到的三体游戏,而剧中改为申玉菲主动把网址发给汪淼让他去玩,这种改动强化人物行动,锐化人物关系。原著中汪淼每次登陆游戏都是自己一个人,游戏在汪淼那里是一个相对个人的事情,他的很多思考感受都是独自做出的。而电视剧《三体》中,三体游戏变得更开放,也是史强推理破案的重要线索,不再是汪淼独自玩游戏,史强的助手徐冰冰也进入游戏,她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和汪淼的讨论中向观众解释三体游戏的诸多细节。史强自己也在第一次进入游戏的时候和汪淼一起进入,然后迅速失败退出游戏,这很直观的说明了三体游戏的难度。沙瑞山也进入游戏进行探索,这也为后面的讨论三体世界,即向观众解释相关设定打下基础。

1.4 叶文洁往事的取舍

第四条故事线,独属于叶文洁,也是原著《三体》小说第一部中的绝对主角。在他人的描述和叶文洁自己的回忆中,逐渐拼凑和构建起叶文洁前半生坎坷的经历,也揭开了人类和三体人联系的动机和红岸的重重迷雾。从文革时期,青年叶文洁目睹父亲叶哲泰被红卫兵武斗致死,母亲改嫁,自己被发配到大兴安邻的林场,被白沐霖背叛,再被关押迫害,心灰意冷之下被调往红岸基地,在红岸不断工作挣扎,按下按钮联系到三体人,为了隐瞒此事,最终杀害自己的丈夫杨卫宁和政委雷志成;到文革结束后,她生下女儿杨冬,在齐家屯和当地老乡相处,再到她被平反,离开红岸回到北京任教,这期间认识伊文思并和他建立地球三体组织,成为eto统帅直至今天等等诸多往事。这些往事赋予叶文洁人物灵魂,描述了叶文洁从最初对人类失去信心,一点一点积累仇恨,直至在契机之下联系到三体人,而后又释然的的心理过程。

这一条线几乎没有太多改编,值得一提的是,刻意弱化了文革中的武斗部分,这使得叶哲泰和叶文雪的故事呈现的比较隐晦。同时,在呈现的顺序和形式上也和原著有一定的差异,更符合影视节奏和特点。叶文洁的这些往事,在书中是按照不同阶段的大片段的插入到叙事主线中的,而在影视剧中则是把它拆成了很多相对小的片段,在不同的时机以插叙形式来讲述,甚至是及细小的碎片,放在片头或者片中一些需要塑造某些梦幻氛围的地方。而且原著中相对客观的描述视角基本上是去除了,代之以叶文洁的主观视角描述,他人讲述叶文洁的故事也改成了叶文洁自己的回忆。这样虽然损失了一定的客观性,但叶文洁自己讲述的时候,可以很容易的把她当时的内心感受直接以台词的形式说出来,省去了很多叙事成本和视听技巧,这样的形式或许不出彩,但一定最稳妥最不容易犯错。

1.5 故事的整体推进

这四条故事线互有联系但各自的叙事又清晰明确,相对独立但同时又互相关联,它们共同推进故事的前进和发展。《三体》电视剧前期从“悬疑”入手,环环相扣引导观众。从物理学家杨冬的自杀开始,她留下的“物理学不存在”的遗言,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被紧扣在对这句话的诸多疑问上,从而一步步引出“科学边界”组织,再到汪淼的“幽灵倒计时”,真实且细节丰富的“三体游戏”等等,谜团一个接着一个,刚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又带出了更多的疑问,就这样带着观众一点一点的往下走,直到揭开谜底:三体人要入侵地球,它们设置的诸多障碍,悬念重重。

2 人物的丰富

科幻文学相比传统的经典文学,其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常常忽略对人物的刻画。人物在科幻文学中总是都沦为推进情节的工具,对其本身的灵魂和内心的挖掘大多不如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三体》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其工具性过强而人物本身的挖掘不足已经成为这块美玉总被诟病的瑕疵,但其实这些均是科幻文学的通病。而对于影视剧来说,其能否打动观众,除了故事的精彩程度,往往还要取决于观众能否和人物共情,换句话说,便是人物是否真实可信,形象是否立体,观众能否理解他走进他等等。在《三体》影视化改编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创作团队能否给予书中相对扁平的人物更多填充,丰满其性格层次,让观众理解并走进人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2.1 丰富主要人物

剧版《三体》的人物塑造总体来看还是相对成功的,给予了人物很多生活上的细节和设定,几个主角都设计了比较成功的人物弧光,也能够让观众理解和共情。

本文决定选择汪淼作为主要人物塑造案例进行解析,在《三体》影视剧的几个主要人物中,汪淼无疑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影视剧中虽然给汪淼做了较多原创性的补充,但依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著中汪淼的感觉,并没有让观众觉得有所疏离。同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家设定的人物形象都比较普遍,分析汪淼的案例也能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价值。

2.1.1 成长弧光的丰富

汪淼的形象在原著中并不清晰,基本完完全全可以算作用来叙事的工具,没有更多的性格表现,也没有内心世界的剖析,原著的重点只在于以汪淼为工具来表达的作者脑中科学幻想和宇宙设定,汪淼一度被戏称为“移动摄像头”,而汪淼作为《三体》第一部的主角,其影视化后必须要成为有血有肉的真实可信的人物,改编难度可见一斑。在《三体》影视剧中,汪淼的形象被创作团队通过各种形式塑造的十分成功。

第五集是汪淼人物内心转变、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一集,是他从恐惧慌张到坚定,和史强从排斥到信任的转变的一集。这种成长也安排的十分符合他的人物性格,对他原本的特性是一种加强,而不是十分生硬的强行转折。在科学家的一面上,他学会了思考更加开阔和缜密,在生活的一面上,他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比如他看到了女儿为代表的下一代的未来希望,让他不再恐惧还不知道何处的敌人的威胁,下定决心抵抗到底;比如他推理得出了敌人想要毁灭人类的科学,使他不再停下纳米研究,精神也从崩溃边缘回归。

到第八集汪淼再次和史强在一起的时候,完成成长的他目光坚定,谈话间眼神不再飘忽,遇到的任何事情都愿意和史强分享,整个人的姿态变得十分放松泰然,也会把后背大胆暴露给史强,这些动作能够明显看出他和史强已经完全建立了信任,二人搭档的故事线也就正式开始了。

这之后,汪淼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放松,甚至和史强谈话时会坐到桌子上,这可不是一般人面前能做出行为,而这一切会让观众感到合理的同时,又会继续加深汪淼生活化的一面,更加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汪淼由此就开始正式担任观众的眼睛和脑子,和史强一起进行调查推断,解释设定的任务了。

在塑造好汪淼的这些性格转变后,观众逐渐接受汪淼的普通人设定,此时再展示他科学家的一面,观众就没有那么难以带入了,反而会越来越因为看到他厉害的一面更加喜欢上他。这种设计让汪淼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高级。

这之后的几乎每一集我们都能看到汪淼的成长。在游戏中,汪淼从一开始面对周文王的随从都稍显胆怯,到后面可以直面教皇,大胆说出自己对三体宇宙模型的理解和思考,即使要被烧死也毫不畏惧,再到后面游戏通关,游戏的进度和汪淼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到后面面对申玉菲之死的时候,汪淼并没有感到恐惧,只是还表达了自己的难以接受,那时候,史强告诉他没有时间可以悲伤,要跟更加振作起来和敌人斗争。再后来三体人集会,史强带人冲进现场和eto对峙的时候,他没有表现的多么紧张和恐惧,只是担心史强的安全,史强的受伤再次刺激到汪淼,让他又一次的成长。最后到了二十八集,汪淼甚至可以非常自然和专注的讨论和计算血腥残忍的“古筝计划”的可行性了,全程没有任何不适和不忍,乃至后面亲眼目睹行动实施现场的时候,基本上内心已经可以完全接受了。

最后的最后,在得知三体对地球的科技封锁的时候,汪淼在经历最后一次情绪激动后,站在虫群中的汪淼从崩溃中清醒,又一次坚定了继续战斗的信念。至此,一个最初的普通科学家,在经历了最后一个磨难后,成为了抵抗三体侵略的第一批斗士,他将在日后,持续开发链接人类和太空的太空电梯,为抗击三体战斗终身,也因他的贡献,人类走向太空的路途更加顺畅了几分。

2.1.2 生活细节的勾勒

汪淼的身份是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是国家级纳米研究项目的总工程师,明显是一位高级科学家,是普通人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人物,这样的身份观众是很难走进的,而且很多的影视剧都会把这种形象设计的高冷无比,不近人情。但汪淼自始至终从未让观众感觉到难以接近,神秘莫测。在剧中除了主线外,汪淼更多的是他的家庭生活和自己的爱好等等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情节,塑造出来一个活生生的,贴近普通人的顶级科学家,他生活化的一面更容易让观众带入。

汪淼在剧中的第一次出场并没有像很多科幻电影那样,直接安排他在实验室做高深的实验,向观众表明他的科学家身份,而是在自己家里洗照片,摄影的小爱好明显让观众更易理解,更体现他生活的一面,瞬间就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同时暗房的布置和黑白照片的照片,体现出他高雅的品味,这又使他不同于特别底层的人。他和史强最初见面的形象是有些木讷但又不失睿智的,比如他开门是有些戒备的,但又能很快明白他们讲述的很多内容,而面对史强的激将法又很快上钩,但又能立刻想明白。通过汪淼和史强、家人、常伟思的互动,一开头就把一个单纯、聪明、内敛、有品位和原则的汪淼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

接下来的三、四集,展现出一个濒临崩溃的汪淼,这里崩溃的情况是必要的,但是汪淼的人物形象如何表现崩溃却要考验创作团队的能力。剧中,汪淼突然遭遇幽灵倒计时,其表现出的崩溃和恐慌的状态不是一种声嘶力竭,而是试图自己去探索原因,即使自己无法解决无法理解,在最脆弱的时候半夜开车在路上疯跑,也没有向史强敞开心扉,他唯一告知人的只有自己最信任的妻子。这样处理和安排就十分符合汪淼缜密内敛的性格。

至此,一个本应高高在上生人勿近的科学家形象,就这样十分流畅的以普通人身份走入了观众的视野。但他科学家的一面又没有被抹除,在生活之外,观众仍能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作为科学家的冷、静睿智和严谨,感受到他身上那独特的使命感。

而很多其他影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除了开场的高高在上之外,其转变往往是各种十分生硬的情节,如友谊的出现,家人的事故等等。而《三体》电视剧设计的汪淼的形象和转变都十分自然和高级,给未来科幻文学IP影视化改编提供了一个十分优秀的案例。我们能感受到汪淼由内而外的巨大成长,但是又没有那种特别明显和刻意的转折,这种于无声处的转变明显更加流畅和自然。

《三体》电视剧中的这几个主要角色,创作团队基本上都对人物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填充和改编,还给他们增加了很多小细节,呈现出更加丰满立体,且有一定成长过程的人物形象,尽可能的去除其纯粹叙事工具的特性,让观众能够认可该形象并与之共情,使故事更精彩。比如给史强增加了较多戏份,包括他和常伟思的互动,他和汪淼女儿的互动,他自己的很多思考等等,也因他的轻松和稍显诙谐的形象,使得他总能作为电视剧中缓和严肃紧张氛围的角色出现,调节叙事节奏;汪淼在参加eto的旧工厂集会前,还增加了史强对汪淼的叮嘱情节,以及军事行动前史强的各种准备工作,使得感情更真实,内容更详实;增加了申玉菲在火车上被降临派暗杀的情节,此处申玉菲的恐惧反应和叶文洁的贴身保镖陈雪凌厉的身手,丰满了申玉菲的形象,也升级了降临派和拯救派的矛盾。不仅仅是细节的设计,剧中对小说的诸多真实情感的展现也令人感动,比如白沐霖与叶文洁之间的暧昧之情、杨卫宁对叶文洁默默的爱护、汪淼对杨冬的复杂情感等等, 尤其是老年、青年叶文洁丰富而有层次的内心情感世界耐人寻味。以上种种电视剧里新增的原创内容不仅符合原著的人设,在缓和叙事节奏之外,还极大的丰富了这些主要人物的真实感。

2.2 丰富次要人物

电视剧《三体》中的各个非主要人物也各具风格,许多小情节的设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原创配角幕星,还有书中本来只是几笔带过,但电视剧中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情节和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2.2.1 全新角色的创造

剧版《三体》中的记者慕星,在小说《三体》中是没有的,属于电视剧原创的新人物。幕星在剧中主要是独自进行各种调查取证,也给她增加了很多设定,如携带两个录音机,喜欢喝苦咖啡之类……她的作用也是带着观众对eto进行揭秘。她的去世也极有价值,除了给史强提供叶文洁的相关线索外,也以此对eto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幕星是被陈雪杀死的,而在此之前,陈雪在火车上已经杀死过一个要杀申玉菲的凶手,但这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同情。但幕星之死却能让观众产生怜惜,毕竟她不属于eto也没想害人,同时前面给予她的诸多戏份也让幕星和观众建立起了情感联系,此时观众会增加对陈雪,甚至是对eto的反感。

2.2.2 人物前史的丰富

同时,陈雪的身世也做了原创性的改编,在小说《三体》中,叶文洁身边的冷血杀手无名无姓无身世,但电视剧却给予了她一个十分戏剧性的身份和经历:叶文洁妹妹叶文雪的女儿,和原作中叶文雪因文革中的武斗而丧命不同,剧版《三体》中,叶文雪则是出卖了女儿陈雪的清华大学保送资格,逃往国外。而叶文洁刻意把侄女培养成杀手,时刻带在身边。一方面表现出叶文洁的冷血,另一方面表现出她的胆怯和对三体组织的不自信。剧版《三体》以独创的慕星和陈雪这两个人物,表达了他们对eto持批判态度。

2.2.3 次要人物的立体

剧版《三体》对红岸基地里的人物也有很多独创性的设计,首先就是丰富了雷志成和杨卫宁的人物形象,使其行动目标更清晰。比如雷志成一心想要一些政治目标,并且台词更接近一个政委,比较正,也十分的晓之以情。而杨卫宁则一直担心叶文洁出不去,所以一直阻止叶文洁和红岸嵌入更深。在红岸增加了不少叶文洁的偷听环节,以此形式来说明雷志成和杨卫宁的心理想法,而这些内容在原著中是用文字客观阐述的。在红岸的几个主要人物之外,还给红岸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小剧情,比如检修机器的时候,叶文洁帮一个偷懒的同事检修,监视她的警卫员说还用方言替叶文洁表达不满;在升任叶文洁时,增加了一个同事老刘,工作故意纰漏被开除的剧情等等,让观众能够感觉到红岸基地里真实的“人”的存在,以此来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基地。除此之外,剧版《三体》还给魏成增加了很多经历和思想,包括方言的设计,给潘寒增加了更多情节来阐述环境恶化的问题,给沙瑞山增加了一些面对宇宙闪烁之后的略疯魔的反应的小情节等等,这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小角色各有特点,都令人印象深刻。尽管王传君把科学家丁仪演成了落魄的长发文艺青年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质疑,但总体而言电视剧的选角和人物塑造在观众眼里还是十分不错的。

3 世界观的展现

科幻文学IP和其他类型IP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科幻”二字。其必然存在诸多新的幻想和设定,而这些幻想和设定皆是在已有的科学成果或是一些科学假说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这就注定了其光是向观众解释清楚这些幻想就有相当的困难。它不像魔幻或是玄幻这些类型的设定,只需要一两句话就可以直接介绍清楚,因为观众能够理解这不是现实世界,即使不进行任何解释,其发生的不合常理的现象,人物拥有的不可思议的能力,观众也都能很快接受。而科幻类型的故事,其本质还是在现实世界发生,那么对于观众难以理解或者反常的现象,就必须给予合理的科学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常常会出现过于复杂,难以理解的情况,若是直接灌出各种专业名词和定理进行解释,观众一时间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如何把这些解释简化,以何种形式去表现这些幻想,也是一层不小的考验。在《三体》中,更是有数不胜数的科幻名词,诸如纳米材料、宇宙闪烁、三体运动模型、太阳辐射、智子多维展开等等,每一个名词的解释都涉及高深的前沿科学,而电视剧《三体》则也是设计了很多不同形式来应对。

3.1 对话阐释科学设定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需要大量语言解释的概念,电视剧《三体》中,大多是采用对话形式来进行解释。一般是安排科学家来进行主要的科学的解释,以增强真实可信性,同时再安排一个认知很普通的角色,代替观众进行提问,同时进行简化的比喻总结等等,给复杂的概念“降维”,让观众能理解。即科学家进行科学性的背书,给予科幻概念科学的根基,普通认知的人物对概念进行“翻译”,拉近和普通观众的距离。在剧中,大多时候都是史强作为那个认知普通的角色,代替观众去提问,并及时“翻译”比如解释宇宙闪烁时,在汪淼和沙瑞山说了很久一通后,通过史强的一大通提问和归纳后,观众大概收到的对宇宙闪烁的认识就是“宇宙在冲你眨巴眼”和“一块超大屏幕盖住地球的半边”;在解释大型粒子对撞机进行实验的结果总被提前预知时,在史强的询问下,汪淼使用他放在桌上的一盒香烟为例,抛到地上,以此来解释粒子对撞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提前预知的恐怖;在三体游戏中,还增加了汪淼在欧洲中世纪的时代,面见教皇的桥段,在此段中,汪淼论证了三体世界的宇宙模型,也完善了小说的世界观(即三体运动不可测,且飞星的瞬间变大变小是因为光的偏振现象)。这种形式最考验创作团队的就是,要能猜准观众心理,史强的提问和相关比喻一定要简单易懂,要知道观众在想什么;同时科学解释也必须严谨,要顶住一些相关领域观众严格的目光,以此来维护真实的世界观。同时,在此部分还需要再多提出的一点是,《三体》整体还有悬疑风格,也就是史强为代表的警方不断调查eto和三体的过程,其中的各种判断和推理也不可忽视,《三体》电视剧中的诸多推理过程也都是通过史强和徐冰冰、汪淼的很多此对话完成的。

3.2 特效呈现视觉奇观

对于相对具象化的过程或者状态,在电视剧《三体》中,大多制作一些视觉特效,再辅以相关人物的科学解释来呈现。这样的展示更直观,也更符合影视的视听语言的形式,观众理解和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同时,这种视觉奇观的形式,在更具观赏性的同时,也符合科幻类型的视听特色。在剧中,这种呈现也是常用的形式。比如魏成回忆自己在思想里构建三体模型时,就使用了三维动画的特效,展示魏成的思想过程,再辅之以魏成回忆的台词,观感十分流畅;科学边界讨论火鸡-农场主假说和射手假说的时候,也为此专门做了演示动画,在更清楚直观的同时,相关的悬疑肃穆的氛围也得以恰到好处的塑造;在三体游戏中的许多奇观性的场景也大多使用了特效演示,如人列计算机、墨子的宇宙模型、三体世界不断被三个太阳吞噬,最终只剩下三体星一颗行星的过程、智子的二维展开之类,这些场景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整部剧中最为高潮的“古筝计划”等等。这种展现形式虽然最为直观和精彩,但也是最困难最考验创作团队的科学功底和美术创造力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幻想,很难在现实中找到相关参考,都必须对这些科学幻想的相关理论完全的消化吸收,再辅之以极高的美术功底,使其呈现出来既符合相关科学理论,又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使观众能够接受和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古筝计划”中对于纳米材料“切船”这一段的视觉效果的呈现,制作组甚至制作了一个船的模型,把模型切开来模拟切割的物理效果,给特效的设计提供参考。

4 改编中的不足

即使其改编十分认真,在整体上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甚至是优秀,但作为多年来首次科幻文学IP改编的尝试,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本部分便对其在叙事层面的不足之处做一大致梳理。

4.1 叙事节奏过于缓慢

第一个问题便是叙事节奏整体上过于缓慢。三体电视剧一共30集,《三体》小说的第一部约20万字,平均下来算,每集只有6600字的原著内容可供改编,按照一般的普通剧本标准,每分钟大约需要300字左右,大致能估算出每集大约只有22分钟的正片是属于原著的,体量上不到每集时常的一半,这也就注定了主创团队需要加入更多原创性的内容来对剩下的一多半时间进行填充。在填充的内容中,当多数原创性的情节都达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依然无法把时常充满时,便出现了一些其他“水时间”的方式。比如充斥着大量意义不明显的闪回,这在剧中的前面几集尤其多,诸如老年叶文洁坐在板凳上,看向阳台的全景;杨冬站在窗前,面无表情的看向窗外的脸部特写;杨冬被装进裹尸袋,拉上拉链的那一幕;以及年轻叶文洁在红岸基地的诸多特写镜头等等,这些镜头初看是非常精致和极具美感的,但其频繁出现,难免审美疲劳。闪回的大量使用,严重割裂观众的审美体验。而临时增加的原创角色慕星,能看出导演是想通过这个人物的逐步调查,让原著后期的才出场的重要人物潘寒提早出场,增强前期的戏剧冲突。但很可惜,幕星的故事对主线剧情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有机影响,反而对故事节奏进一步拖垮。

4.2 缺乏影视逻辑的原创

第二个问题在于,大多数的场景和台词对原著过于还原,缺乏符合影视逻辑的原创。《三体》电视剧对原著有着大量还的原和保留,甚至许多观众称之为是对原著的“抠书式”还原,原著中的许多经典台词和场景,诸如“不要回答”“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射手与农场主假说”等等,在电视剧中基本上都有呈现,被一致好评。然而有不少的诟病也正是因为其“抠书式”的影视化改编。电视剧一开头,从全球科学家自杀的事件开始,完全是按照小说的叙事进行展开。其中,常伟思和汪淼关于“偶然”的相关文明概念的对话,还有丁仪给汪淼解释粒子对撞实验时用的台球比喻,以及汪淼进入三体游戏中的绝大多数关卡,从台词到特效场景,几乎全部都是对原著一字不差的“照搬”,基本没有任何创新。

而《三体》原著小说,其公认的问题就在于,虽然叙事上已经非常优秀了,但其逻辑性和这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是不够匹配。为了满足许多新奇的“点子”,对叙事的合理性,和人物的塑造进行了一定牺牲。以汪淼为例,eto为何要拉拢汪淼而不是像对其他科学家一样制造“意外”杀死他,而在汪淼选择进入eto后,几乎对他没有什么考核和怀疑,十分顺利的就成为了核心成员,且接触了三体游戏,这些要合理化其实并不困难,只需要再增加一些小情节就可以顺畅很多。然而这些原著中的诸多矛盾和缺陷,电视剧《三体》基本上也是“抠书式”还原,原封不动的把它们还原到了影视中。也正因此,《纽约时报》在2月3日的一篇剧评中写道,中国版《三体》电视剧除了让角色重复书中的话,很遗憾没有找到更有趣的戏剧呈现方式。认为中国版《三体》,是一部“忠于原著的平庸之作”。

总结与展望

电视剧《三体》吸收了原著开阔的时空大格局、恢宏的宇宙观架设、深邃的现实批判主旨, 保留了硬科幻的主体情节和设计,但同时也注意到了故事性的强化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等艺术改编。相比小说,电视剧《三体》在内容上抽离了繁杂的支线,集中于汪淼和史强的行动线作为全剧的主要线索,强化了外部戏剧冲突,增加了侦探、犯罪、悬疑等元素来吸引观众,让故事线更清晰集中;同时人物性格的细节更加饱满,突出了人际交流的幽默感。剧中的人物汪淼、史强、 申玉菲、徐冰冰、慕星等,个个棱角分明、个性突出。最耐人寻味的是,电视剧《三体》更加凸 显人物的情感世界。任何技术终将为人服务,人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的际遇变迁、人的情感 变化,才是科幻文艺作品区别于科幻类工艺品最本质的地方,也是剧版《三体》改编最出彩之处。

科幻题材一直是中国影视创作的短板。迄今为止,国产科幻的精品力作依然屈指可数。科幻IP的影视化,不仅仅是技术上有诸多困难,更难的是将科幻作品独有的世界观和观众能够接受的叙事模式的有机融合。

《三体》第一次以真人实拍的的形式改编硬科幻IP,是科幻类型剧集的一次勇敢开拓,也用他们的行为诠释了科幻的“探索”“开拓”“勇敢”等精神。《三体》电视剧的成功,无疑对中国科幻类型IP的影视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先驱者的形象将永远被铭记在科幻影视的历史中。当下,中国科幻已经逐渐破圈,中国的科幻剧集也被更多人关注。这里用刘慈欣短篇小说《朝闻道》中的原文来表达笔者心情:“乱发披肩的原始人,第一次抬头凝望星空,黑暗瞳仁,第一次印出银色光斑。外星人警报大作,认为这个文明已达阈值。”《三体》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即使它还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它预示了中国影视仰望星空的开始。科幻不能只靠刘慈欣,更不能只靠《三体》,而科幻影视化的“落地”就更为不易。中国科幻的长路依然漫漫,《三体》只是一个略显孤独的先行者。

2020 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科幻十条”。三体宇宙透露,续集《三体2:黑暗森林》以及番外《三体:大史》也处于筹备中。接下来各大平台还有十部以上的科幻IP改编剧即将上线,包括不限于刘洋的长篇《火星孤儿》,七月的长篇《群星》,刘慈欣的长篇《球状闪电》,刘慈欣的短篇《超新星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等等。

中国科幻下一阶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期待。

参考文献:

[1] [美]西摩·查特曼. 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 [M]. 徐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97

[2] [美]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从文学作品到电视屏幕[J]. 张讴,译. 电影研究,1983(10):122-125.

[3] 宋彬 邱琳. 从《人世间》看严肃文学 IP 影视化改编[J]. 电影文学2022(20):140-143

[4] 张思毅. 剧版《三体》能否开启科幻影视改编新篇章?[N].南方日报,2023(A12).

[5] 金姬.七年一剑国产剧《三体》为何口碑两极化[J].新民周刊,2023(06):42-45.

[6] 菲尼克斯.《三体》IP开发为什么这么难?[J].新民周刊,2023(06):50-53.

[7] 卫中. 大IP翻拍,《三体》做对了什么?[N].文汇报,2023-01-29(004)

[8] 吴月玲. 电视剧《三体》:充满中国哲学、美学、人情意味的科幻剧[N].中国艺术报,2023-03-03(006).

[9] 王素芳. 电视剧《三体》:让科幻的浪漫照进现实[N].海南日报,2023-02-13(B16).

[10] 张洁. 电视剧《三体》展现中国式硬科幻的影像魅力[N].天津日报,2023-03-07(010).

[11] 谢江林.互联网助推下的文学生产与影视改编[J]. 视听界,2015(06):42-45.

[12] 陈清华.科幻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科幻电视剧《三体》中的哲学隐喻[J].南腔北调,2023,No.394(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