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部后有所降低预期,场面宏大没有惊喜,过后想起作为对抗美援朝题材的期待,有些感慨。这部做得相较更流畅,但只是对于商业类型片而言,标签可以打上动作战争,但难说历史,家国情怀只是作为文戏的装裱,让人不能真实体会到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志愿军的伟大精神。抗美援朝,长津湖只是影片的背景板,换做任何一场其他名称的战斗,不怎剪辑都能适用。甚至可以说,现在中方视角这么拍,换做美方视角也一样能拍,让徐克可以拍出来,换成迈克尔贝也一样能拍出来,那么这样,又何以能反映历史,告诉人们我们志愿军的正义与牺牲呢?何以能标榜长津湖,抗美援朝呢?难道只是说,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惨烈的牺牲镜头加上祖国和回家台词,让人们看完就觉得,哇打得太激烈了,谁谁牺牲太惨了,环境可太艰难了等等最后向志愿军烈士致敬…就可以完成以这段历史为题目的叙事了吗?新中国成立时的家国情怀,国际主义精神,人民军队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军队的组织与信念,军事民主制度下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敢打敢拼,机动灵活,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等等品质精神,这是不同于兄弟义气,江湖草莽式的英雄主义的。
另外,水门桥这个题材,结果其实是我军面对敌人强大工业能力的无奈失利。影片给人以一种激昂的旋律去大篇幅地展现进攻战斗,不了解的观众前面会抱着最终胜利的期待,而结尾所有人的牺牲最终是美军“主旋律”的撤退,坐在我前排的孩子看到结尾疑惑地问家长我们最后没赢吗?就挺无奈,诚然历史上也提到这次战斗给了敌人很大的心理冲击,但选题上和叙事呈现上我觉得是有待商榷的。
这部影片的一大卖点,大场面,我也喜欢大场面,春节档如果选择去影院的话也会是首选,大场面对应着国产电影的工业化,电影工业化水准的提高也是近年来不断追求的,但同时也带来其中显见的弊病,商业套路式模板式流水线式的生产,可复制性的,对于电影的生产制作,有工业化的制作标准,可重复性的操作流程是好的,但延伸到故事表达上角色塑造上,就是对创作的侵蚀。
我对吴京是没有非议的,我喜欢流浪地球,喜欢战狼,尽管长津湖打破了票房记录,但我觉得战狼2是好过长津湖的,别的不说起码战狼的界定是清晰的,若是被人拿来对比美式超英模式,那战狼特种兵形象在我看来更鲜活接地气。吴京是个具有鲜明色彩的演员,甚至衍生成为某种符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塑造的,作为演员本身是没问题的,有些人对其的ptsd实际上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下,对“符号”的反应,以及在影视领域工业化与资本的滥觞。
我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积极期待不断的出现相关题材,并且需要工业化的升级,一方面又消极地觉得如此工业生产的商业类型片是对以往革命历史叙事的解构
我们对历史是看重的,历史不能仅是卖点,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每一段时期,每一个人物,关于他们,文字上的一字一句光影上的一帧一秒便是他们鲜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