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部电影能感受到大鹏的诚意,小说改编影视难度很大,大鹏导演很有勇气也很认真。我作为外行人不该做太多批评,只是作为原著读者和一名观众说说我的意见。

影版《长安的荔枝》稍微有一点原著的味道,但是完全做不到原著的鞭辟入里,对于应该深入表现的对立冲突表现得很显白,平民之怒的力度还不够。

先谈谈好的地方。

1. 杨国忠部分的表现很好,压迫感很足,镜头和布景都很好,结尾两人的对峙戏还可以。佛像之眼运用得很妙:一面看,杨国忠是通过佛像之眼俯瞰众生。从高高在上的姿态,到他以佛像为背景,都是他掌权的威压的体现。另一面看,佛像的眼珠就是杨国忠,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尊之为信仰与规范的其实是这些掌权之人。这就和主旨相合了。

2. 此外,郑玉婷线表现得还可以,木棉花的支线挺好,在虚与委蛇的官场之外加了温暖的亲情和友情线,更有人情味了。

3.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新解读也不错。一骑是拼死奔劳的小官,红尘是亲情是长安百姓,妃子笑是底层无人能见的一个虚影,而劳民伤财运来的荔枝则成为一个权力斗争的符号,此时它本身的食用价值已经完全被取缔了,没人在乎它好不好吃——荒谬且悲凉。

4. 苏谅的改动有好有不好,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像一个富二代,年龄下调,比较好炒cp,大家更能接受。但是,李善德在荔枝专运中的背叛感被苏谅的无条件原谅消解,致使最后的对峙戏情绪没有被拉到高点,这是遗憾之处。

接下来就是问题所在了。

1. 杜少陵人设改。原著的杜甫其实承担了理想主义对照组的作用,他没有韩洄(这个人物电影里删了)那么圆滑,也没有李善德这么憋屈。他对于苍生的理想主义是李善德最后幡然醒悟而怒发冲冠的重要关键。可惜电影里把杜甫改成了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甚至可以点醒李善德的人。大家看得时候不会觉得奇怪吗?这样一个杜少陵,为什么后来会漂泊至茅屋草堂呢?OOC啦家人。

2. 重要情节删节。这也与1息息相关。我看原著是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后附图),杜甫前面提到的长安门旁上好坊和后面李善德竭力于贵妃生辰之日抵达的上好坊实际上形成了呼应。极尽奢靡繁华的城中有这样一片荒凉悲戚之所在,这种鲜明的对立刺痛了李善德的神经。本质上李善德还是一个读了书当了官的上层阶级里的底层, 真正的底层生活彼时他还没能完全感同身受。是这些细节敲实了李善德对于黔首黎民的深切同情。电影里居然没了?没了?

3. 鱼朝恩截杀的不合理之处。原著的截杀其实来自于岭南赵辛民,林邑奴也是在这里牺牲的。不过从创作者的角度想,这里的改动成全了荔枝四人组中的三人的重逢,与苏李二人的解开心结坦诚相待,这样的改动也就好理解了。那么不合理在哪?这很简单,李善德带的是圣上要的千里迢迢从岭南运来的荔枝,拿的是杨国忠的令牌,肯定时刻是有人盯着的,此外,这么大张旗鼓的陷阱和截杀,后期根本不好通气伪造,这种破绽属于鱼朝恩自寻死路,被杨国忠抓到他可别想混了。从样貌就能看得出来,鱼朝恩是新秀,他其实是没那种能力跟杨国忠正面抗衡的,至少他们二人需要明面上的和谐。但是电影里面两人的叫板已经到明面上了,就有一种把圣上当傻子的感觉。特儿戏这就。

4. 更儿戏的来了。圣人“国忠办的”一句的突兀之处——这句话反而使得圣人成为呈现争斗的工具了,事实上他应当是隐身的,这种隐身才能表现出阶层的森严与稳固。杨国忠后面提到的那个“提了一嘴蜀地的荔枝比岭南的好吃”的人,其实是高力士。杨和鱼的争斗其实都是在真正位高权重的高的掌控之下。电影把这一环节隐去了,应该是为了叙事的精简考虑,不过他不仅隐去了高力士,还把高力士应有的角色任务移交给了圣人,这不仅严重削弱了电影该有的zz恐怖感,整体观感也有点搞笑。 细想了一下,圣人说这句话可能是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毕竟右相国忠是贵妃的人,但是贵妃在这部电影里明显面目模糊,这又矛盾了。这句话不应该由圣人直接说,而是应该由杨国忠自己介绍才对。

《长安的荔枝》核心问题就两个,一个就是小民之怒,另一个就是官场博弈。前者通过杨国忠令牌下人民苦楚与李善德的摊牌直斥表现,后者主要通过李善德在拿到令牌前后的待遇对比和杨鱼二人的抗衡。整部电影是是前者表现得少,后者表现得浅。总体而言,我给6.5/10,是一部较有诚意的商业片。

当然,我说的这些肯定有偏颇之处。影视创作者要考虑的东西还有很多,首先就是,如果真的像我说的这样加很多的人物和情节在里边,会不会显得很冗杂,作为电影的观感会不会变差?所以他必须要做减法,他要突出重点亮点,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才可以。因此,他的一些取舍我不能一锤定音地否定,我不能以我自己的观感概括所有观众的观感。我只是以一个读过原著的人的角度来说。最后还是得说一声,大鹏是一个认真的导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会更好的!

p1-3是原著杜甫提到的上好坊,p4-6是李善德抵达的上好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