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top级别的电影!!
镜头采撷剪切的光与影、黑白的梦境、细腻的表情捕捉和温柔轻盈的互动让人有一种触碰到了这个世界平凡、真实、美好的感觉。
所以完美的日子是什么呢?电影里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世界,人们对“完美”的定义可能各有千秋,但电影中人们彼此之间的点头颔首、拥抱、同欢笑、共悲喜的瞬间也是“完美的日子”的一部分。当人们情感的联结穿越边界、抵达另一个意识现场的时候,是如此幸福。所以当我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我的感受是被温暖、被治愈了,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不是大事和斗争构成生活、而是“有回应的日常”构成了生命的重量。

在温暖的镜头和叙事结构之中,电影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视角更值得反复琢磨。导演通过一个“低社会地位职业”的主角,去挑战了当代都市的阶层结构和符号逻辑。东京的社会是商品化的,消费主义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了人身份的代言。而导演却在厕所、破旧的房屋、不被尊重的劳动中去寻找美的秩序和人的尊严,这是逆流而上的、反叙事的。我们本能的会觉得幸福是优势地段、豪宅、品牌服饰,又进而把这些和人格品质绑定在一起,其实是一种身份判断和道德判断的错位。

这种错位也引出了一个新的值得反思的问题,幸福是什么?我们应该过怎样的人生?似乎幸福仅仅关乎内心的感受,正直智慧精神富足与许多商品标签更是毫无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导演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但可以感觉到的事,当现代社会用各种标签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当商品迎合虚荣把欲望无限放大时候,我们过的似乎并不幸福。担心被甩到后面的恐惧和希望把别人踩在自己脚下的焦虑时刻包裹着现代人,这也有可能会加剧社会的撕裂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已经在这种商品经济的作用下朝着右倾和极化的方向发展了——阶层撕裂、极右政党上台、民族主义朝着仇视外国人的民粹的方向演化。我想真正幸福的社会,是所有人、所有职业都能平等地被尊重的社会,我们应该构建的,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共同体。

最后关于主角的选择,似乎出身富裕但选择成为清洁工的他身上,有一种不反抗系统但是在系统外用自己的逻辑生活的美,有一种东方哲学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豁达,却又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