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张朝找昭荣 联合创作)导演野心很大,他想把巴尔扎克,莫扎特,知青,文革,音乐,现代化,爱情,友情等意蕴全部融进去。如果电影衔接好了,加上神仙选角(周迅、陈坤、刘烨),拍出来的效果绝对震撼,只是受制于时长,电影略显生硬,不过仍为佳作,其丰富的内涵仍然让人产生讨论的冲动。

...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透警告!

1 结局

对结局情有独钟,绝佳的立意,可惜给人的震撼力度不足。

...
小裁缝的出走

临近结局,电影节奏略显仓促,小裁缝的出走稍显得生硬,缺少有效的铺垫。女主的确在一直接受新的思想,但是好像还没有到那种可以抛弃年迈的爷爷与故乡自己到城市去闯荡一番的程度。

结局处理欠佳对整部电影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女主堕胎后的这一段时间是丰满人物形象的绝佳时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比如增加对女主心理刻画,更加注重文学带给她的思想传递,以及将巴尔扎克对她的影响具体化,电影评分完全可以往上涨。

电影不落俗套,给人惊喜。

我以为罗明最后娶妻生子,功成名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在凤凰山的小裁缝,结果……

我以为马剑铃回到小山村,去到他们曾经住的那个屋子,屋子里面住的是罗明和小裁缝,我当时心里还窃喜,结果……

我以为女主角会死,结果……

我觉得女主至少是要在那里守候吧,结果……

2 三角恋

电影的最后也提及罗明与马剑铃爱的方式不一样。电影中的最后一幕也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是拉着莫扎特在旁边默默的守护,一个是给女主读巴尔扎克直接的追求。

令人慨叹的是马剑铃对于女主的守候。他是电影的叙述者,却始终在三人的故事中保持沉默。只字未提对女主的爱,观众却已为他的深情折服。尽管他的爱意关切并未得到小裁缝的承认——罗明走后,马剑铃给她读其他作家的小说,小裁缝则表示自己只喜欢巴尔扎克,其实也就是说只偏爱罗明。二十七年后,马剑铃从法国回到凤凰山, 小裁缝以前总是追问巴黎在哪里, 马剑铃在法国圆了音乐梦是否也有小裁缝的影响在呢?如果他是在替小裁缝看世界,这可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曾动摇的守护吧。这样内敛的,不求回报的爱,尤为动人。

...
谜底3 关于小裁缝的结局

电影并未具体谈到小裁缝的结局,这也正为观众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我们不妨充分派遣自己的想象力。

也许小裁缝最后从香港到了法国,与马剑铃故人相遇——深情男二抱得美人归。(男二人设,but双男主)

不是说她去了深圳吗,说不定她就发家致富了——重生八零之小裁缝致富历险记。(纯属玩笑,but有何不可)

也会有担忧,出走的小裁缝会像包法利夫人那样被花花世界迷住眼,怕女主角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变成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PS:没有冒犯爱玲小姐的意思)

但,毋庸置疑,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广阔的结局——它不局限于情爱。小裁缝不会因为爱人的呼唤留下,而是选择拥抱自由,带着决绝,踏入自己选择的充满危险与诱惑的人生,走向远方的世界。罗明也并未怨恨女主的出走,没有苦苦挽留,没有颓废绝望,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是让女主学习知识,尽管他带来的知识促使了女主的离开。尽管痛苦,但他接受了这一切,他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无果,就继续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分手不是因为现实的压力,而是源于个人的觉醒。主角会为了爱情激烈燃烧,但又不止驻足于此。(尽管我为罗明与小裁缝的分离感到意难平)

观影途中,看到两位男主角给女主角小裁缝念书,教她写字,隐隐约约也冒出“这样带来的必然结局会是什么”的疑问。但电影整体力度还不够,女主的改变仍是仓促。

4 爷爷

这似乎是一个传统的爷爷形象。担心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孙女被外来的知青小伙带坏,气冲冲跑来警告,反倒被两个年轻人口中的故事吸引,收到启发,给村里人做新式衣服。这位年迈的老裁缝曾经想要将自己全部的本领交给罗明,不难猜测他对于小裁缝终身大事的关切,正如他将最好看新颖的衣服给了孙女。爷爷的爱,无言质朴。

这也正是我为小裁缝最后一句话将爷爷托付给罗明的行为感到不解的原因。

5 碰撞,消逝

“小裁缝”和“巴尔扎克”本身就是一种碰撞。

新式衣服,队长,闹钟,拔牙,莫扎特,violin,看电影……这些新鲜事物逐渐进入村民的生活。

起初,知青们诧异爷爷“一个裁缝怎么这么神气”,山村的闭塞是爷爷地位高的原因,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的衣服的来源单一,只得依靠这个老裁缝。

马剑铃记录的那首山歌(谜底电影已经给出了暗示),则代表着一种传统。

不识字的村民争论书上的外国人究竟是谁,他们说马克思是个大胡子,斯大林“都没几根毛了”,大多无知,但是我仍被他们的纯朴打动。

生产队长固执地将莫扎特的乐曲命名为《老莫永远怀念毛主席》。女主角堕胎时发出的呻吟被解释成“我尖锐的琴声象征着黑天鹅的到来”,生产队长点了点头,当了真,评价一句没有“老莫”好听,浓厚的时代色彩让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又可见村民们的朴实,正是这份天生的朴实让他们对知青的胡说报以信任。

直到三峡被淹。每当我想到知青与小裁缝那段美好纯洁的往事将会随着三峡的建设,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时,难免心痛。

马剑铃重返凤凰山,拍摄的录像带里清晰可见那条山路——那是出现在电影开头的路,也是女主告别男主去城里打拼的路。

那瓶未曾送出的香水名叫“巴黎情窦”,情窦!初恋!美好!

电影的最后,来不及回忆,镜头被洪水蔓延,曾经就消逝在水里了。

6 变与不变

如同那首谜语被两位男主角两人唱起,有些东西是会被传承下来的,音乐,记忆,经历,只有过去消失了,定格了,才会永远留在记忆中,并且永远不会褪色。

现代化对传统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青时代的旧物留存已不多,一些故人不见踪迹,现代化消无声息地改变这村民的生活。河上漂浮的长明灯,满载对故人的纪念,仿佛也预示着什么,带走些什么……

凤凰山这个地方本身是有历史的,可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融入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潮流。

7 自由

初见时的小裁缝懵懂无知,“巴尔扎克”使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于是她选择出走,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 巴尔扎克的影响是双面的,对插乡的知青而言,无异于精神养料;对长在山中的小裁缝而言,则是打开外面世界的钥匙。他们同样没有自由,前者的自由被禁锢,后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自由。

8 其他印象深刻的片段

罗明教小裁缝认字、朗读,当小裁缝读到“我爱你”时,罗明叫了停,接下来,他让小裁缝一直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罗明脸上的笑容,小裁缝的天真,还有马在旁边半蹲着,三人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

...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小裁缝要去捉鳖,被蛇咬了,马给她吸毒血,小裁缝问:不是我被咬了吗?你抖什么抖? 此处真的是完美的体现了两个人的性格,一个纯洁率真,一个内敛深沉。马也许是因为担心小裁缝,他喜欢她于无言中尽显,小细节拍得让人忍俊不禁。

村民用土方法(鞭打)治疗得了疟疾的罗明,当小裁缝忍着心疼抽打心上人,肉体刺激使少年少女的感情再也无法抑制, 亲吻纠缠,亲密无间。镜头透过马的视角看这一番打情骂俏, 观众感受着马的呼吸,羞耻心酸,纷纷涌上心头。

马始终不知道小裁缝的真名,当马去河里找纸船上的名字的时候,无论如何,他都找不到小裁缝,恸!

...
寻找纸船上的小裁缝写在最后

这是一部值得长久讨论的影片,这样的立意,这样的演员,这样的取景,怎么能不给人惊喜。所以我得再三表示遗憾,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却没有把它驾驭的很好。并非我吹毛求疵,而是,它本可以更好。

...
出走的小裁缝

...

...
三个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