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杉姐

首发微信公号《杉姐影院》

01

最近,有一部电影悄悄上映。

之所以用“悄悄”来形容它,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

——《大学》

...

它是2021最热血、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青春电影!

110分钟的时间里,它不炫技、不煽情、不贩卖焦虑、没有大明星,我和身边所有的观众满眼热泪,饱含深情。

《大学》是一部太有力量的电影,以致于我走出影院,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都还在敲打着我。

走出影院,我就把它推荐给了我的女儿和学生,因为苦口婆心的劝学篇,都抵不过它的万分之一!

这部电影上映两周了,豆瓣评分8.1,还在继续涨,但排片却不到0.1%,非常可惜。

但好片总是藏也藏不住的,有观众为了看这部电影跨过了几座城。

五岁的小朋友说:我要把星星摘下来送给大学。

中学生说:感谢《大学》,让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太阳。我也一定要去追逐太阳。

那些想给孩子理想教育的妈妈们,在影院留下了眼泪。

...

...

《大学》是一部纪录电影,用三年的时间聚焦中国最好的大学——清华。

1000个小时的素材,4个故事,没有刻意对准清华110年的深厚历史、传奇故事、高楼和名师。

而是透过大一新生、毕业生、青年教师和荣休院士的每一次平凡选择,让我们看到这些国之栋梁的执着与坚守、朴素和伟大,激情与浪漫。

...

在中国,清华是一种圣洁而神秘的存在,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都无法成为清华的一员,但看完这部电影,你会明白清华的精神,不止在清华。

它是一种great learning,是所有心怀家国天下、理想抱负的平凡众生一生的归宿。

02

2018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小严同学马上要进入高考考场。

他神采飞扬,满脸笑容,老师和家长一起在考场外为他打气:“正常发挥就行,状元妥妥的”。

考完试,他状态轻松从考场出来, 大呼压轴题太简单了。

...

之后,他又在“清华大学上海领军计划”考试中拿下物理组第一名。

但即使这样,面对高考成绩的出分,小严同学,还是为上清华捏了一把汗。

当清华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拿在手上的时候,打开它的那一刻,一座白色清华二校门的微缩模型“跃然纸上”。

...

...

梦想成真了,但这一刻,小严反而没有太兴奋。

我想这一刻早就在他脑海中出现过无数次,十载寒窗苦读,一次次的大考小考也早就让他学会了收敛、沉稳、少年老成。

没有大笑也没有泪水,只有感谢,感谢老师的栽培,父母的养育和陪伴,以及那个最努力的自己。

毕竟十八年了,他只在十岁前过过生日,之后的每次生日都是期末考。

...

进入清华,收拾好行囊,踏上报到的路程。骑着自行车飞快的在校园里穿行,他挥手和新校园里的同学打着招呼……那种兴奋和喜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

而清华回赠给他的第一份见面礼是新生军训拉练。

虽然路上有清华艺术团演奏校歌,但雷电交加的夜晚,背上被子,穿上雨衣,以及北京秋天20公里的雨路很凉,大家早就感觉不到脚的存在了。

这是清华给小严们的第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进入清华,不是一劳永逸的成功,人生的磨难和历练才刚刚开始。

电影中和小严一样,刚刚进入清华的是天文学家蔡峥,旅美十年,“哈勃学者”获得者。

...

别人劝他,可以在美国做到顶尖再回来,毕竟那里的科研环境要比国内好。

但他却认为,不如趁年轻,回来为祖国做点事。

那个时候清华刚好想成立天文系,蔡峥的回国,刚好解决了青年教师人才的燃眉之急。

蔡峥此次回国,最大的心愿是想为祖国做个望远镜。

不是那种普通的望远镜,是全世界领先的光谱巡天望远镜,能探索宇宙已知和未知的边缘。

蔡峥想做望远镜的决心天地可鉴,谈起望远镜,已经是两个孩子爸的他依然心中有火,眼中有光。

连送女儿的玩具都是天文望远镜。

...

但光有冲动是不够的,这样复杂的天文科学设备是清华都从来没有触及过的。

一次次的讨论、研究之后终于立项,但立项之后如何选址,如何调动国内资源、如何申请经费,都是研究望远镜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很多次,他也沮丧了,他说:要是现在有把吉他,他马上能弹出让人心碎的声音。

...

但蔡峥没有因为困难重重就放弃,他已经做好了七年之后还是无法完成望远镜的打算,并将以此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他说他最高兴的决定,是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票,再也不用往返了。

...

宋云天,清华大学水利系2019届博士毕业生。

虽然不用像蔡峥一样在两个国家之间做选择。

但在清华投入了近十年光阴的他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留在清华任教,又或者扎根基层,奔赴农村?

...

留任清华就能拿到北京户口,给自己和女友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拥有一份不错的薪金,将来孩子上学还有优惠政策。

而扎根基层的想法,老师的提点是:现在就去基层,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一个相当艰难的状况。

女友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幸福而轻松的未来呢?两个人每次聊这个话题,聊一次哭一次。

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好不容易从家乡考出去了,又要回到更贫穷的地方去呢?

连当了大半辈子村支书的奶奶也劝他放弃。

上面千条线

底下就你这一根针

线线都得从你的针孔里过

...

甚至还会有些人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风凉话“不就是为了来这里镀镀金,捞政治资本吗”。

泥泞的梦想,象牙塔里的现实,凌晨三点还在实验室苦苦冥想的宋云天像极了电影中那个重影的镜头,他恨不得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一个留在北京,一个回到农村。

他明白扎根基层是任重而道远,但最终,他决心坚定听从内心的那个声音。

“去基层地方政府服务,造福一方百姓”。

...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影片中的钱易老师正是这样的大师,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她家世煊赫,“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国学大师钱穆正是她的父亲。

...

钱易这样的大师,身上随便一个标签,都让人敬佩。在我们的印象中,她应该是坐拥成功,安享晚年的状态。

但电影中钱易的出场,完全出人意料。

个子不高,满脸笑容,手中拎着清华大学字样的公文包,戴着小墨镜、身穿花呢小外套。

夹在人群中的她,没有助理,精神抖擞,脚步轻快的像个学生

...

讲课前,她会细心的询问学生,不用麦克,最后一排的学生是否能听到她的声音。

讲台上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她早就习惯了,因为在清华,还有更多比她高龄的院士也仍在工作。

...

她说“在清华待了半个多世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与89岁的常沙娜先生见面时,她亲切的称钱易是小妹妹。

钱易在清华从教六十余年,她早已是业内的巅峰,但她最让人敬佩的是,不管何时何地,她都严谨谦逊。

有人叫她“钱老”,她马上纠正“不是钱老,是钱老师”。

她会坐在台下听其他教授的演讲,认真拍照。

她去拜访老师,谈到的还是人才、科技,中国的未来,教育的未来。

老师提出的问题,她会细心记下来,回到家里就开始动笔写提案。

有学生晚上去钱老师家拜访,发现所有的屋子都关着灯,唯有书房是亮着的。这是一种永动机一样的学者精神啊!

...

有人邀请钱易去人文清华演讲,她马上摆手拒绝,说还有很多资历比她深的老先生值得站上去。

电影的最后,她终于答应站在清华人文讲坛,还是因为主办方两次登门邀请,并同意邀请更多资历深的学者。

《大学》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它节奏紧凑,没有多余的赘述。

每一个镜头都讲究构图与质感。

印象最深的是,钱易先生下课后的身影不经意地出现在巨大的清华校训前,那是一种清华精神与清华人人文合一的象征。

...

在人物的选择上,导演是花了许多心思的,每一位主角都平凡而伟大,伟大而平凡,他们本身都带有强烈的矛盾或个性鲜明。

曾经在上海的天之骄子小严来到清华之后,成为了芸芸众生,新生舞会上没有舞伴,考试成绩也不再是第一名。

天文系的蔡峥,虽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学生,但身体里却有一颗浪漫主义的种子,每每谈到宇宙和星空,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诗人。

...

即将毕业的博士宋云天,有机会留校却要回到农村。

83岁的大师学者钱易居然是个喜欢四处求教的小妹妹。

整个团队用了长达三年的时间跟拍四位主人公,每一段叙事都拥有开端、发展、冲突、高潮、曲折与结局。

在这些真实的人生故事里,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们会遇到怎样的事,做出怎样的选择。

而清华学子本身表现出的那种纯粹性,理想的光辉,用一生时光去追寻真理的精神,比任何一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有魅力。难怪网友赞它比剧情片还好看。

03

上个月,我刚刚看过电影《九零后》,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大学——西南联大。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联大师生把挽救国家危亡当做第一使命,为国家前程命运而学习,而奋斗,是真血色浪漫的青春。

我深深感叹生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子们,早已丢掉了家国天下的使命感。但在清华,在《大学》中,我发现这种光并未熄灭。

宋云天为什么会纠结于去基层还是留校,因为清华给它的远远不止知识与词条,清华给他的是一种精神和信仰。

它会像《盗梦空间》一样,给你植入一个梦,这个梦和人类理想、家国天下有关,你会在莫名的牵引中做出选择。

80岁的院士朱静在荣休大会上讲,她已经做了遗体捐赠,绝对不要切气管、加呼吸机,因为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在清华像朱静院士这样学习了一辈子,工作了一辈子,生前身后都要鞠躬尽瘁的学者大有人在。

这些看似不寻常的选择,其实都印证了电影开篇的那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钱易在院士荣休座谈会上对自己做了总结,她说:“工作没少做,但是收到问题却总比成绩多,还需要多做事”。

...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开始时的那个女学生,得知自己考上清华,她却一个人跑到角落流泪,因为她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

大一新生和从教六十余年的院士“永远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不够好”的想法居然不谋而合。

所以,一所大学的优秀,说不清是先有了好的学生,还是先有了好的教师,是优秀的师生一起铸就了优秀的大学,追求真理,追求光明。

总之,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清华,无论是学子还是学者,他们的理想不是躺平人生,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而是仍然在追求一种闻一多坚持的pure精神。

这种精神是“要拼命学习,让中国强大起来”“要培养思想家”“对国家很重要的事情,再难也要做”,是不管80岁、90岁、100岁都“要做的更多”。

时光匆匆,我已毕业数年,三十有余,大学似乎已经离我越来越远,那些五彩斑斓的梦在世俗面前早已尘封。

但电影一开始,小严同学等待新生录取通知书、骑自行车在校园飞驰、参加新生舞会、光脚赛跑......听着来自国内外学者大师的课,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一切的时光,好像都回来了。

...

是的,大学,依然是我人生中最美好,也最重要的时光,是我一生的底色和光芒。多少次,我没有放弃理想,坚持看电影和写作,不就是战战兢兢中,想配得上母校的那份荣光吗?不就是冥冥之中,感受到了你的牵引吗?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崎岖、泥泞、惊涛骇浪,但大学啊,无论你飘向何方,白发几许,它始终是你人生路上不灭的灯塔,在迷茫未知的长夜中、在漫漫人生长路上,成为指引你的明灯。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大学。也献给正在奔向大学的你,献给走出大学的我!

大家好,我是杉姐。影评人、编剧、导演、教师小姐姐一枚,公号《杉姐影院》创始人。作品散见《幕味儿》《豆瓣电影》《第十放映室》《电影烂番茄》《武志红》《遇见张小娴》《外滩The bund》《灼见》《大象点映》《独立鱼》《伊姐看电影》《世界华人周刊》等公号。

杉姐不要赞赏,不要糖,转发+点赞是对我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