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扭的语言是我给这部片子打三星的最主要原因。导演设计了许多贴近生活的场景,比喻却无一例外因为角色蹩脚的普通话使之悬在观众和荧幕之间,没法真正地让人理解其中的意味。就像是某个下午,A和B走进一家人气爆棚的甜品店,B对服务员说:“我们要一份撒糖霜,但不要焦糖的布丁,一份抹茶冰淇淋,还有一个焦糖布丁。”而这时刚好只有这一个服务员值班,另一桌比AB早一步进来的人很没素质地从服务员大喊:“服务员,我的焦糖布丁和榛子冰淇淋什么时候好?”A和B都知道B点的是什么,那个没素质的人C也知道自己点的是什么。但服务员呢?虽然会再确认一遍,但这时候在ta脑子里这两件事完全有可能会混成一件事,如果这时ta刚刚把高峰期的客人送走,身心疲累呢?观众就是这个例子里的服务员,接受着来自导演(A)和演员(B)的复杂,无序的信息,并转换成自己所能理解的信息,而C(突发的干扰事件)和服务员的身心状况(前大半段观影过程中的沉闷压抑累积后的debuff)则使得服务员(观众)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在C上,让自己更加烦躁。

导演说这部电影是过程电影,即一种过程化的叙事,并不是一件一件事情之间相互碰撞,而更像我们平时写作中的闲笔,你并没感觉到它有多么重要,并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它可能连冲突都算不上,但就是一个个闲笔,一条条特别细小的支流汇聚到一起,成为一个叙事。...在此之前我并没看过任何的过程电影,以至于我认为导演是按上边的概念照猫画虎自己研究出的《锔瓷》。诚然长镜头和最后的三十分钟很厉害,但也就仅止于此了。除了这两处真的完全没别的好夸的了。虽然我包括我的很多朋友认为这是最能反映疫情那段时间的电影,但跳出那段回忆,我再去看这部片子,只觉得无趣。导演和摄影很厉害,居然能驾驭住这样的镜头,调色和光影的质感好强,演员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交出了一份还算过得去的答卷,最后那一下似炸非炸的结尾让人怅然...自己曾经所写的东西让我感到陌生。你可以在《锔瓷》里体会到支流汇入江河,经由三角洲分流再向大海涌去的感觉,而你就在三角洲上,在江河刚刚分流的那个地方。看着消失在视线中,不知在哪儿的源头,说一句:“要是正常的事件化叙事会不会好看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