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想要谈论的是原谅的问题。很明显pta的木兰花核心的主旨应该就是原谅,但是翻遍了豆瓣的影评居然没有从这一最根本的方面进行解读的。故事的结构回环往复,整体的讲述虽然有条不紊但仍不失算作颇为庞大。
或许是因为圣经的缘故,这部电影关于人与人之间过错所展示的都有意按照forgive的标准进行延展。青蛙雨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天罚,但在本片当中却是充当救赎之前暴风雨的作用,导演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悲天悯人的良心在此刻彰显地淋漓尽致。为什么在可怖的天罚当中,对于经历事件的每一个人却无一例外地被救赎了呢?恶归结于完全的随机性绝对不是导演的目的,行恶——堕落——忏悔——救赎的老路也不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如此简单去体现的。上帝的不缺席正是良心的、善的、人的不缺席,而非反之。无法原谅是因为所造成的伤害无法弥补,而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家人、他者的漠视正是所造成伤害无法弥补且隔阂与痛苦越来越深的原因。
恶源自于原始人,正像是将死的抛弃妻儿所说的那样,那时的人们无需对自己的恶行忏悔。但是拥有一颗真正人的良心,便一定会对自己的恶行感到厌恶。女儿见到猥亵自己的父亲时言语间透漏自己潜意识里已然等同于妓女,在她看来她当然认为吸毒和滥交事实上正是堕落的表现,即使问题的本源出于其父她也是知道这样做并不好,根本上她也不享受这些事情,仅仅为了借用其分泌的激素来面对无限黑暗的可怖现实。她当然无法接受过去,但除了过去更是现在的漠视让她一步步迈入堕落的深渊。父亲在面对母亲的质问时也只是会说“我不知道”这种彻底逃避责任的话,面对自己的妻子仍然说自己的女儿疯了,这种对于恶的漠视彻彻底底无法被自己忏悔和道德折磨的赎罪券买去。在临近自杀前他怕是依旧没有想通这个道理。忏悔并无用,真正聆听到的只有活人的良心。宁可讲述自己的罪过给远在天边那虚无缥缈的上帝听,也不愿意屈尊打出那一个电话,说出那一句是我做的,因此在道德上无法达到真正“被原谅”的条件,他们的妻子儿女必将沉沦在永恒的痛苦当中直至双方皆死。自毁倾向的报复和不敢直视自己罪过的恐惧构成了痛苦的一体。安德森由此揭示出了这件事情——不报复的,选择性忽略的,善良的原谅。诚然老神童放回去沾着青蛙粘液和人血的钱总归是不如原来的好,但是这几乎是在自伊甸园就存在的恶不被完全消灭的情况下,人类作为一个集体所拥有的最优解。
接下来涉及的可能就是另一种更传统的价值观下对于这种问题的看待,也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原谅固然是好,但是对于受害者的补偿,对于加害人的赎罪该如何进行呢?这种思想恐怕强烈地受因果论等影响,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这整部电影当中乃至实用主义道德体系下的(或许是带着“圣伤痕”生活的人本身就算拥有一种上帝给予的幸福?)道德观中没有很适宜的地位。人如果被加害,受到的痛苦比一般人的更大,传统上一定会给他从某种地方找补,哪怕是到了地府也会给你下辈子托生在一个清闲富贵人家享福,在至高的集体幻想中彻底的公平存在在这种思想当中。虔诚地悔过立地成佛也得经历可怕的肉刑痛苦,你所行的恶必然有所惩罚,你所积的德必然有所奖励。现在的我并不能评价出两种价值观的优劣,或许这就是一种“事情应该怎么样”和“事情只能这样才会好”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妥协。恶既然不能根除,那便只得去想一个最好的方法与之共生,这可能也正是木兰花想表达的。
写的有些混乱,后续可能做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