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是一部在豆瓣排名非常靠前,早闻其名还迟迟没有看的电影。而当看后,想起了《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一系列打破体制追求自由的影片,发现豆瓣top榜单大都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歌颂人类的美好品德,简言之——真善美。
这些电影也许不够好,但其意义往往超出电影本身,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并唤起观众的某些记忆,激发情感,就像一个乖孩子,很难不给他们打高分。
许多人接触这些影片,大多在中学被社会的教育系统所推荐,这些影片作为艺术“文以载道”,被期待承担教化功能。体制希望我们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但这个道理却是打破体制,想想也挺讽刺。
这是一部很成功的商业喜剧片,以其中一傻的旁白串联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跳出了好莱坞剧作的节拍器,剧情杂却有条不紊的,近3小时看下来,除了歌舞部分太多快进,观感很流畅。
但我说不上来喜欢这部电影,生活太现实,便接受不了这种理想化艺术化的处理,这种反抗是停留在表面的,无法从根源进行改变。
莱俱和兰彻完全是俩种人,处在不同环境只能寻求于不同的教育方法,没得比。就像河南考生每天凌晨起,一天学习十多个小时是因为喜欢吗?机械背诵是因为喜欢吗?
我们改变不了体制,我们是被体制化的人。
于是在文艺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化的发泄口。比起兰彻,我更多时候遇到的是“病毒”老师,理解电影里所作为对照组贬低的查图尔,这就是我们所扮演的角色。
本以为教育压力大到跳楼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社会特产,在人口爆炸的印度同样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在社会高压环境下,不得不进行无效的内卷竞争,以至于产生了很多畸形和病态的现象。
兰彻是这个打破体制的人,他拥有主角的剧本和特权,而实际上他的形象也是人们内心对于当下社会不满的映射,以喜剧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
身在阴沟,仍抬头仰望明月,愿我们都能成为兰彻。
被体制推荐看的反体制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被你改变的那部分我,代替你留在我身边。
看电影的时候,最先想起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后面想起《爱乐之城》,并发现越来越像,尤其是里面的假想片段,正是《lalaland》最出彩的部分。本片同样讲述一个关于相爱和分别的故事,并虚构了一个拟人化的动物世界。我们该如何学会告别 ...
一部过期的爱情糖水片,一部想象力丰富的科幻片。
不要批判这个电影的不合理,因为他拍的不是中国人,故事也不是发生在当下中国,当然,也不是献给中国观众的。中国人的艾莉叫沈佳宜,最后没有和柯景腾在一起,也没有和胖子,而是穿上洁白的婚纱嫁给了大叔。剧本结构经典(俗套)得不能再经典了,—— ...
无法共情这样的主角。
评分最高的台剧,9.4分虚高了,如果是大陆剧大概率要被观众骂惨,8.4都嫌高了。我其实是很喜欢现实主义题材,但这个电视剧给我一种虚假和浮夸感,可能台剧的口音和地域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此外我看不到有血有肉真实的人。一个被正义精神感召 ...
诺兰对于时空的表现有一种偏爱。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声音设计,音效的节奏感说不上最好那一批,沉浸式声音不错,也只是不错。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音乐《The mole》 高音轻度缩小,低音增大,不停地有上升感,却根本没有变化,有一种致幻、迷茫和不安感,《盗梦 ...
格里尔逊与纪录片的诞生
1.约翰.格里尔逊英国导演、编剧、制片人。1928年,进入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委员会的电影部,其任务是用电影手段来宜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1929 年,开始从事影工作,拍摄了以捕鱼为题材的纪录片《漂网渔船》,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