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是一部在豆瓣排名非常靠前,早闻其名还迟迟没有看的电影。而当看后,想起了《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一系列打破体制追求自由的影片,发现豆瓣top榜单大都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歌颂人类的美好品德,简言之——真善美。

这些电影也许不够好,但其意义往往超出电影本身,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并唤起观众的某些记忆,激发情感,就像一个乖孩子,很难不给他们打高分。

许多人接触这些影片,大多在中学被社会的教育系统所推荐,这些影片作为艺术“文以载道”,被期待承担教化功能。体制希望我们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但这个道理却是打破体制,想想也挺讽刺。

这是一部很成功的商业喜剧片,以其中一傻的旁白串联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跳出了好莱坞剧作的节拍器,剧情杂却有条不紊的,近3小时看下来,除了歌舞部分太多快进,观感很流畅。

但我说不上来喜欢这部电影,生活太现实,便接受不了这种理想化艺术化的处理,这种反抗是停留在表面的,无法从根源进行改变。

莱俱和兰彻完全是俩种人,处在不同环境只能寻求于不同的教育方法,没得比。就像河南考生每天凌晨起,一天学习十多个小时是因为喜欢吗?机械背诵是因为喜欢吗?

我们改变不了体制,我们是被体制化的人。

于是在文艺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化的发泄口。比起兰彻,我更多时候遇到的是“病毒”老师,理解电影里所作为对照组贬低的查图尔,这就是我们所扮演的角色。

本以为教育压力大到跳楼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社会特产,在人口爆炸的印度同样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在社会高压环境下,不得不进行无效的内卷竞争,以至于产生了很多畸形和病态的现象。

兰彻是这个打破体制的人,他拥有主角的剧本和特权,而实际上他的形象也是人们内心对于当下社会不满的映射,以喜剧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

身在阴沟,仍抬头仰望明月,愿我们都能成为兰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