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尼采抱住那头因拒绝前行而被鞭打的马痛哭,之后疯了。这个月我在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讲真的,我并没有完整的看完,甚至于我只看了一点点便放在书架里吃灰,跟我四年只啃了50页的《理想国》一起。对于尼采的了解似乎只有“上帝已死”(反思一下为什么没啃完)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但只有都灵之马让我有了写下感受的欲望,因为太压抑难受了。感觉像是被蒙在了一块湿漉漉的毯子里。

刚开始看着长镜头打了两个瞌睡,等到“第二日”时已经清醒了过来,随之而来的是胸口发闷和精神恍惚。电影把个人的生命体验复制成银幕上能让无数人体验并且共情,被鞭打不肯行走的老马使我回想起精神高度紧张的初中时代。虽然是初中,但那是我最压抑和难受的三年,甚至前段时间还做了个关于数学老师站在旁边盯着我改我不会写的选编和学案的噩梦(那种感觉还有点像《野草莓》里老头用显微镜观察标本那段)我的付出究竟有什么回报?我每天整理的没有一丝褶皱的床铺、摆放的一丝不苟的拖鞋、铮亮到没有一点灰尘和头发丝的瓷砖地板、寒冬清晨里瑟瑟发抖的零距离跑操前的背诵小册子、五六分钟吃完的一顿饭、没有人说话冷冰冰的课间……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提高分数,考个好学校,那么上了大学之后呢?为了找个工作,找到工作之后呢?极少数人安稳幸福,绝大多数的人日复一日养家糊口。我真的在活着吗?还是在机械的进食、喘气。

在精神紧绷到一定程度上我就会停滞,就像在狂风呼啸的末日不肯行动的老马一样,再往前走就会步入更深的虚无和痛苦。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活着究竟是为什么呢?每当我问起这个问题,身边的人要么觉得我有病,要么顾左右而言他。我至今也无法清晰,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我都会变得空洞麻木。尼采说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萨特说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他的意义取决于自己。我的第四五六日究竟是井枯水尽变为被侵蚀的废墟?还是会在废墟中自欺欺人的构建出一个房子,我也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陷入虚无会令我痛苦万分,所以我选择更重视自己的感受,并不求目的去感受我所经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