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美好的人是我,而不是其他。

不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车、不是我写的书、不是那些爱过我和我爱过的人,不是这个世界上从我身上流淌而过的浪潮。

不是芭比梦幻城堡。



表述一下我看完《芭比》之后的感受。(我去电影院刷了三遍)

我爆哭的点是芭比对女主角说,“I'm coming for you.”

平庸的女主,却有一个专程为她而来的无限美好的芭比,她们在车厢内shiny(心灵相通),脸上每一个微小的表情都戳中我的心。

像光一样的女性友情。



其次则是露丝·汉德勒说,父权制和芭比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人们发明出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无意义的工具。

这部电影非常存在主义。

女主角把芭比救上车之后,女儿不可思议地冲着芭比喊道:你怎么可能是真的?你只是一个概念!

她用的概念这个词是idea。

而芭比的回答是:A good idea.(一个很棒的概念。)(可爱死了我好爱她)

在电影的末尾,露丝对芭比说,思想是永存的,人生却不是。

注意!这里用的“思想”这个词也是idea——

idea is forever,but human is not.

芭比的回答是,我不止想要做一个概念,我想要做创新者。

——我要从被创造的物,成为创造物的人。

我爆哭+1。



《芭比》的主题曲是《What was I made for》

——我被创造出来是为了什么?

终于有人用女性的身体、女性的眼睛、女性的意识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存在的意义”这样的终极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再问上一千次,一万次,答案最终也不过是。

Nothing for.

不为什么。



多么的残酷啊。真相就是被剥离在空气中的无限孤独。只是当有人愿意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问这个问题,或许能从我们彼此的互怜当中得到一点共鸣。

我看了它三遍。上一次电影院三刷的电影是《心灵奇旅》,这两部电影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虽然一个故事的载体是“梦想”,另一个故事是“女权主义”,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叩问“Why I'm still aliving”,而且过程和结局都温暖、美好、充满希望。



谁分得清故事和幻觉?

国家、民族、财富不过是故事,爱和艺术不过是幻觉。

唯有存在本身是绝对真实的。我们永远逃不开大脑和身体——我们存在的唯一母体。直到消亡。



我不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车。不是我写的书,不是我爱过的和爱过我的人,不是我的梦想豪宅或者魅力无限道场屋室。

历史上有多少冷酷的哲学家,用冷酷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What I was made for,而且给出冷酷的回答。

解构主义走到最后,就是迷失。迷失在无限广阔的世界里——反正一切都没有意义。知道真相的人不会比不知道真相的人过得更好。

所以我感谢这部电影本身。

我感谢她用温柔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用她温柔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她为人性而感动。她因为体会她人的体会而流下眼泪,她为这场存在本身而陶醉。

她要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创造者。像《放学以后》说的,想要世界改变,那么我们去创造。



Idea is forever,but human is not.

你不需要被我批准。

露丝·汉德勒拉着芭比的手说。

母亲总是站在原地,好让女儿们可以回头看看,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当她闭上眼睛,意识里闪过人类女性的一生。《What was I made for》的歌声回荡着,她拥有呼吸,心跳,她睁开眼时,流下眼泪来。她说。

“Yes.”

即使这个世界这么烂。即使人类无法永存。即使我们永远只能一遍又一遍提出问题,而无法得到所谓解答。what was I made for?For nothing.Nothing is more than a factitious story and illusion.

她仍然会说“Yes.”

所以我永远感谢她。感谢她的美好和温柔,感谢她充满希望地看待这个世界。

我爱芭比。